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记录你这3个小时时间的流向
没有人能靠一时的决心或者热情(通常跟励志有关)来支撑长年累月的学习(所谓的静下心来学习),所有首先需要摒弃的是各种有关“速成”的鸡汤鸡血,它们就像春药一样,你服用完后燃起了对学习的无比激情,然而长久以往,你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不靠鸡血鸡汤靠什么?靠习惯,靠经久积累下来的每天的起居日常,它是把你的激情和热血凝固下来,分布到每一天的细节当中。这样,长久学习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习惯,而非是找到一个什么完全的方法或者技巧或者类似的模式,都是扯淡而无效的。你必须从改造自己入手培养成日常学习的习惯。
但遗憾的是,这个没有人能帮助你。
有了习惯之后,要保证效率。好比说,你每个周末在家固定半天时间读书,你在schedule上写上周日9:00到12:00读书3个钟。但其实,这3个小时包括你懒床15分钟、15分钟洗漱、吃早饭、刷微博20分钟、朋友圈15分钟、看不进去发呆累计半小时......
如果你详细记录你这3个小时时间的流向,你发现,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1.5个小时甚至更少。所以有很多人说,我每个周末花了半天甚至一整天学习,也最终没学进去啥东西。
我想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需要的是对这个领域浓厚的兴趣,强大的执行力,以及不过分在乎结果的态度,才有可能在某一领域静下心来学习。


如果人对某件事情不感兴趣,那么他做起来就会很累,即使有坚定的信念可能也无法发挥出你最大的潜能,所以,学习一件事情,兴趣是关键,也是前提条件,不然,真的很可能中途放弃,得不偿失。
然而兴趣并不是先天的,也可以通过后天去培养,如果你想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学习,建议可以先在该领域找寻自己的兴趣点,或者刻意的去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让学习走的更长远。
例如:所处的场景(在家、教师、图书馆、超市、工作室等等)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你,把这些因素找出来,能消灭、可以消灭的统统消灭掉,不能消灭掉的,不能改变现状,那就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其次是强化内心的需求(思想上一直强化自己现在在干嘛,我要从我现在做的事情中得到什么,我不能受环境影响)。
然后,
排除自身干扰
。上面说的是外界因素,接着就是排除内部干扰,例如:生理、习惯性行为等等。记得我在军校任职指导员的时候,有名学员在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时候,老是打报告上厕所,老是那动一下,这摸一下,非常没有自律意识,当然前提是我的政治教育课要引人入胜,学员们都乐意去听,即使内容枯燥乏味,重点在授课方式以及教学设置,额!跑题了!我举这个学员的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在学习看书的时候,不要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中途停止,这样很影响继续进行的心态,前期一定要克制自己保持长时间的沉浸式的学习、阅读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习、阅读之前先解决生理因素以及在眼球容易看到的位置,写个标签警告自己,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等等。


之后,
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适合”是符合自己的习惯、个性的方式方法,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在之前多尝试一下方法,而后总结,比较,选择出自己的方式方法,说不定是几种方法的结合,总之就是这个方法是我们自己用的,不是别人用的,举几个例子: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查理.芒格的栅栏理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的番茄工作法、托尼.博赞的思维导图等等,把这些方法学会,进行分别使用,或者综合使用,而后总结自己的方法。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来帮忙实现,这也就是从想变成做的过程,不管头脑中有再多的想法,我们都需要一个一个的去用行动来实现每个目标,才有可能继续像下个目标进击,所以,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执行力,一切等同于0 。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机遇、时机等,你的努力和勤奋不一定会换来好的结果,但是不努力连机会都没有。
我们不用过分在乎结果如何,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件事本身经历的过程就会给你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收获,我一直认为,过程其实比结果要更加有意义,它促进了你的成长,即使今天在这里得不到结果,明天也许会在其他的地方因此而得到收获。
问问你自己,你诚实面对自己了么?你是在学习累了刷朋友圈刷微博放松,还是刷朋友圈累了看两页书放松?
你每天可用的时间就那么多,不要再有“管理时间”的观念了,你只有在各个时间段强迫自己把应该做的事情完成,而不是拖延到下一个时间段。
时间是不能被管理的,能管理的是自己。如果你把一天的时间当做一个河床来看,到一天结束时,你会发现在那些干枯的河床上,散落着“刷微博”、“刷朋友圈”,“刷知乎”,“发呆”这样搁浅的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