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突击炮科普

三号突击炮(德语:Sturmgeschütz III)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量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它以三号坦克的底盘作为基础而制造。德国最初打算以之作为步兵支援的机动装甲轻型火炮。经过不断的改良,它在1942年具备反战车功能并逐渐被视为主要用途。直至战争完结,德国一共生产了10,500辆三号突击炮。

类型 突击炮/驱逐战车
原产地 纳粹德国
服役期间 1940年
使用方 纳粹德国,芬兰
生产历史
研发者 戴姆勒奔驰
生产商 戴姆勒奔驰
制造数量 约10,500辆
衍生型 10.5厘米突击榴弹炮42
基本规格
重量 23.9吨
长度 6.85米
宽度 2.95米
高度 2.16米
载员 4人
装甲 80毫米装甲
主武器 75毫米StuK 40 L/48战车炮
副武器 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2(或×1)
发动机 迈巴赫HL120TRM V12汽油,300匹((220千瓦)
功率/重量 13.0匹/吨
悬挂 扭力棒
作战范围 155千米
速度 40千米/小时
发展
三号突击炮的发源是来自当时的德国的曼施坦因上校。当时他向陆军部提交了最初的草拟计划书,说明德国的步兵师必须要有一款具备自行能力与装甲防护的火炮系统作为步兵的直接火力支援─这基本上可视作德国传统步兵战术中以轻型、中口径火炮伴随作战方式的改良方案。在1936年6月15日,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收到德国政府的命令,发展一款可以携带75毫米火炮的装甲步兵支援车辆。
戴姆勒-奔驰采用了三号坦克的底盘和运行组件来装配这款新型车辆,而试验型车辆的生产则交由Alkett公司负责。这些试验型车辆以其轻型的钢材结构,以及克虏伯公司制作的75毫米短炮管StuK 37 L/24火炮为特色。计划作为满足反步兵及近距支援战斗的角色,早期的三号突击炮因此安装了一门75毫米StuK 40 L/43低速炮或75毫米L/48反坦克炮作主力武器,而后期的型号更加在车身上安装了7.92毫米MG34机枪。
战绩
依照原始设计,早期的三号突击炮被配署于步兵师或机械化步兵师协助步兵作战,并在法国战役、巴尔干战役、1941年的侵俄之役与随后的冬季防御战中获得前线士兵的好评。而在这个时期,三号突击炮的反坦克潜力已在少数战例中显露出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之一发生在1941年9月,日后闻名于世的虎式坦克王牌车长米歇尔·魏特曼,在一次支援任务中利用三号突击炮低矮的车身对一队俄军T-26坦克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袭击,在自身毫发未伤的情况下摧毁了其中的6~7辆。同样地,意大利炮兵上校塞基罗·布雷斯(Sergio Berlese)建议意大利军应装备一种类似三号突击炮的装甲战斗车辆;当时三号突击炮在法国战役中相当成功,间接导致75/18式自走炮的诞生。
在装备了长倍径的反坦克炮后,三号突击炮更成为前线倚重的全能性火力载台(主要仍着重在反装甲能力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某个战例即可证明其优异的表现:军士长库特·普弗瑞德纳指挥的三号突击炮F型,就曾经在20分钟内击毁9辆苏联坦克。因此,他在1942年9月18日被颁授骑士铁十字勋章,以表扬他这次的行动。
而在1943年1月的1日至4日间,下级军官霍斯特·纽曼在德米扬斯克地区与苏军交战,并击破苏联12辆坦克。统帅部颁了一个骑士铁十字勋章,以褒奖他打击苏军27辆坦克的战绩。最著名的是武装亲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队长华尔瑟·克纳布的战绩。他所率领的武装亲卫队第二“帝国”装甲师旗下的第二突击炮营,就曾经在1943年7月5日至1944年1月17日之间击毁苏军129辆坦克。并且仅仅损失两辆突击炮,并因此获颁勋章。
芬兰陆军在1944年从德国接收了59辆三号突击炮,并用于对抗苏联红军。这些突击炮至少击毁了87辆苏联坦克,相对的损失则仅有8辆。即使在战后,芬兰陆军亦继续以三号突击炮为主力战车至60年代初。苏联则把部分掳获的三号突击炮转交叙利亚,后者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投入这些突击炮。
由于坦克的数量始终不足,德军在战争后期开始大量生产突击炮与驱逐坦克作为坦克的替代品,由于设计上的根本差异(不具备可旋转炮塔)、德军素质的下降及其他因素,三号突击炮在执行攻击任务时表现并不非常理想(美军于分析德军1944底-1945年初在突出部之役之表现时即指出,德军突击炮的无炮塔设计,导致在进攻作战中在对抗侧翼火力时受到许多限制),然而总体而言,三号突击炮仍然极为成功。在整场战争间,它一共击毁了超过21000辆敌方坦克。(光是1944年德军的突击炮部队就宣称击毁盟军战车20,000辆,其中绝大多数应为三号突击炮的战功。此外,以独立667突击炮营为例,自1942年8月到1943年11月,就累计击毁了1,000辆战车)
结束了,福利

点个赞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