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联用在中药干预代谢性疾病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TMR Publishing Group作者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编辑部
组学技术指现代生物学研究体系中一系列基于高通量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方法,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组学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动态性与中医学整体观念理论特点不谋而合。近年来,组学技术在推动中医辨证客观化方面提供了较多证据,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一定的成果,得到广泛关注。由于中医药成分复杂,具有靶标多样性的特点,单一通路研究难以诠释中药“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运用组学整合研究,可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其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临床应用发展,为中医药的研究开拓新的方向。
本文通过对多组学联用在中药干预代谢性疾病作用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目前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组学技术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 16S rRNA 测序技术等。转录组学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所有基因转录及其转录调控规律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高通量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有力工具。蛋白质组学是通过分析蛋白质的表达、蛋白质结构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了解细胞或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代谢组学可用于研究生物体内源性代谢产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其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规律,还可通过信息建模、系统整合进行群组指标分析,反映生物体代谢物动态变化的规律。16S rRNA测序研究可以准确鉴定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使用组学技术对中药复杂成分的认识仍还不够,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单一组学分析具有局限性,不能完整充分探究中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其二,多组学联用在中药治疗疾病方面的研究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研究的深度依然不够,大多是通过检测中药调控相关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或代谢物的变化等,进而推测可能的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应进一步加强综合分析深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等组学技术在多个层面上解释分子的复杂性,用于全面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同时为中医药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药(TCM)用于治疗代谢性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作为经典组方现今常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研究发现其能显著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和尿蛋白/肌酐比值,但是仍缺乏对其机制进一步研究,通过代谢组学等方法观察其代谢物差异,进而可以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迫在眉睫。体内实验发现,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比模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代谢差异,证实了该方在糖尿病和相关肾衰竭中的治疗效果。黄连解毒汤首见于《肘后备急方》,为著名清热剂,临床应用广泛,由黄芩、黄连、黄柏和栀子组成,通过利用活细胞生物特异性提取和HPLC-Q-Orbitrap HRMS/MS的方法对黄连解毒汤粗提取物中的神经保护化合物进行筛选和鉴定,证实了活细胞生物特异性提取与LC-HRMS/ MS技术相结合是快速筛选中药中潜在生物活性成分的有效方法。另有研究基于UPLC-QTOF/MS的血浆代谢组学,探索了黄连解毒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预防AD的作用。
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文献,对于多组学联用在中药干预代谢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在治疗上,聚焦研究治疗常见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的多组学技术;在组学技术应用上,主要关注网络药理学联合代谢组学、16S rRNA技术联合转录组学、16S rRNA技术联合代谢组学及16S rRNA技术联合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进行综述。
1 组学技术
1.1 网络药理学
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NP)是一门分析生物系统网络并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标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一个生物网络涉及许多拓扑结构参数,如节点、边、度数等。节点能代表基因、蛋白质、中药复合物、疾病表型等。边则为两者之间的联系节点,它可以表示交互作用蛋白质-蛋白质、化合物-靶标或转录的监管。度数常可显示多条边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系,大度值则一般被认为是中心节点。中医药研究的网络构建通常包括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筛选,靶标的发现,实现“药物-基因-靶标-疾病”的网络可视化。降脂理肝汤为临床经验方剂,由泽泻、丹参、决明子、郁金、海藻和荷叶6味中药组成,唐标等通过网络分析,从降脂理肝汤中筛选得到 82个活性成分,涉及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靶点53个,靶点主要关联NAFLD中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并且参与了NAFLD中PI3K/Akt信号通路、炎症小体途径、白细胞介素-10(IL-10)信号通路以及T细胞信号通路,初步探讨了降脂理肝汤干预 NAFLD潜在机制。六味地黄丸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Dan He等基于系统的网络药理学方法成功鉴定其含有45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相关的有效成分10种更具有预测性的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薯蓣皂苷元,甘氨酸酮B,异酚甾醇等)参与了抗炎,抗氧化应激,减少β细胞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可能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参与T2DM及其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的治疗。Yupei Zhang等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分子对接方法验证了经典理气方柴胡疏肝散,方中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等组成,通过对其筛选,确定出PPARγ,FXR, PPARα,RARα和PPARδ为其靶基因,NAFLD大鼠模型经过柴胡疏肝散干预后,体重、肝组织病理学、血清和肝脏脂质及mRNA水平均有改善,PPARγ、FXR、PPARα和RARα明显改变。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中药方剂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及疾病靶目标,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不失为中药方剂干预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的科学依据。王璇等基于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桔梗水提物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桔梗治疗 NAFLD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共获得桔梗活性成分13个,药物靶点278个,疾病靶点1536个,共同靶点83个,涉及PI3K-AKT、胰岛素抵抗、THF-a、IL-17、JAK-STAT、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实验验证显示关键靶基因存在差异性表达。
1.2 16S rRNA技术
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重要技术。其通过提取微生物总DNA后,根据16S rRNA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 16S rRNA 基因片段,再使用测序仪进行测序,利用高变区序列的差异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使肠道微生物组成表达成为可能。人体肠道微生物群在保护细胞免受伤害、处理能量和营养以及促进细胞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的微生物群失调可能损害生命功能,导致病理性状态。因此,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情况,避免菌群失调导致人体损害至关重要。健肝消脂方是临床治疗NAFLD的经验效方,由茯苓、泽泻、白术、黄芪、柴胡等构成,Liao Jiabao等采用16S rRNA分析表明,其影响了NAFLD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了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提高了异普雷沃氏菌(Alloprevotella)、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Turicibacter等益生菌的相对丰度,随后通过肠道渗透率评价发现,经健肝消脂方治疗后,结肠中ZO-1和occludin的表达增加。抗衰老片(B20021021)由明朝的宫廷处方配制而成,由地黄、人参、枸杞、麦冬和枸杞等构成,Shuqing Gong等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其可以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糖耐量失调以及肠道菌群失调。抗衰老片校正肠道中增加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增加了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降低了高脂饮食引起的拟杆菌门的丰度。
1.3 代谢组学
代谢组学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质量代谢产物。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以组群指标分析为基础,以高通量检测和数据处理为手段,以信息建模与系统整合为目标的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Nicholson团队于1999年提出了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的概念。主要包括临床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组学、脂组学、代谢通量组学等。Yuanjun Deng等基于UHPLC-MS的非靶向脂质组学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肝脏脂质变化,sirt1选择性抑制剂EX 527用于抑制肝脏中SIRT的表达,参苓白术散由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等组成,通过脂质组学分析表明其参与了高脂饮食的大鼠中30种脂质的调控,通路分析表明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脂代谢是其抗NAFLD机制中潜在靶点通路。中医经典古方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组成,现今常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Jian-hua Huang等采用代谢组学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的方法观察糖尿病模型组与对照组的代谢差异,并观察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和其相关肾衰竭疾病中的疗效,结果表明对照组和模型组中3-羟基丁酸、柠檬酸、十六酸、十八酸等代谢物在差异显著,六味地黄丸能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尿蛋白/肌酐比值,这些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相关肾病具有保护作用。中成药滋肾降糖丸(approval serial number by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 in China: 20170509)由黄芪、熟地黄、淫羊藿、三七等药材组成,临床上常用于治疗T2DM患者,Jianping Chen等利用UHPLC-Orbitrap/MS-based代谢组学揭示其对糖尿病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其治疗后模型小鼠血清中26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24种代谢物返回到类似对照组水平。通过分析代谢途径,谷胱甘肽代谢、甾体激素生物合成等甘油磷脂代谢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滋肾降糖丸通过磷脂代谢的调节,包括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肌醇控制血糖。Junping Zheng等利用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民族药补脏通络汤对糖尿病小鼠后肢缺血代谢通路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层析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C&trade)对血清样品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将代谢产物数据与基因结合,构建代谢网络GEO数据集(GSE3313)。采用定量PCR方法对关键靶点进行鉴定基因。结果显示补脏通络汤对能明显逆转糖尿病小鼠血清代谢产物水平的变化后肢缺血,显著恢复了静脉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和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下调或白细胞介素4诱导1 (IL4I1)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1亚家族B成员1 (CYP1B1)的上调,这些基因是谷氨酸和色氨酸代谢途径的关键调控基因。
1.4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阐明生物体各种生物基因组在细胞中表达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模式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鉴定蛋白质的表达、存在方式(修饰形式)、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Hsin-Yi Lo等发现口服瓜蒌水提物具有降低小鼠血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进一步鉴定了一个丰富的新TK蛋白(TKP)。通过对接分析,TKP与胰岛素抵抗(IR)相互作用,激活IR的激酶活性。此外,TKP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清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糖络宁作为临床经验方,由黄芪、山茱萸、枸杞、丹参等组成,Taojing Zhang等发现其可减轻模型大鼠的糖尿病症状和血糖水平,包括对冷热刺激的反应时间和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组相比,TLN组有388个差异蛋白,a-硫辛酸(ALA)组有445个差异蛋白,模型组有451个差异蛋白。与模型组比较,TLN组有275个差异蛋白,ALA组有251个差异蛋白。与模型组比较,TLN组线粒体复合物III明显减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升高。与ALA组相比,TLN组线粒体复合物III增加,而线粒体复合物IV减少。护肝清脂方是临床经验方剂,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NAFLD,由泽泻、山楂、三七、荷叶和枸杞等构成,Fan Xia等发现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蛋白质组学分析PHYH、ACSL1、hemopexin、ORM1、FABP4、Sult2a1和ASS1是护肝清脂方治疗NAFLD的靶点。
1.5 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
基因组学技术是对基因多样性、基因表达和功能进行研究的技术,包括碱 基序列的组成及改变,DNA甲基化、染色质修饰等,早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目前常用的基因组学技术包括定量分析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高通量技术如全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以及近来取得新技术突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等。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对上万的基因同时进行检测,具有显著的高通量、整体性、精准性、微观化的优势,是当前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手段。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简而言之,转录组学是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常越等采用 Illumina 测序平台对糖尿病大鼠胰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对靶点进行表达量统计。通过eggNOG对基因进行分类分析,其中有24. 25%的基因属未知功能类,为最大分类单元,其余依次为能量转换类、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类、核苷酸转运和代谢类、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类、辅酶转运和代谢类、脂质转运和代谢类等;根据 KEGG 富集分析,黄芪六一汤可能在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生物系统、人类疾病这 4 类代谢通路上对T2DM起到治疗作用。祛湿化瘀方是临床经验方剂,由虎杖 、姜黄 、茵陈、地黄和栀子5味中药组成,辛鑫运用转录组基因芯片技术对包括祛湿化瘀方的各组NAFLD小鼠肝组织进行转录组表达谱检测,分析比较正常组、模型组和祛湿化瘀方组各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的信号通路等,研究发现其可能通过免疫、代谢、癌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来干预NAFLD。
2 多组学联用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等组学技术可用于描述不同层次细胞内的生命活动过程。基于复杂的通路和网络关联,可以整合不同组学的数据,通过整理、统计和计算展示数据间的调控关系,揭示中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
2.1网络药理学联合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可以通过构建网络模型来分析药物、靶点、代谢途径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预测药效成分对某些关键靶点及其途径的影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的代谢组学可以发现生物系统中的生物标记物,并关注分子化合物的变化,为中药在疾病中的代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中医经典古方黄连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等组成,Linlin Pan等通过T2DM大鼠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其对肝纤维化有调节作用生物标记物,如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三羧酸(TCA)循环中的胞嘧啶,L-肉碱,甜菜碱,苯丙氨酸,葡萄糖,柠檬酸,苯丙酮酸和马尿酸。黄连汤可通过调节蛋白和基因如GLUT4、INSR和MAPK1干扰乙醛酸盐和二羧酸盐的代谢控制血糖,与网络药理学预测一致。Xianglong Meng等利用网络药理学联合代谢组学探讨莪术升基汤治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作用机制,代谢组学分析莪术升基汤能明显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胰脏,胃,肝组织中的炎症蛋白和环氧合酶-2,肝脏脂肪变性和胰腺增生减少。在网络药理学分析中,推测莪术升基汤的功能靶点是通过调节辅因子-、辅酶-和脂肪酸结合,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调节磷酸酶结合和信号通路的激活,如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蛋白激酶C和糖基化受体最终产品。根据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中链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和能量代谢物小鼠胰腺发生显著变化。Xiaoli Wang等利用网络药理学联合代谢组学探究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对肾炎康复片中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并根据特征化的化学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潜在靶标。其次,基于UHPLC-QTOF-MS技术分析模型小鼠尿液代谢谱,并通过多因素统计分析确定生物标志物。将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结果结合分析。根据TCMSP数据库对定性鉴定的成分进行相应的目标检索,共得到36个潜在目标获得了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活性成分和160个靶标。共发现38个生物标志物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有两个靶点,即己糖激酶2 (HK2)和麦芽糖酶葡萄糖淀粉酶(mam)是重叠的目标。这意味着它们不仅仅是相关通路的靶标代谢组学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也是疾病和药物的网络药理学交叉靶点。
2.2 16S rRNA技术联合转录组学
转录组学常常应用于动态反映整个基因组的转录情况,但单纯的转录组学研究对生物体系的表征是不完整的。因此,转录组学通过联合16S rRNA技术,从基因与肠道菌群2个层面,对二者结果进行交集通路分析,明显克服了单一组学无法完全体现生物学特征的问题,深入诠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结果更具说服力。Ruiting Han等采用肝转录组学联合16S rRNA基因测序探究四妙散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通过肝转录组学丰富差异表达基因和基因集富集分析,预测调控途径,并联合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微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四妙散下调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刺激胰岛素分泌途径,并且显著改变了肠道菌群组成,特别是增加了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比例。Du等通过RNA测序(RNA seq)对脾脏转录组进行表征,并联合16S rRNA分析研究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研究发现小檗碱抑制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机制,与脾脏转录组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显著变化有关。
2.3 16S rRNA技术联合代谢组学
16S rRNA测序研究可以准确鉴定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代谢组学技术为疾病和药效学表征提供了独特而新颖的思路,有助于系统分析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联合16S rRNA测序技术与代谢组学分析,可以从肠道菌群与代谢水平上解释中药治疗疾病的机制。中医经典古方大柴胡汤源自仲景《金匮要略》,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构成,崔换天等利用16 s rRNA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对NAFLD模型大鼠的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大柴胡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改善有关氨基酸、甘油磷脂和甘氨酸/丝氨酸/的调节苏氨酸代谢途径,进而改善NAFLD。李自辉等利用16S rRNA技术联合肝脏代谢组学探究茵陈蒿汤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茵陈蒿汤可改善NAFLD模型大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及变形菌门多样性的失调,并对其中16种菌属具有显著性的回调作用。鉴定出13 个与治疗相关的肝脏代谢产物,涉及到最强的3个代谢通路分别为甘油磷脂代谢、嘌呤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同时,发现具有强相关作用的肠道菌属与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互作关联性。
2.4 16S rRNA技术联合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
16S rRNA测序研究可以准确鉴定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网络药理学通过预测潜在靶点,对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代谢组学将中药方剂众多成分吸收入血发挥作用的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16s rRNA技术、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三者联合可为中药治疗疾病的复杂过程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解。Kuo Gao等通过数据分析提取了黄芪、鬼箭羽、黄连、葛根4种药材组成了中医验方芪健合剂概念方,随后进一步通过代谢组学、肠道菌群联合网络药理学评价其对T2DM的影响,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芪健合剂治疗组代谢产物的变化,芪健合剂相关的55种蛋白质和4种信号通路,包括半乳糖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代谢,氨基酰-tRNA生物合成代谢和丙氨酸,探讨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途径。肠道PCoA分析菌群显示芪健合剂治疗后拟杆菌门显著富集。此外,网络药理学范式显示气健合剂通过TP53、AKT1和PPARA蛋白发挥作用。中医经典古方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论》,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和人参组成,Xianglong Meng等通过代谢组学结合肠道菌群分析与网络药理学解释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作用机制。血清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发现白虎人参汤治疗后的代谢物明显改变。36个白虎人参汤相关蛋白和4个信号通路,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烟酸和烟酰胺代谢,色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探索谷氨酸代谢途径。PCoA结果表明,白虎人参汤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组成。此外,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白虎人参汤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和mapk相关蛋白质发挥作用。
3结语与展望
组学技术是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蛋白质等)的构成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与“中医整体观”相一致,符合中医药的研究思路,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组学平台全方位地获取海量数据信息,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及各种数学方法对数据分析处理,寻找规律,揭示生物体的奥秘。但由于大多数中药成分复杂,具有靶标多样性的特点,单一通路研究难以诠释中药“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和准确的作用机制,所以运用组学整合研究,多组学综合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促进中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意义重大。
扫描二维码获取全文

引用格式
Cao YJ, Li HZ, Sun YM, et al. Integration of multi-omics in investigations on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terventions in metabolic diseases. Tradit Med Res. 2022;7(4):31. doi:10.53388/TMR20220117001

传统医学研究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ISSN 2413-3973)创刊于2016年,专注于发表具有明确历史记载、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医药学研究和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目前已被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中科院期刊分区, Embase, ProQuest 等数据库收录。
2022年期刊免除版面费
官网:https://www.tmrjournals.com/tmr
邮箱:tmr@tmrjourna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