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哥独家干货】第二十六期:观点论证类小论文

题型特点
此类试题一般是通过史料文字,漫画,图表等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论证和探讨历史观点时,需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出史料展现出的历史对象的背景、特点、影响或者意义等。
解题思路
第一种,如果材料设问是“论证材料中已经有的观点或看法,是整体还是部分看法或观点”,这种设问作答
①首先明确材料中提供了怎样的观点,是选取整体观点还是部分观点进行论证;
②其次确定运用哪些史料、所学的哪些内容进行对应性的论证;
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概括总结,得出答案照应观点。
第二种,如果材料设问是“自拟论题,先提炼观点,后展开论证”,这种设问作答,
①首先通读设问和材料,通过层次划分和核心词查找确定材料的主旨,并将其确定为材料的核心观点,若有几个并存的观点或者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的时候,要慎重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核心观点;
②其次选取具有与核心观点针对性强的史料、所学知识,史论结合,展开论证,
③最后概括性总结对应观点。

要点提示
1. 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思路六:时间阶段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可参考政治原理,注意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3. 总结提升
一定要有这步,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例题精讲
例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义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 “变与不变”提炼观点加以阐述论证(要求:给出观点,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解题思路
第一步,解读设问将长设问转化分解
第一层次:根据设问“给出观点”的特征,判断题目为观点论证类小论文;
第二层次:就中古代中国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给出观点,并阐述所给出的观点,如①政治领域: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与不变”。
②经济领域: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变与不变”。
③文化领域: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变与不变”。
④文化领域: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
第三层次:限定运用的知识范围,可从中国古代史→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步,分层认识材料→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
①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政治方面:可以从郡县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监察制度等制度的变化的角度着手;
②→经济方面:可以从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经济发展、手工业经济发展、商业发展、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的角度着手;
③→文化方面: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等取得的成就的角度着手。
第三步,提炼观点,根据材料信息梳理,选定角度,给出观点:
①政治角度→科举制度→隋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明、清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有变也有不变→科举制度下选官的变与不变;
②文化角度→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而儒学在汉代以后有了新的发展,有变的也有不变的地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
第四步,阐述观点,运用多角度进行论证:
论证时应围绕观点“时代变化”,从不同角度列举史实进行分析论述,具体要做史论结合,认证充分,逻辑严密
①科举制度下选官的变与不变→主要围绕科举制下选官出现的变化与稳定不变的内容进行说明→变:参与科举考试的阶层,经历了从贵族到一般地主,再到中小地主阶层演变;不变→科举制度变化是渐进和积累的,科举制度下社会变化处于“停滞”状态;
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主要围绕汉代以后,历代儒学的发展变化与保留不变的内容进行说明,变→西汉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冲击,唐代复兴儒学,北宋形成新儒学体系,南宋至明之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不变→从当今社会巨变角度看,古代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答案(1)
观点:科举制度下选官的变与不变
论证:①科举制度下,封建统治基础整体上以地主阶级为主,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阶层的变动等,促进了科举制选官制度的调整;②从最初的科举制主要从贵族出身而向一般地主扩展,再到北宋以来向中小地主阶级扩展,即使也有普通农民,但是读书需要成本,限制了普通农民科举之路;③这些变化是渐进和积累的,从当今社会巨变的眼光看,社会变化处于“停滞”状态,但选官制度下酝酿并产生了新变化,科举制整体上偏向于公平公正,并为后世所借鉴。
参考答案(2)
观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
论证: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不变”体现在其地位方面,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在漫长的岁月中,儒家思想内涵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儒家思想的地位,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儒学;③宋明理学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④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反对君主专制;⑤由此可见,儒学的思想内容和地位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变与不变”的景象。
想知道自己是否掌握这一知识点吗?那就赶紧拿出你的红宝书,做做看吧!

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科技的历史》是2007年出版的图书。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人类历史从古至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概括了石器时代,蒙昧时代,古代中后期,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最著名的科技人物、事件、发明等并配合有300余幅彩图,直观的反映了历史原貌。
《世界科技的历史》目录
第1章,人类科技文明的起源
第2章,科学家“黑暗世界”的觉醒
第3章,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4章,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
第5章,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
第6章,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
第7章,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科技第8章,高新技术时代
根据以上章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解题思路
第1步,分析材料。材料主要反映了《世界科技的历史》的章节,该书描述是人类历史从古至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①科技伴随着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而有不同的发展表现;
②科技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是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如石器时代,高新技术时代);
③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说明科技对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思想解放也对科技发展产生影响。
第2步,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3步,对观点进行完整调理的解读。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基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确定要选取的历史上科技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
其次具体说明所选取的时期科技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如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最后总结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②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基于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一观点,确定要选取的重大事件;
其次,对所选取的重大事件进行分类说明,即科技对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和思想解放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如牛顿自然科学成果推动了启蒙运动开展,而启蒙思想的大力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最后,总结说明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答案(1)
观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论证:①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②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切实可用的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电器时代;③二战后期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④三次科技革命极大的促进了世界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从隔绝分散走向整体联合,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重大跨越,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④因此,科技不断创新与进步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引擎。
参考答案(2)
观点: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论证:①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起源于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地区;文艺复兴运动宣传了人文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及文艺的繁荣,并催生了自然科学,如文艺复兴后期出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②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③自然科学成就的取得,坚定了人们认识社会的信心,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准备了理论基础;④因此,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互为因果,起者相互促进的作用。
例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思想家的籍贯分布及历史地位表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趋势”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给观点,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材料。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思想家的籍贯和在思想界的地位。
①儒学在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说明儒学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求;
②明清之际出现早期启蒙思想,说明儒学在批判继承中获得发展;
③晚清时期对儒学的态度发生阶段性变化,思想家对儒学的依赖逐渐降低,对西学的学习逐渐加深
第二步,从材料提取论题
①儒学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求;
②儒学在批判继承中获得发展;
③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加深。
第三步,对所提取的论题进行完整、条理的解读
①儒学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求→首先,基于从正面肯定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确定要选取理学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
其次,指明不同时期儒学是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如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在思想上“大一统”的要求;
最后,指明儒学的不断发展演变适应了时代需求。
②儒学在批判继承中获得发展→,首先,基于从正面肯定儒学在批判继承中发展演变的特点,确定要选取的代表性思想家;
其次,指明这些代表性思想家是如何发展儒学的,如面对佛道思想的冲击,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
最后,指明由于这些思想家的活动,儒学得以在批判继承中获得发展。
③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加深→首先,基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特点,确定要选取的代表性思想家;
其次,指明这些代表性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学和向西方学习的,如维新派利用儒学来宣传希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孙中山则对生产者对传统儒学的依赖明显降低,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最后,指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加深。
参考答案(1)
论题:中国古代儒学不断发展演变以适应时代需求
论证:①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其他学说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观点来适应统治者需求,从此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取得了独尊地位,成为主流思想;②面对佛、道思想的冲击,宋明儒家学者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重视思辨,强调伦理道德,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③明清之际,秉承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儒学家既批判了理学的不足,又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众治”、“工商皆本”等主张,进一步发展了儒学。④因此,儒学自先秦创立,经过历代儒者的努力,内涵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答案(2)
观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程度不断加深
论证:①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对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技术;③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④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仿行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⑤陈独秀、蔡元培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⑥因此,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步步深入。
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仕指古代官员因年龄、健康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离开职位、退休养老的现象。下表为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情况。

——据汪翔、张金铣《论唐代致仕制度之演变》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唐代致仕制度演变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观点: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与唐国情和国力的变化情况联系密切
论证:①高宗朝至玄宗朝,唐朝国力有所上升,因此享受致仕待遇的群体有所扩大,致仕官员的待遇也有所提高,致仕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②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皇帝为节约开支而削减了致仕官员的待遇,致仕制度出现了鲜明的等级性;③唐末,国家动荡,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宦官专权、权臣当道和藩镇割据的影响下,致仕制度虽仍在运行,但已出现异化;④总之,唐代致仕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唐王朝的兴衰历程,对后世的致仕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