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博物馆札记——来自 2248 年的短文

2022-05-19 22:41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博物馆是个好地方,犹如一条穿越古今的隧道。 

很早就想再到博物馆慢慢细品一番,虽然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学校组织一同来过,但是年少躁动,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仅仅是观其形,而对其意只是朦朦胧胧。长大了,阅世了,有所沉淀了,也就觉得对历史的兴趣更大了,也就更能带着赏鉴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厚重感的文物。 

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曾经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我们如何走到现在?一直是萦绕在我们多数人心头的疑问。虽然,一次短暂的穿越时空历史的漫步,不能完全解答这一切的问题,但是至少,对于历史经络的把握还是有意义的。

都说猴子变人,但是究竟猴子如何变人,已经是无法进行试验重复还原的了。科学上说,猴子变人有两个关键的步骤——第一是双腿直立行走;第二就是使用制造工具。当然,关于直立行走基本上除了骨骼是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一副在研究人员眼里价值连城的骨架基本上和医院里的骨架模型是没有两样的。而眼前的这件石磨盘和磨棒的文物倒是对于理解人类的文明历程大有裨益的。

这是件十分朴实的器具——一张平坦的有着三点支撑的石板,一条光滑的石棒。看到它,并不让人感到陌生。其实何尝是不陌生,简直就是有些眼熟。家里人都喜欢吃饺子,和面的桌子、擀面的擀面杖,和眼前的器物是如此的形似。我感觉到了它的气息——缠绕在它周围,它所散发出的气息是我所并不熟悉的。这气息是那样纯正、那样甘甜、那样宁静、那样沁人心脾的。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机器的轰鸣、数个世纪征服自然的“壮举”,人终于还是感觉到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自然的才是最好的。然而,有些东西注定是无法弥补的。人的第一要务还是在于生存。今天的我们早已习惯了人造的世界,早已习惯于天空中穿梭,但我们也越来越远离泥土,渐渐忘却了泥土的气味。难道这就是泥土的气息?我无法证实,只能是紧紧地抓住这每一秒深深地将泥土的气息保存在我的身体里,保存在我的细胞核里,紧紧地。

人类经过了石器时代,进入就是青铜时代了。

相对于石器时代浓厚的泥土气息,青铜器则显示出了金属的魅力。相对于石器的朴素和平淡,青铜器则有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凝重的感觉。到底是因为贵族们使用青铜器而赋予了青铜器高贵的气息;还是青铜器赋予了贵族不同寻常的地位呢?或许这也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不过,看到这些青铜器,心中总是会有些神秘主义的感觉到是十分自然的。

眼前的这件青铜器没有那么百般雕饰,俭朴而实用。这是一口爵——喝酒的器物。将近 20 厘米高,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足,爵身上还有一个把手。辅助观赏解析显示器里播放着模拟的宫廷宴会场景:殿堂里油灯高作,合着编钟低昂厚重的乐声、舞者飘飘的长袖,青爵交错。中间有一口大鼎,沸动的热汤里还可以隐约看得见牛的骨体。鼎的后面是一座酒尊,不时有些下人用小勺舀出里面盛装的酒,倒入空的,喝完了的爵里,好一番歌舞升平。不知道此处的爵里所盛载的是何种样的酒?是五粮液、茅台、杏花村?是白酒还是葡萄酒?这些都是无考的。不过看得出来,在那个时代,酒是奢侈品,只有这样的贵族才能享用,不像后来武松、李逵之辈下层人物也可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转到了今天,它们也同样又还是成为了奢侈品。这些年来,除了在某些高级宴会场合喝到了真正醇香的谷物酒外,都是喝的合成酒,如同嚼蜡一般。虽然我从书里知道酒也是粮食造出来的,其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我的“飞去来器”——个人飞行器所使用的燃料简直就是一样的,但是我并不打算尝试着喝上几口。或许正是因为这样,酒才可以成为奢侈品吧! 

度过了青铜时代,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相对于青铜的高贵,铁器显得十分低俗,但是也正因为铁器的普遍使用,工业开始走进人类的文明。虽然是进入了铁器时代,但是,铁器由于其自有的特征而一般并不能如青铜器般长久地保存到如今。但是正是因为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才有了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陶瓷作为工业而出现。

眼前的这片陶瓷展区一进入,就给人以火红的感觉。难道是我的感觉神经错位了吗?都知道陶瓷是清凉的。是的,陶瓷掂量在手里是清凉的,但是,那多样的形制、多彩的釉色、灵动的图景怎么能让人不感觉到是活生生的呢?是如同火一般跳动的呢?况且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我现在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们在由泥土向陶瓷涅磐时所经受的烈火的考验。

步入虚拟的窑中,仔细观察着泥土如何一步步从松散走向不朽。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它们依旧光彩如故,仿佛对于它们来说时间停滞了。再过去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当我们的后人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依然像我今天看到一般,依旧像它们刚刚完成涅磐的时候一般。这就是陶瓷的魅力,不同于石器,不同于青铜器,更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器具——由于资源已经相对贫乏,人的生命相对更长寿,这个世界更青睐可以快速降解的材料,即使是房屋也遵循这这样的原则。而瓷器这样的可以永久留存的物品早已离开了我们普通的生活而仅仅在一些庄重、高贵的场合作为点缀而存在。数百年后、数千年后,这些瓷器或许还继续向人类讲述着它们的故事、它们时代的古代,但是我们的时代呢?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故事有会由什么传达给他们呢?

铁与火的锻造造就了人类的工业,但直到蒸汽机的发明,才意味着工业时代的真正来临。穿过瓷器走廊,接下来就是钢铁的世界了。

六百多年前,钢铁出现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了钢铁,人们可以乘坐汽车、轮船、飞机拉近彼此的距离;有了钢铁,人们可以住得更高;有了钢铁,太空也不再是梦中所出现的景物。不过究其源头,还是因为有了蒸汽机,正因为有了蒸汽机,才有钢铁,以及由钢铁所构造的世界。

这里有个蒸汽机的模型,用锅炉烧水的蒸汽推动齿轮转动来示意。这个模型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最让人惊喜地地方在于,它竟然真实地使用着一百年前作为地球资源消失的煤——虽然仅仅就是这么几天时间。煤,曾经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血液,煤曾经为我们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曾有诗句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假如李商隐当时的炉灶里使用的是煤球的话,是不是会把蜡烛改成煤炭呢?不过正如所写道的那样,煤终究是有燃尽的一刻,挥霍了数个世界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煤炭耗竭的一天。今天,何止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这样的经过数十亿年沉淀的能源都已经没有了。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能源更洁净、更可以再生,但是千百年后,当人们再次探寻自己的文明历程的时候,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这样早已经没有了的资源会如何理解呢?他们还会明白蒸汽机的历史价值吗?还会明白为了石油所发生的一次次你死我活的战争的意义吗?

紧接着钢铁时代的是信息时代。相对于前面几个展厅的庞杂和琳琅,这里很简朴。靠墙的一排展柜简单地摆放着几件物品。展柜里,一字排开的有几样物件——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象征——磁盘、磁带、光盘。人们通过它们将真实的世界纪录在当中。不过可惜的是,现在有些已经不能再次将其中的数据还原出来了。虽然现在的技术更加先进——实现了分子存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古老的东西已经不能被合适的机器将其中的数据转换出来——那些机器的制造技术也因为技术的发展和革新而早已经没了底细。或许这就是文明的必然。正如我们已经无法还原金字塔、巨石阵、勾践剑的古老制作方法一样。旁边的橱窗里还有几件信息时代的几块板子状的文物——一块布满圆形、方形部件以及银白色点点的称之为计算机主板的板子;一块表面光滑如镜子称之为电视的板子;一块带有字母称之为手机的板子。这就是信息时代的全部了,可是仅仅是这些,我还是如何也想象不出所谓的信息时代到底是如何的?虽然我们是由那个时代过来的,我们的现在是建立在当时的基础上,但是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钢铁时代我都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石器、青铜器、钢铁器,而现在在这里,我感觉不到信息这种东西的存在。虽然信息时代距离我们是最近的,但是它的存在感却是最弱的。 

信息时代已经是如此了,那么今天呢?走到了历史隧道的尽头,我不禁这么想。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可以留存在历史中而体现出我们时代的存在呢?当一切都降解了,归为了层土;当一切的电磁波、光波都停止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证明我们不是空白的呢?


【散文】博物馆札记——来自 2248 年的短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