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极端天气下,哪种驱动形式更适合我们
对于今年冷空气的提前降临,北方迎来了初冬,不可否认,这将是漫长的煎熬。

冬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雪花,也是溜冰、赏景的绝好时机。但对于安全,则变的更加危险。
众所周知,相对于汽车来说,在干燥平稳的地面会带来绝佳的抓地力,而在冰雪路面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危险发生。我们在当时所能做的也只是凭借一己之力及多年的驾驶经验来进行更小损失的救车操作,似乎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

而目前在售的燃油车乃至于电动车,驱动行驶也更为宽广。例如:保时捷911 的后置后驱(RR)布局,保时捷718的中置后驱(MR)布局,宝马大比例的前置后驱(FR)布局,大众化的前置前驱(FF)布局,奥迪quattro以及其他品牌(含电动车独立电机四驱结构)的前置全时四驱(F4)布局。每一种驱动形式带给驾驶员的操控也是别具一格。对于冬季来临,我们对种类繁多的驱动形式究竟该怎么操作呢,下面我们逐步分析。
前置前驱(FF)车型,也是我们在路上见到最多的车型,成本低廉是它最大的优势。

前置前驱轿车的布局一般都是将发动机横向布置,与设计紧凑的变速驱动桥相连。由于不存在传动轴的情况,对于整体车辆的配重更为优化,同时可以很好的利用更靠前的发动机布局来增加车内空间的有效性。对于动力传输来说,由于更靠近驱动轮,所以动力传输更为直接,效率更高。但是弊端也更为明显。由于前驱的发动机重量、驱动系统及转向系统都位于前方,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车头重量,对于速度更快的过弯存在转向不足的情况发生,而加上过多重量,不免会叫厂家研发更为轻盈的电动助力转向。

加上驱动半轴的不统一性,急加速的扭矩转向更为明显,而前方重量也会导致急加速轮胎丧失抓地力。尽管层层条件环环相扣,但对于冬季里的结冰及湿滑表现,前驱车会高于后驱,从动轮大力油门下尽管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动力损失,但是正常的驾驶还是不太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车头的重量恰巧会增加一些抓地力,加上目前ESP等诸多电子系统的加持,对于恶劣天气下,前驱车的操控相反确实会优于后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前置后驱(FR)车型,更多的是为了增添驾驶乐趣,注重驾驶操控感受的行驶,而它的成本会高于前驱车型。最便宜的五菱宏光微面一定会高于前驱的QQ,成本就展现的更加明细。

前置后驱车型,一般会将发动机纵置于机舱内,会更加靠近或居中乃至于偏后于前悬,为的就是能够带来更加的操控及车重比例,由于采取的是这类布局,更加靠近驾驶舱,会导致车内空间的局促,而传动轴位于车厢中央底部,过高的地板隆起会带来后排很难满足三名乘客的并排就坐。尽管空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损失,但是这样前后轮各执其职,更大程度上减轻前轮的重量,带来良好的转向反馈,加速时重量惯性后移,更有利于后轮实现抓地力,避免了动力的流失。
但是弊端也是更为明显,更易出现转向过度及动力损失情况。面对湿滑的结冰路面,大油门带来的是原地的扭动,虽说有些车型配备的雪地模式可以默认为二档起步,但是对于这种天气来说,不如在家赏景而来的轻松,加上如遇上坡情况,也只能默默的观望了。

说到这里,大家会觉得那既然前驱尽管劣势不那么明显,后驱几乎难以驾驭,那四驱岂不是更为中和,确实没错。

现在市面上的家用级别四驱车采取的依旧是发动机前置的四驱布局(F4),由于是四驱结构,无需将发动机过多的移到前悬之后,依然可增加车内的空间,但是对于传动轴的布局,第二排始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板隆起的客观因素。四只车轮在全时四驱的动力输出下,可以说四平八稳,任何路况几乎都可以做到轻松、顺心,急加速不必担心轮胎打滑的动力损失,高速过弯也可以轻易突破前驱的转向不足和避免后驱转向过度的危险。

弊端就是成本、油耗、重量、动力损失的增加。这也是四驱车型售价普遍偏高的因素。对于雨雪结冰路况,在未配备雪地胎的市区路况,可以更为从容,地库上坡情路也可以轻松应对。相信在东北的朋友更深有体会。
中置四驱、后置后驱及电动车的独立电机四驱我们就不详细解释了,整体情况可参考前面四驱的概述。


但对于那些分时及适时四驱来说,尽管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增加一定的抓地力和驱动力,但它设计的初衷还是围绕着成本、节油的方向。

如果能够提前获悉天气情况,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不仅会降低出行风险,也会减少路上的行车压力。



小冷点评:如非必要的话,雪地胎或者防滑链也是最好的辅助。不管在哪种驱动模式下,安全行车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