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体系自由主义(3-2-3)——德国观念论的首个高峰,谢林思想的...

3-2-3 体系自由主义 Systematic Liberalism德国观念论的首个高峰,谢林思想的转折点:绝对者内在的不一致性
代表人物:晚期谢林《论人类自由本质及相关对象》
【绝对体系①】本身不会带来静态僵死的【宿命论】,体系内在具有不一致性,【绝对者】存在的根据和它作为【存在者】的根据是两个东西
●例子:乒乓球作为一个【存在者】,它就是一个乒乓球的本质——在概念系统、符号系统中的规定性、位置①;而它作为【存在的根据】是支撑它存在的东西——物质载体。谢林本书中的【自由本质】指的就是【自由存在的根据】,谢林承认了【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谢林的【物质】是非积极存在的物质,是一种尚未实体化、否定性的、隐蔽的物质,但它促成事物实体化的背后本体性力量(齐泽克、黑格尔意义上的),谢林:上帝存在的根据是魔鬼)
○①【绝对者】作为整个符号系统秩序全体的根据就是它自己,但它如何显现为一个符号系统(善),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晦暗的基础:【物质 Ground】(罪恶的来源)
○人类是受限的【绝对者】,大全是一个无限的【绝对者】(内在有一整个自然),两者是同一的(光明(理念)和黑暗(物质)是分裂的,人类才有自由之深渊①。谢林:人类的恶不来自华子,而来自人类存在之根据(物质作为本体性根据),人类要做出做好的选择,向善而生,向着理念存在,最后和【绝对者】合二为一)
⊙①这个深渊其实就是人类主体性的根据,而不是【绝对者】的根据
●①体系在谢林这有三大特点:1、绝对统一的前提(绝对者);2、根本环节(清晰的基本环节就是形而下世界);3、活力、推动力(来自人类的自由①(归根结底是体系的自由、形而上世界)、符号系统、基础物质(晦暗之物)VS 理性的对立,这个对立本身超出人类理性把握,但最终符合【绝对者】的超越性理性,最终两者的分离才能趋势【体系】去演化、运动)
○①人类自由不能觉知理性将把自己引向何处,这种无知、意识不到本身是人类存在的根据。超越费希特:费希特认为自由一定是反思性的、抽象性的、否定性的自由,但在谢林这里,自由是思辨的,是由绝对者达到无知之知、在一种分离的对象化的知性中看到自己,人类就是自由本身,自由就绝对存在为自由(黑格尔辩证法:我必须这样做,我的存在就是必须这样做本身),而不需要反思性地看到自由。
场域论 3
自由① 调和 形而下(有限之物,3222中的环节) VS 形而上(无限绝对者)
●①人类的自由不是主体的任性,而是人类作为有限的【绝对者】,突破有限的限制:时空关系、逻辑推断、命题关系、因果网络,从而和无限的【绝对者】同一,人类的自由就是【绝对者】的自由、体系的自由。
○还在预设一个【绝对者】,它无法直接推动历史,还需要靠有限人类
本体论 2
有限绝对者 VS 无限绝对者
其实是无限绝对者自己与自己的对立:光面(理智) VS 黑暗(物质)
认识论 3
根据② 调和 理性(费希特、黑格尔:理性是精神的最高表现①) VS 非理性(否定神学:人类不能通过理性把握【绝对者】,只能通过非理性把握)
●①谢林:凭什么能保证理性就是“人类”的理性,而非理性就是“绝对者”的理性,这种把握就是一种对【绝对者】的理性认识,而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分其实不存在。否定神学在此发生悖谬了,否定神学预设了一个理性认识,知道【绝对者】有超越性的理性(非理性),而人类是无法知道自己的理性是否是有限的,因为根本无法把握到无限的理性。
○理性:在【现象学直观】中直接领会到的【底层分类学】,可以用逻格斯将其道出(早起维根《逻辑哲学》表达的)①,这个【分类学】的澄明性、无条件性不是人类理性,而代表了【绝对者】本身的理性,就是【绝对者】本身的显现。而非理性是为了将理性区分开来投射到【绝对者】上的一个双重否定的东西,根本不能把握【绝对者】。
⊙①【分类学】直接和逻格斯对应:光就是光,它有一个底层驱动去进行分类学化、符号化
●②在华子那边,内在有两个维度:【理性】与【根据】(使得理性、符号学位面展开的本体性力量,这个力量在人类这里与理性分离的话,就变成了非理性;如果和人类理性结合就变成了思辨理性)
○解决了早期维根陷入逻格斯中的不可知论,因为他把世界图景(还是预设了有一个世界图景)二分为了符号化的与促使符号化的力量
⊙黑格尔:【根据】这个东西就是实体内在的不一致性=主体性,而实体本身是主体化的,其符号化用不完全,会产生剩余就会变成主体性,【剩余】就是主体性存在、自由的根据就是【物质】
❤️❤️❤️
主义主义3-2-3的名称应该叫做体系自由主义(systematic liberalism),或者称之为无限自由主义或绝对自由主义。它代表人物是谢林。代表著作是海德格尔讲的谢林书,叫做《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这本书用哲学理解人类,即人类自由的本质。他的本质用的是wesen,但是这里的本质其实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了。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本书海德格尔认为是谢林体系的一个转折。但是实际上谢林在前面已经开始透露出来了。他在他前面的一些著作里面,比如在维尔斯堡体系里面,其实开始已经慢慢流露了。人类自由的本质,体系自由主义就是告诉你:体系本身、绝对体系本身不会带来比如说宿命论、静态僵死的这些东西。因为这个体系内在的是具有不一致性的,实事求是的讲,体系内在具有不一致性。在谢林的思想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就是他发现,绝对者的存在的根据和他作为存在者的根据是两个东西。the ground of its being as a something——存在的根据,他的本身存在的根据和他作为存在者的根据是不一样的。
先刚举的例子是,这里告诉你就是说如果说一个乒乓球。它作为一个存在者,它是个什么?就是个乒乓球。而这个乒乓球它存在的根据是什么?则是支撑着它的那个东西,就是它的物质。乒乓球的物质载体,物质而作为存在者根据,乒乓球的根据是乒乓球的本质,是乒乓球在概念系统、符号系统里面的规定性、符号系统中的位置和一个规定性。
而人类自由的本质在这里恰恰说的不是这个本质、不是一个在符号系统中的位置。这个本质实际上不是谢林那个意义上的本质,是本质主义那个意义上的本质。谢林在这篇这本书里面讨论的人类自由的本质就是指的是人类存在的根据。谢林在这本书当中开始承认物质的本体论地位了,这个物质不是积极存在的物质。这个物质是紧闭的、否定性的物质,尚未实体化,但是它促成这些事物实体化。也就是促成事物存在的那个力量、那个背后的本体性力量,就是它的根据、它存在的根据,它那个力量,这种东西它是不会显在的。
这个物质在谢林体系里面不显在,它是晦暗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东西……用谢林话就是说,上帝的存在之根据是什么?是魔鬼。但是上帝作为存在者的根据是他本身;他的本质、他在符号系统中位置规定性是他本身。因为他就是这个绝对者、就是这个符号系统整体。但是这个符号系统本身、符号系统背后就是一个绝对者他作为整个符号系统、作为整个秩序全体、作为一个大全,什么东西都是他的。这个符号系统……他作为符号系统的根据就是他自己,他把自己注册在自己当中。
但是他何以显现为一个符号系统?怎么能够敞开、晾开来?在谢林看来,他背后有一个晦暗的一种力量、晦暗的一个基础。这个东西就是物质或者就是叫基础——ground。这个东西在谢林看来,这个东西就是恶、罪恶的一个来源;另外一方面那个明亮的、闪亮的他的作为存在者的本质、作为存在者的一个根据。那这一方面则是一个善的、同一的,但是这个光明和黑暗的这两面在绝对者那边他是分裂的,在绝对者那里这两面是彼此同一的。
但是在《世界时代》那边他已经受不了了。在《世界时代》里面,这个绝对者他受不了他内在的这种混杂,所以他要裂开来。但是对于我们有限者——在谢林那边,人类就是有限者、受限的绝对者,这个大全一切的则是一个无限的绝对者——在无限的绝对者里面,这两者是同一的、两者是混在一块儿它没有冲突。而在一个有限的绝对者,就是人类,那就是这两个维度:光明和黑暗。也就是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就是本质和根据,其实你可以理解这个理念和物质这两个维度,它们是分裂的。在人类这边这两个维度是分裂的,恰恰由于这一分裂,所以人类才有自由之深渊。当然你也可以说下面的物质本身就是深渊。上面这个东西(光明)则是一个天堂、则是一个光亮。
谢林说我们人类就要做出最好的选择、向善而生,最后和这个无限的绝对者再合二为一,向着理念而存在。但是这种非理性的力量它本身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根据,也就是说人类作为有限的绝对者,他的恶不来自于神在创造我们时候的那些疏漏,不来自于不完美、不来自于某种不完美、不来自于某种欠缺。这种恶不是否定性的,不是说我不怎么怎么样,而是这种恶是用肯定性的恶,这种恶来自于我们人类的内在存在之根据。我们的恶、罪是本真的,是有一个根据的,有一个本体性的根据的,本体性根据就是物质。用谢林自己后来说的话这个东西就是物质。用谢林在《世界时代》里面说的话:就是说这个绝对者他内在的有一整个自然,There is nature inside of the Absolute (Gott)。他说是上帝Gott内在有一整个自然,这里面有一整个晦暗的物质,一种它不会显现它自己的、像海德格尔的大地的东西。
他在场域论上3:形而下VS形而上,调和的话则是由自由来调和。但是这个自由在谢林那边我们人类的自由、人类的真正自由,人类的自由不是一种我们的任性。人类在谢林这边是一种有限的绝对者,所以我们什么情况下变成自由?就是去掉这个界限、限制。人类所所受的限制是什么限制?时间、空间。即我们只能时间化的把握事物、空间化的把握事物;我们只能在因果网络里面把握事物、因果性;我们只能用靠推断、逻辑推断、因果性、时空关系、命题关系去把握事物。
但是人类什么时候变成绝对者?超出这些东西、从这一界限里面突破出来。人类在一瞬间绝对就显露出来,那个无限的绝对者在此时此刻他就和他自己同一了。人类获得自由的瞬间是那个无限绝对者和他自己同一的瞬间,他自己是他自己的一个瞬间。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那一部分、光明那部分,和那个黑暗的那部分或者说那个晦暗的不可把握的根据、非理性的那一部分是同一的。这种情况下,人类的自由其实就是这个绝对者自由,也就是体系的自由、体系本身的自由,用黑格尔的话可能就是理性狡计在运行。但是黑格尔的理性狡计并非这么理解的。
也就是在谢林这边他还是在预设有一个无限的绝对者,这个无限的绝对者本身他没有办法直接推动历史、他无法直接推动历史,因此他一定要靠一个有限的人类跌跌撞撞的去推动历史。无限的绝对者即这个世界或者说神,由于他和他内在那两个对立面是完全同一的、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不会有推动的力量、他拉不开距离,所以他必须借助一个有限的人类来推动。那么有限人类怎么推动?其实有限人类那边这两者分离的,一般情况下,人类是此两者分离——光明和黑暗两面分离。但是人类可以通过一瞬间的自由——短路——分离出一个深渊。这种深渊性之物其实就是主体性本身,人类的自由的深渊其实就是他自己。这个根据不是什么绝对、无限的绝对者的一个根据。但是在谢林这边,他依然认为人类自己就有一个他的根据,这个根据甚至都不是无限的绝对者的根据,只是人类自己的根据
然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维。形而上是绝对者、无限的绝对者维度,而形而下的位面都是有限之物。具体可以去看3-2-2-2,谢林先验观念论体系里面的那些有限的存在的所有环节。
体系在谢林这边有有三大特点,应该是
1)它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前提、大原则,即无限绝对者,存在一个绝对统一的前提。
2)另外一方面它是紧凑的,然后是清楚明白的环节、根本环节,根本环节都是紧凑、清楚明白的。
3)最后它得有活力、有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其实就来自于人类的自由,来自于理性维度、符号系统那个维度和基础物质的维度、非理性维度。
这个物质不是我们庸俗的课本上教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这个物质是齐泽克意义上的就是那个less than nothing 的物质、比无更少的一个物质。这两者拉开距离之后,它这个局面本身是超出理性的把握的,但是最终又是超出人类的理性的把握,但最终又是符合这个无限绝对者的超越的理性的把握的。所以它们两个分离之后才能够驱使着这个体系去演化、去运动根本环节的话,这些东西里面的那些清晰的基本环节其实就构成形而下世界,而推动调和这个场域的就是人类的自由。
人类的自由归根结底是绝对者的自由、是体系的自由。人类意识不到他的自由最终要往哪里去,但是这种意识不到本身是人类存在的根据。这种无知本身(你不知道你的自由将引向你何处),就是人类的理性是不能觉知他的自由将引向何处的。所以这里超出了费希特,因为在费希特那里,自由一定是反思性的。那么反思性在费希特那边一定是抽象性的,所以他的自由就会变得是一种单纯的否定性的自由、抽象,最后就是否定性那种自由abstract。
但是在谢林这里自由则是speculative 的、是思辨的或者说是投机的。他是由绝对者看见他自己,绝对者在那一瞬间达到一个无知之知,他不需要再以一种分离的理性,或者说分离的知性和物质之间二分的那种状况下对象化的知。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直接就是他的自由、就存在为他的自由。你直接就是你的自由,你不需要知道你的自由,你是不是自由并非靠你反思性的判断(我看一下自己我是不是自由),而是你直接就体验到自由。自由这种情况就存在为自由,而且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在谢林体系里边,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自由的,You don't have to know。那个时候你是对于任意选项的那种什么有两个选项可以让你选什么。你在这种情况下,你只知道我必须这样做。如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说存在为自由那一瞬间你只知道i must do that——我那样做就是我自己、我就是那样做的、绝对那样做的过程本身。我的存在就是这个绝对者如是运动的这一过程本身,并且它是一个绝对的必然的运动,而这就是我的自由——你直接就是你的自由,我就是我的自由。在这种情况,自由存在、自由本身存在着,也就是说这个基础本身它存在。基础本身在这个意义上和符号化的存在、注册的符号系统这个事件变成一个东西——基础ground 。
在本体论上也是两个东西相对立,是一个有限的绝对者和无限的绝对者。有限绝对者和无限绝对者对立实际上是无限的绝对者它内在的、他自己和自己的对立。也就是说他的光明那一面和他的黑暗那一面的一个自己和自己的对立。比如说他的理智那一面和他的那个物质那一面的一个自己对立、自我对立,逻各斯那一面和它的物质那一面、它的自我对立。
在认识论上是3,是理性和非理性。理性主义在谢林那边、包括黑格尔、费希特永远是在理性这一边的,理性是精神的最高表象。认识论上一个对立:精神的最高形态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他们是有争论的。有所谓的否定神学,否定神学就是很肤浅的认为人类的理性不能去把握绝对者。人类只能通过非理性来把握绝对者,但是谢林是不承认这一点的,谢林是认为:你凭什么这样认定?你凭什么认定理性就是人类的理性?你凭什么认为非理性就是绝对者的非理性?你凭什么这样认为?你在这样认为的时候不已经在表明你对于绝对者有某种理性化的认识?
而你对绝对者这种理性认识和你的否定神学是自我悖谬的,因为否定神学就说人类不能够用人类那种有限的理性说人类理性是有限的。人类不能用有限理性去认识最高者、最高存在、认识实体、认识绝对者——你凭什么这样认定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好像你知道一个无限的理性是什么样子的?你凭什么就认为理性就是人类的理性?所以否定神学自己是自相悖谬的。它恰恰是它预设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它并不是说自相悖谬不是它彻底的非理性,而是因为它自相悖谬在于它其实预设了一个理性的认识。预设他知道绝对者是非理性的,而人类是理性的,他知道有二分在其中。
这个二分凭什么你知道?,因为在谢林看来,理性这个东西他不属于我们事物的区分性。理性是什么?理性就是比如说你在那个现象学直观里面,你会直接的领会到人类的直观有底层分类学。简单来说,然后这个底层分类学直接可以用逻格斯把它说出来,用语言、用逻格斯把它道出。这个底层分类学其实就是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在里面要表达的,这个底层分类学本身不是人类的理性,而是就是绝对者本身的理性。所以不存在什么人类的理性,理性就是绝对者本身的显现,理性是精神的最高形态,而非理性则不是精神最高形态。非理性恰恰是把理性和和非理性这两个东西对立开来,然后投射到绝对者上面的双重否定的东西。因为你说理性不是绝对者的最高形态,理性就是一个有限的。
什么叫双重否定?在那些否定神学的人看来理性就是并非绝对的。非理性是什么?非并非决定绝对的。这个非理性不就变成那种蛇皮东西了吗?就变成双重否定。它根本不是那么肯定性的东西,根本不能叫否定神学,它根本不能够用来去把握这个绝对者。所以这个底层分类学本身它的那种无条件性、它的那种澄明性就代表着这一理性它就是绝对者的显现。底层分类学:颜色就是颜色、光亮就光亮、还有比如说回忆就是回忆。它直接的和逻格斯对应,它直接能注册符号系统里面。这些东西(底层分类学)它是一个底层驱动的分类学。它有一种底层的根据来驱动它、有一种底层的根据来驱动它进行分类学化,也就是进行符号化。这是最厉害的力量。
在这里,就看出来这其中是根据和符号化物质和本质和理性在合一,所以说理性本身是最高形态。所以在这里就是说它是靠什么调和的?还是靠对于根据的一个把握。你必须要去承认,在神那边、在绝对者那边,他内在的有两个维度。你只要承认这一点:神本身并不是一坨东西、非理性的超越的东西,而是神本身就内在的有一个理性的维度和一个根据的维度,而根据那个维度则是使得理性的位面、使得符号学的空间可以展开本体性的力量,这个力量如果它在人类身上和理性这一端分离的话,它就体现为非理性。如果他在人类身上和理性那端结合,那就他会变成一种思辨理性,它就能够推动你底层分类学驱动起来,让你看清楚这个世界的基本环节和基本结构。
这里就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早期维特根斯坦不可知论,即陷在逻格斯里面的。谢林不需要陷在逻格斯里面,因为他把世界图景本身二分了:一部分是符号化的、另外一部分是促使这个符号化的力量。世界图景本身不再是一个大圈儿里面一些圆圆的东西,他们世界图景不一样了。
当然谢林这个维度还是预设了一个背景性的世界图景,这是不行的。黑格尔会直接告诉你:根据这个东西就是实体内在的不一致性,就是主体性(just the subjective)——根据就是主体性。而实体本身是主体化的,他的内在的存在——如果谢林的术语说——实体内在的存在。其实不能说有根据,只能说他是内在是主体化的,实体有这么一种内在张力会推动他的符号化,但是这个符号化永远是不完整的,这种不完整性就剩余出来变成主体性。而这个主体性、这个剩余永远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根据,就是我们自由的根据,就是物质——主体性即物质。
我们这一节基本上把谢林的这个体系自由主义的结构讲完了,后面我还要结合主要是齐泽克对他们解读还有理解,因为我的哲学派性和他们是一样的。所以齐泽克这样说的话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异议的,在谢林这方面判断他比我专家的多、他看的东西比我多得多。更何况我看的是N手材料,中文版先刚同学译的。先刚可能对黑格尔的理解跟齐泽克是截然相反。
我们一般判断认为黑格尔是3-2-4 、谢林是3-2-3,他还在幻想一个世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