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歌神,败也歌神——有个音乐剧传说叫做《雪狼湖》

随着音乐剧演员们在《声入人心》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华语原创音乐剧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哪怕像笔者这种混迹业界好多年的,也才擦亮眼睛,发现了许多值得珍藏的宝藏!不知小伙伴们是否也沉迷吸《蝶》,并因三宝老师的音乐而上头呢?


弱弱地插两个路牌,欢迎大家访问天边外世界的尽头~
不过,有这样一部剧,比这些作品都早——他的卡司无比强大,豆瓣评分目前也以0.1的优势领先于《蝶》,目测是原创音乐剧里最高的!
这个“祖师爷”正是歌神张学友领衔主演的《雪狼湖》~

今天笔者就挥动一下洛阳铲,带大家回到20年前,看看《雪狼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宝藏~

跨界始祖——20年前的业界良心
如果大家听说过《雪狼湖》,想必脑海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张学友...除此以外,这部剧还有哪些亮点呢?
笔者翻阅了一些资料,整理出了下面这些数字:
体育馆演出,舞台面积超过100多平方米
累计公演103场,在香港连续演出42场
97年首演版制作费一亿港币;动用300余名工作人员,道具设备共150吨,需15个大集装箱;收获票房1亿港币
04-05的国语巡演版投资1亿人民币;表演团共230人,道具设备共34个大集装箱,总票房2亿人民币


笔者认为,该剧第一个特点就是在体育馆中演出...到了今天,音乐剧在剧场中演出百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体育馆中则是另一个体量!比如,《雪狼湖》在首都体育馆的谢幕演出“大约有1万观众,上座率达到95%”——这是两千人大剧场5个Full House也比不了的!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体育馆”不同于“体育场”,是室内的场馆...它的大小一般介于演戏的千人大剧场和开演唱会的万人体育场之间,所以导致其运营成本远高于剧院版,票价也无法通过大量的座位分摊,导致要比演唱会贵~而在“歌神”的名气面前,部分地区更是卖出了非理性的天价!

虽然场地赋予了这部剧很多演唱会的特色,但它确实是部合格的的音乐剧——97年首演版本号称“香港音乐史上真正意义的首部属于华人自己的音乐剧”,“从原始剧本创作到剧中歌曲、歌词、舞蹈、服装、布景及音响、灯光设计等等全部由华人负责”...据称在04年的国语版巡演之前,除了舞美道具的重新制作,该剧的导演、填词人、音乐总监都换了,而二进宫的舞蹈总监也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改动,使得这部剧与时俱进~

除了客观上的壕之投入,以及请到香港乐坛的全明星创作阵容,该剧成功之处还在于参与人员走心的态度...对张学友等人来说,做这部剧或多或少是为了圆一个音乐剧的梦~这种极致地追求,体现在了众多小细节当中:


陈淑芬与张学友合作多年,虽然做音乐剧的投入远远超过演唱会,而回报却远远不及演唱会,作为《雪狼湖》的出品人,陈淑芬对此更是有着深刻的战略考虑,她将《雪狼湖》打造成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品牌,让张学友从一个通俗的流行歌手,成为一个艺术家...
林夕也被《雪狼湖》给逼疯了,陈淑芬追着他要歌词的时候,他就说自己现在一闭眼,不是“狼”就是“雪”——罗媛媛/文
这种“前无古人”的壮举,让笔者联想到了《西游记》...虽然到了今天,老一辈的技术和特效早已过时,但它们打造的内容是精彩的,留下的传奇是永恒的!
不幸的是,《雪狼湖》并没有进行官摄,只留下了几段MV影像,使得观众不能像看《西游记》一样不断重温...好在该剧最精华的部分——音乐,留存在了歌神的专辑中~不论是粤语版,还是国语版,相信都能轻松get到!

笔者听后的第一感觉是,这很音乐剧!除了好听之外,“不老的传说”与“爱是永恒”的旋律也是不断重复地再现在其他的曲目中,形成了音乐上的主题...它遵循了音乐剧的创作规律,更别提那放到今天都依然鹤立鸡群的创作、演唱水准了~
无双绝唱——谁能继承歌神的事业?
那么,为什么《雪狼湖》最终会落幕?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它太依赖于“个人的奋斗”了...

说张学友一人撑起《雪狼湖》并不为过...
《雪狼湖》的布景、制作,不可谓不豪华,但是情节简单、缺乏戏剧推动力使它更像一个大制作、带剧情的演唱会,在惊艳过“命运舞会”之宏大和“花与琴的流星”之惟美后,能自始至终让观众激动和反应强烈的恐怕只有张学友的演唱了——北京青年报“《雪狼湖》首体上演 张学友无愧歌神” 记者崔峻
首先,该剧的内容本身并非无懈可击——虽然各方面都做到了及格,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剧情方面尤其突出,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非常套路;还不得不加入玄幻元素来填坑,一阵白烟后出线了一个“老狼仙”,能教你玩穿越的那种orz

所以《雪狼湖》是一个“以人带剧”的演出,星光的加成不可忽视...而与现在众多的IP剧相比,它强在了“歌神”的“实力”以及“卖力”——每一场倾情演出,把自己累个半死,这当然比只是在后面关注,甚至某些自己分不清“音乐剧”和“歌剧”的差别,仅仅站台、捧场的大咖效果拔群~
但在这种模式下,一旦“歌神”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后果是灾难性的...

《雪狼湖》在台北的首演,就出现了状况...张学友带病坚持了大半场,其实明明可以糊弄过去,但最后还是很耿直地主动叫停,向观众们诚恳道歉并安排延期演出;好在,第二天他康复的不错,撑下了整场,不过仍然有一小撮观众不买账:


更值的一提的是,不算因感冒引发的延期,原计划只在台湾安排了2场,但是由于票房火爆又加了三场...这类的安排使得《雪狼湖》国语版的巡演(最先为粤语版)从最初30场变成了50场,又变成了53场,整个团队马不停蹄,直到首都体育馆因筹备奥运而改建~

而这些为达成“有华人的地方都能上演《雪狼湖》”的目标的加场,效果怎么样呢?我们先看看两组史料:


个人认为,这些反复侧面体现了当时演出市场的运作并不成熟,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到位...上海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当天价策略引得“南京880元可以买到内场票而在上海980元也只能坐在看台上”时,观众们可是跑得比谁都快!倒逼着演出商调整票价~
坦白来说,台湾的加场其实卖的很好,屡破票房纪录;但一些原本因为“硬件设施”等原因被排除在外的中小城市“克服困难”而强行做的安排,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多演出商抱着奇货可居的心态,没有考虑到05年观众的购买力,结果搬起石头砸起了自己的脚~
扬子晚报更是总结道:

虽然各地观众反响热烈,但由于引进成本高、操作不够规范等原因,除了广东的几场演出大获全胜以外,大多数城市的演出商只赚了名而血本无归...
出品人陈淑芬毫不讳言巡演至今《雪狼湖》还没有收回成本,原本计划巡演50场可以“打平”,现在看来要等到90场
事后来看,不科学的演出安排使得团队马不停蹄,最后反而副作用明显...不过,当时的市场行情比起97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雪狼湖》国语版巡演运营总监沈晓力就提到“1997年《雪狼湖》如果在内地巡演,一张门票得5000元,否则我们就赔了血本”(出自京报网——“揭开《雪狼湖》票房收入之谜”)
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局限性”下,张学友已经做到了极致!说到底,还是演出本身的设置使得其难以复制——没有了“歌神”,该剧不仅演艺水准会打折扣,也很难吸引装满室内体育馆的观众!更何况,“歌神”在的这103场也未必使该剧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虽然他们成就了彼此,在青史中留下了印记~

而到了今天,再让雪狼湖重现天日似乎已经不可能,“歌神”自己就明确地表示过了...

至于何不重演《雪狼湖》?学友反应甚大的说:“我也会变老,都快六十岁,还怎去演少不更事的青年胡狼?我自己想起也反胃,真的说服不了自己。音乐剧跟演唱会不一样,演唱会尚能以不同年龄的心态去演绎歌曲,但音乐剧是你要观众去相信一个故事”
而除了歌神之外,又有谁能有令观众坐满体育馆的票房号召力呢?
笔者不由得设想:
- 如果当初做的是更易复制的剧院版呢?
- 如果当初协调好拍了官摄呢?
- 如果当时业界“历史的进程”跟上了呢?
- 如果自己有幸亲身去了现场体验呢?
- 如果“歌神”真的能永远不老呢?
令人遗憾的是,不论“穿越”还是“时间的伤口”都只存在于传说和故事中...经过这场考古,我们除了能试着总结些有助于今日的经验教训,恐怕就只有在有限的影像资料中脑补当年的盛况了~
用张学友自己的话来说:当年的胡狼,还是一副少不更事的模样...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