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6.61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61、《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的重要哲学著作。系1938年9月为《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所写的一节。后在国内外多次印发单行本。收入《斯大林文选》上。
这部著作总结了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经验,简明通俗地论述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
这部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及其同旧哲学的关系。文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世界观,无产阶级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不仅不同,而且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书中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四个基本特征。(一)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整体;(二)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三)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四)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发展过程的内在内容。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得出了:“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向前看,而不要向后看”、“要做革命者,而不要做改良主义者”等科学结论。
该书还概述了哲学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一)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各种现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不同形态;(二)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三)世界及其规律性是完全可以认识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是可靠的知识。文中批判了不可知论,指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而只有还没有被认识、但将来科学和实践的力量会加以揭示和认识的东西。”
书中比较充分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提出并论述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决定社会从这一制度发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然后,着重阐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具体论述了生产发展的三个特点:(一)生产始终是变化和发展的,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全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改造。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发展史;(二)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三)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是在旧制度内部发生的,它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进化到革命的进程。文中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的同时,还强调新的社会思想、新的社会设施和新的政权的巨大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动员和组织群众、消灭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斯大林的这部著作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简明通俗、联系实际、战斗性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深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