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的《孔雀东南飞》
与妻玩笑,偶然提起了这首上学时学到的乐府诗。这首叙事诗讲了了悲惨的故事,多少年来后人对其品头论足,分析的条理分明。只不过从来少有人分析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让他抛弃心爱的妻子,他就一定要抛弃,说好的真爱呢?也许有明眼人不屑的进一步分析——封建礼教,愚忠愚孝!话是没错,但是这封建礼教和愚忠愚孝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如此顽固能裹挟舆论和人心?
中国人全民推广孝道是从汉开始,到晋朝达到一个新高度,而后又被五胡暴虐的铁骑无情的撕碎。之后就反反复复的被一些王朝和统治势力捧起。这是现象,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呢?为何如此?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屁,这只是个溢美之词,讲真话,是为了统治的需要。
汉代的刘家最早搞了这一套,无他,为了维护统治。汉家为何独尊儒术,因为儒学仁义不分家,忠孝不分家。由孝可以推广到忠,由对父母之孝,推及对帝王之忠。这才是真正唯一的原因。高皇帝横扫六合,连项羽都灭了,成就霸业。然而当他踏上至尊宝座之时,忽然发现一个问题。他靠暴力和运气坐了天下,将来别人也一样可以。于是他想了很多办法,杀异姓王侯,斩白马约誓,等等。然而即使到他死的那一天他都仍然不放心。可是从武帝刘彻开始,解决之道来了,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很显然,这一招比ibm还解决问题。到了他的曾孙——宣帝的时候,已经是这样教育太子的了。“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答案非常明显,帝王们并不是希望真的通过孔教让人民学好,而是希望利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条条框框套牢小老百姓。而刘氏的帝王们做得十分彻底,汉代帝王的谥号中,除了高皇帝之外都是要加上一个孝字,以示身体力行,就连藩王们的谥号里也要加上这个字。到了东汉明帝又给年满70的长者赠鸠杖。这东西比现在的老年证还牛逼,基本属于免死金牌了。不过还好,古人看重脸面所以出来碰瓷的不多,不然的话真的很可怕。
到了晋朝,司马氏比刘家还要推崇孝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皇权来路不正,不敢像汉代一样理直气壮的要求百姓忠诚。司马家的人要是忠诚,干嘛推翻曹家,为什么不找个姓刘的做江山呢?当然了,司马家不必忠于曹家,曹家也不必忠于刘家。乱世出英雄,皇帝轮流做,这是个朴素的真理。但是一旦司马家的人做到至尊之位的时候,这个真理就不可宣扬了。要不怎么说真理它必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呢。于是他们开始大肆的提倡孝道,为的就是曲线救国,最终由孝及忠,好稳固司马氏的天下。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人物——王祥同志。
为什么说王先生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呢,因为他用大大的逆向思维做了一个别人想不到的举动,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他的家族后代。使得王家在其后很多年中都成为了高不可攀的存在,以至于不论后人和时人一提到乌衣门第,王谢之家,都是大大的艳羡。小时候听二十四孝的故事时,我心里就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王祥的继母虐待他,他却对继母那么好,那他亲妈地下有知该怎么想?这并不科学,有位老人家说过,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啊。她虐他千百遍,他待她如初恋?后来阅历增长,我渐渐懂了。借用一句老电影的台词,高,实在是高!王祥这是逆向思维的典范,咸鱼翻生的样本。王同志在继母得宠后,他的地位和处境就极为尴尬和危险了。老太太欲除之而后快啊,有后妈就有后爹,他老子也是那个德行。怎么办?找出路!自己身无分文,寄人篱下,又不是男版玛丽苏没有王霸之气。那就要找一条不用花钱,一个人照样办大事的方法——借势,借大势。老王大哥生于东汉末年,那时孝道已经有了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到了可以轻松道德绑架所有人的程度。那时还没有九品中正制,举孝廉是个大事,连做官都要看孝道。就是它了,这就是哥的东风!王祥老哥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连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所以他轻易的感动了中国。当他老哥坐在主席台上戴着大红花全国巡回报告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成功了。看着台下粉丝们一张张激动的脸,他笑了,笑得涕泪横流。他是一个牛逼的成功者,不但缔造了自己的神话,还把整个家族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王祥的父祖之流皆非庸碌,但他无疑是最最出类拔萃的。曹髦和司马昭都重用他,他坦然受之。因为他知道对方想要他做什么姿态,要他做什么样的榜样。所以他在曹髦死时,放肆的表忠心,见到司马昭的时候敢不下拜。他就是那个由孝及忠,至孝至忠的性情中人,大家的人生楷模。是曹家和司马家都想要的那个。
所以,老人家说,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所以,先生才说,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两位的话用来形容历代推广愚忠愚孝的先人们最是恰当不过了。
以此文缅怀我的学生时代,还有,我没有因为写网文变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