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浅析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不只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
政治经济学借鉴经济学分析范式,以经济学的人性基本假设作为分析起点,来探讨经济增长的政治学。

一、分析起点
经济学的人性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
人是自利的。人首先对自己感兴趣,人们首先关注自我需求,“自利”并非指自私或损人利己。
人是理性的。人决策时会知道相关信息,他会据此作出最优选择。世界上,没有人拥有完全的信息,因此,人的理性更多的是有界理性。
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经济上往往指收益最大化。实际上,由于个人偏好不同,不同的人对效用的定义不同,效用可能为权力、财富、名誉等。
二、私人部门(市场部门)有效治理
由人的自利性可以推出:财产权利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激励结构。如果个人财产不清晰,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多数人将失去工作的动力与激励,经济增长几无可能,贫穷、饥饿和随时到来的死亡会成为常态。
由人是理性的可以推出:人应是自我利益的最好判断者,所以经济自由非常重要。经济自由使市场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行业和自由竞争,放眼全球各国经济情况,这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可以推出:自由市场必然存在损人利己行为,好的市场经济需要契约的强制执行和法治。
由此可见,实现私人部门的有效治理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二是交易与经济自由,三是契约的强制执行与法治。没有这些条件,难以实现持久的经济繁荣。
三、公共部门有效治理
按照经济人假设,从政治家、官员到选民都被视为经济人,都是自利、理性计算的河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个人不会因为成为政治家或公务员就变得高尚起来。基于这基础,公共部门治理的基本规则是什么呢?
多数人掌权。如果政治家、官员这些少数人都是经济人,他们就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置整个政治共同体利益于不顾。由此推出,公共部门的资源和权力应由多数人控制。并且,一个政治家是否服务于政治共同体的利益,取决于官员与公民之间“激励相容”的制度。从人类已有的经验来看,选举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
引入政治竞争。政治家、官员这些少数人都是经济人,若没有政治竞争,某些特定的少数人就会一直执掌政治权力与控制公共资源,他们可能根本不会顾及多数人的利益和诉求。
实施宪政原则。任何社会都存在贫富分化,总是富人少而穷人多,“劫富济贫”政策会受到多数人的欢迎,但却会损坏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产权制度,甚至会引发富人政变。现代政治的一项常识是:即便是民主决策,亦须限定其范围和边界。在现代民主政体下,一方面,宪政约束了政治权力和政府,另一方面,宪政也约束力民主本身(避免暴民政治)。
四、繁荣与善治
经济增长的新视角: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等于该国的人均产出与人口的乘积。在人口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取决于每个人人均产出的增长。 人均产出是真正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激励结构中,正是激励结构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能否普遍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结构。
繁荣与善治的秘密就在激励结构。何为好的激励结构,一个简单的标准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寻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是否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他人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一个国家要实现善治,需要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塑造好的激励结构。私人部门的激励规则应该是:只有那些为他们客户、社会创造更好的产品或服务的人,才能获得回报和成功。公共部门需要类似的激励规则:只有那些为大众与社会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人,才能获得回报和成功。从制度技术层面上讲,善治不过是要把这个简单规则在法律、制度和程序上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