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英雄传说DNT同盟舰船识别(暂行)

前言:本篇所述舰船及其各部细节的识别完全基于动画本身,因此将来在正式设定集出现后回顾本篇恐会发现众多谬误之处,在此先行致歉。
总体而言,新版动画中同盟军与帝国军的舰船造型风格是趋向于统一化的,其建模于材质较之前作无疑也更加精细,然而,这同时也使得新版的各型战舰在粗看之下较为不易识别:它们的整体轮廓是极为相近的,而大量的细节也分散、模糊了真正能够为不同舰船划下分界线的识别特征。
虽说如此,在仔细的观察之后,一些简洁明了的快速识别方法依旧是可以被归纳出来的。
新版同盟军舰船的整体构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收起触须的乌贼或是水母,其硕大的舰体前端与纤细的后部舰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舰船的主要武器和动力都设置在舰体的前端,后部则是机库的所在地。在涂装方面,新版的同盟军舰船继承了前作暗绿色的基调,但多处添加的金色灯光与极为细致的细部结构使得它们远看起来远不像前作的舰船那般朴实低调,而更像是带着精致的鎏金纹饰的佩剑。

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新作中同盟军舰船的动力系统分为红蓝两个组成部分,从舰船跃迁时的场面来看,红色的部分显然与这一功能密不可分,那么相应地,蓝色部分应当是偏向常规航行时使用。









同盟军舰船的主要武器目前来看是脉冲式光束炮和导弹,脉冲式光束炮在开火时并不发射一整根“光束”,而是将一团炽热的粒子以极高的速度发射出去,这使得炮火的轨迹看起来与彗星的尾迹十分相似。

与前作相比,新作战舰护盾的特效有了全面的提升,目前来看战舰的护盾在激活时会在不同状态下闪烁从蓝色到红色的光芒,从弹着时间顺序来看,蓝色光芒是在命中护盾时产生,而红色则为命中弹消散时护盾的颜色。


从质地和战损效果来看,新版同盟军舰船的舰体表面显得比较“脆”。



同盟军舰桥采用分层布置,最上层为最高指挥官所在地,此处设置有一张可以实时显示各种战术信息,并允许指挥官通过它下达各种指令的指挥台。

从最高层往下设置有其它的设备,部分信息依旧会通过较为传统的显示屏显示,但另一些情报会直接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出现。




宇宙栈桥:

与热衷于让战舰直接从星球表面起飞迈入星海的帝国军不同,同盟军对于让宇宙战舰频繁地进出大气层没有丝毫的兴趣。虽说如此,让一整只大舰队完全无拘无束地在轨道上肆意飘荡显然也不合适,为了确保大舰队的停靠和维护,同盟军在行星轨道上建造了大量的宇宙栈桥,就其用途而言,称之为宇宙军港亦无不妥之处。



战列舰:

判定这种舰船为战列舰的依据十分简单:它的体型最大,而且显而易见地火力也最强。除此之外,两艘战舰相撞的名场面涉及的舰船在前作中即为战列舰,新作中应当不至于专门更换战舰的种类再重新演绎一边。


战列舰的后半段舰体是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识别特征的,但前半段舰首则相当好辨认:较之其他类型的同盟军战舰来,同盟军战列舰的舰首上方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脊冠”,这一区域除部署有大量的火炮之外,同时也是舰桥的所在地,战列舰级别的舰船通常会拥有一个升降式的舰桥,在战时舰桥会下降入舰体内部,完全依靠各种传感装置来观察外界的环境。只有在传感器被破坏时,舰桥才会上升至无保护的舰外以目视方式直接观察外界。




同盟军战列舰正面的火力配置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最上方的脊部配备有24门光束炮,但口径最小;左右两个扇区各自配备有6门大口径光束炮和7部导弹发射装置;最下方的颚部则布置有九门口径适中的光束炮。





新作中,同盟军的绝大多数舰队旗舰均系标准型战列舰的改造型号,其最为统一的识别特征为后半段舰体上方的长椭圆形鼓包和呈十字布置的通讯天线。除此之外,部分旗舰还有着其它一些更独特的识别特征。




















侦察舰:
在战列舰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侦查型舰艇,其舰体周边增设了一个环带,应当是强化探测搜索能力的设备。

同盟军第十三舰队旗舰-休伯利安:

休伯利安是一艘自成一级的战舰,但其规格仍然可以归入战列舰之列。其舰首部勉强也可以划分为四个区域,但这四个区域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隔。从外观上来看,其舰首部至少布置有10门大口径光束炮(位于脊冠部两侧)、10门中口径光束炮(位于颚部)、20具大型导弹发射装置(位于左右扇区)、38单元中口径导弹发射装置2部(位于脊冠部中端上部两侧)30单元小口径导弹发射装置6部(位于脊冠部四角及颚部下部两侧),火力不可谓不强大。


特里格拉夫:

特里格拉夫是一艘无论如何也不会被误认的战舰,其舰首部三叉戟一般的造型足以在第一时间为任何看到它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艘战舰舰首部的每一个分支都配备有26门光束炮和两门超大型光束炮,此外尚有两部46单元的小口径导弹发射装置作为增强,火力之强大可谓冠绝同盟军。目前处战舰舷号正上方舰脊处外尚未发现该舰其它部位搭载有大口径导弹发射装置。


尤利西斯:
目前来看尤利西斯同样是一艘自成一级的战舰,若仔细留意的话,可以在它身上看到一些特里格拉夫号结构的雏形:圆环状的舰体中部结构(仅下半部舰体)和安置在半环上的舰首下颚部“分支”。从其武器配置方案来看这艘战舰偏向于炮击能力,目前尚未在其上发现有大口径导弹发射装置的痕迹,但多单元的小口径导弹发射装置仍有安装。

巡洋舰:

同盟军巡洋舰的尺寸与体型仅次于战列舰,火力配置亦然(当然,舰首18门光束炮的配置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弱)。这种舰船最容易识别的外观特征是一马平川的舰体顶端,但通过推进器的布置来识别这种战舰同样可行:同盟军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常规推进引擎均为三具一组呈水平布置,但在最下方的跃迁引擎处,战列舰的配置是一上二下、一大二小的正三角形,巡洋舰则是二上一下,二大一小的倒三角形。


驱逐舰:

驱逐舰是同盟军战斗舰艇中体型最为小巧者,即便如此,其舰首布置的光束炮也有10门之多。整体来看,同盟军驱逐舰的体型在正面方向显得较为扁平,在侧面则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舰首呈现出“抬头前伸”的趋势。目前尚未发现这种战舰设置有斯巴达人战斗机出击舱口,考虑到其整体尺寸,无法容纳舰载机也可以理解。

斯巴达人战斗机:

这种宇宙战机被划分为两个部分:推进器与机身,这两个部分由一个万向球形关节相连,整体看起来——虽然这样说可能有点过分——像是一架用太空技术制造出来的纸飞机。推进器为战机提供主要的推动力,而机身部分的两个翼尖处设置的姿态控制喷口则可以确保战机能够做出更多的机动动作。这种战机在机身上方布置有一门光束机枪,下方的四门武器推测为实弹类武器。其机首部下方设置有一球形探头。



没有作战任务是,斯巴达人战机会直接收纳在舰船的机库当中,藉由推进器部下方的接口与舰船的战机收容悬臂相连,在同一悬臂上最多可停靠两架斯巴达人战机。在需要出动战机时,悬臂会直接水平伸出于舰体两侧,斯巴达人战机随后便可以直接发动引擎向前出击。



在“要塞对要塞”战役中斯巴达尼恩曾经短暂地使用过大型的外挂式磁轨炮,这种威力虽然巨大但极其笨重的装备本来已经处于弃用状态,但在伊谢尔伦回廊这种狭小的地形里不便机动这个缺陷相对就没那么严重了。



运输舰:

不论是庞大的体积还是简洁明了的“宇宙集装箱”造型都确保了这种舰船绝对不会存在误认的可能性,除去运输物资补给和人员之外,运输舰也可以执行诸如布雷之类的任务。


运输机:

运输机是连接同盟军舰队与星球地表的桥梁,这两者之间任何物资设备及人员的转输均要通过它来进行。这种飞行器内部空间极其宽阔,除去人员之外,车辆和其它大型设备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它进行运输。



强袭登陆舰:
同盟军舰队序列中专精跳帮作战的舰艇,其舰体结构被设计的极为坚固,以便从敌舰的身上直接撞开一个口子,舰首部分设有加固的闸门,在穿透敌舰舰体外壁后就可以直接将搭载的跳帮部队送入敌舰内部。由于插拔的操作都是强行完成的缘故,这类舰艇向前方和向后方的推力必须十分强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