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诞生与缝合

2022-02-27 23:11 作者:午夜老白干  | 我要投稿


“我”的概念在发生的运动过程中,经历过几次缝合。

第一次发生在“我”诞生的时刻,主观的记忆还有欲望与外部世界存在根本上的矛盾,对于这些矛盾的记忆不断自动回返,最终从外界摘抄了一个字符,从内部统筹了一具身体缝合为“我”。

第二次发生在“我”的自我认识中,“我”发现我的身体不是我,我的感受不是我,于是内部统筹的“身体我”被抛弃。一个字符“我”诞生为一种“我思故我在”的缝合。

第三次则是字符“我”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字符”,而真正的我是这个超出性,这个对“我”的超出在思考着“我”与非我,这个过程的记忆依然命名为“我”。于是:我=+非我,“我”第一次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辩证过程。

第四次缝合,发生在“我”意识到:就算确定了“我=+非我”,这个过程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缝合,这种本质上的矛盾不应该被缝合,于是一种本体性的矛盾登场了。“我”在这个阶段其实已经摒除了所有内容,变成了作为“矛盾”的纯粹形式。

接下来,问题就在这个层次上展开了:从第一次到第四次缝合,这个过程,本身是不断自我缝合的过程,因为无法缝合,才一次又一次,最终把内容我抽象为形式我。

为什么,“我”会不断的自我缝合呢?我之所以变成一种“形式”是由于本体的运动过程决定的吗?或者说,“矛盾”作为一种形式,本身是被内容所决定的,内容推着矛盾不断自我认识自己,最终产生的形式?

于是纯粹的形式不是第一性的,第一性的存在变成了内容。

如果哲学本身是一种形式,那么内容就是具体实践。如果理性本身是一种形式,那么内容就是一种非理性。如果语言本身是一种形式,那么对语言工具的分析就是内容。

这里可以构造一种更高级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也是现代和古典的二分

内容(花千树、语言分析、意识流、非理性、政治、爱、文学、技术等等现代哲学的转向)——

形式(不可知、形式逻辑、自我辩证、理性等等黑格尔前的古典哲学工具箱)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哲学的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有对应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可以在古典哲学中找到定位。


让我在这个层面上再进行最后一步吧,这种对内容和形式的讨论,依然是实体的重复过程,和一开始对自我的讨论是连续的,还是在缝合,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觉,我是感觉我在得出这个结论的瞬间突然产生了一种彻底的缝合,一种合道感,仿佛最开始那个主客观的矛盾合体成为了一个,仿佛所有体验都是实体的一部分。

但是很快,我就成这个过程中脱出了。或者说,从这个过程中脱出也是必然的一部分,脱出之后才在前述的任意一个环节中卡住,而之所以在环节中卡住要么是因为认识再次回返的必然,要么是伦理冲动,要么是享乐,要么是懦弱,这个和你本身的立场有关。


“我”的诞生与缝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