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常见的治疗误区,帮患者和家属少走弯路,得到正确、有效、及时的治疗
现在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上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有利必有弊,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就是因为网络上的一些不实言论,从而走进了帕金森病的治疗误区,还因此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更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就是:“网上说什么患者都信,但医生说话就将信将疑”。其实大家也知道,网络上很多内容的真实性是存在疑问的,虚假宣传也不少。我整理了一些关于帕金森病常见的治疗误区,希望可以帮到各位帕友和家属,少走一些弯路,得到正确、有效、及时的治疗。
误区一、 盲目听说左旋多巴有毒,帕金森病患者应该早期拒绝药物治疗,先忍忍再说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最好的药物就是左旋多巴,在开始阶段,很多患者吃了以后就觉得自己与没病一样,但是这类药物长时间吃了有一个“蜜月期”。五年以后病人就会觉得不像刚开始那么有效了,而且会出现“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患者维持比较好的状态慢慢的越来越短了。
其实,运动并发症如“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异动症”等的出现虽与长期使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有关,但也与疾病本身进展有关。
只要合理正确的使用这些药物,这些运动并发症尤其异动症的今后发生率会很低。因此,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左旋多巴的副作用,应听取医生的建议,合理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是利大于弊的治疗方案。
误区二、很多患者一经诊断为帕金森病,就立即采用足量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帕金森属于一种慢性发展的进行病症,因此对于帕金森的治疗需要长期性的应对和管理,治疗药物也是随着症状表现逐渐调整剂量,需要注意千万不能因为症状表现而擅自增量加药,否则不仅药物副作用大,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而且容易因此过早产生运动并发症等。
误区三、别的患者吃了效果好,自己也跟着吃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综合症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但是很多帕金森病患者都喜欢跟同病患者沟通交流,一些治疗效果好的患者,难免会分享自己药物的用法用量,也因此导致很多效果不好的患者,动了恻隐之心,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帕金森病患者在治疗时,医师会应根据患者年龄、工作性质、疾病类型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用药,因此医师的判断肯定是更为准确的,切勿因为别的患者治疗效果好,就盲目尝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四、很多帕金森病患者担心副作用,症状改善就停药
有些帕金森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症状改善后就不再愿意服药治疗。然而,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一旦出现,是需要终生服药的,症状改善只代表着病情得到控制,并不是疾病得到治愈。
而且一般医生开出的药都已经是很低的剂量了。如果擅自减量或停药,可能会导致症状恶化或出现严重副作用,会影响后续治疗的疗效,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差。
误区五、很多帕金森病患者一经诊断就寄希望于手术治疗
很多人发现了自己得了帕金森开始产生害怕、不安、抑郁等情绪,不敢外出,不敢随意活动,或者抱希望于动手术。其实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很重要的手段,手术是一个补充,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做手术。
手术需要有严格的临床筛选,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病人都可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且手术存在较大风险,手术治疗的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也偏高。一般只能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不同的手术方式、部位具有不同的效果及风险,术后患者仍需药物维持治疗,仅是药物的剂量可能减少。
合理用药是抗击帕金森病最重要的环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西医、中医都对帕金森的治疗,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医作为传统的技术,王世龙医师治疗帕金森患者临床小二十年总结的经验方,(活络除颤汤剂)在服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避免西药带来的副作用,病情控制效果也会更加稳定!
中医对帕金森的认识:
帕金森的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主要包括以颤抖为主、以痉挛为主、还有痉颤并存型,分早、中、晚三期。《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对帕金森有这样的描述:“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指出帕金森以肢体摇动为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关系密切。据报道,帕金森以摇晃肢体为主要症状,属于风象,与肝、肾有关。明代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说“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比之瘛疭,其势为缓。并指出:“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帕金森属气血不足,脏腑阴阳失调为帕金森发病之本。并与肝肾密切相关,治疗多以调补肝肾为主。帕金森乃禀赋不足、肝肾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