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进入高中学习数学快两个月时间了,还有不少学生问我:老师,你讲的数学课我怎么越来越听不明白了?简直成了“雾里看花”,很难把它看的清楚!我也为此苦恼不已。的确,高中数学是一门很少有人不头疼的课,尤其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因为初中数学的基础不牢固,基本功不扎实,对数学的理解和领悟很不到位,所以一接触到高中数学这门既有点抽象又有点深奥的科目,首先就心中发毛,加之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又区别于初中数学,授课方式上也与初中大不相同,于是在思想上虽然一点也没有轻视过数学,而且下了比初中更大的工夫,但往往一到考试就是“悲惨世界”,在一个班里,不及格成了家常便饭,及格的倒是“物以希为贵”,这与初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岂不让人感叹:数学,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初中学过的知识掌握的不好.
第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许多同学都不清楚或者不知道,有人说听过,有人说老师没讲,这就很让人费解,老师怎么能没讲过呢?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这么重要的知识,难道初中的数学教科书中没有提到吗?为此,我专门找高一的学生借来九年级的数学教材,果然,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其中第54页的“观察与猜想”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文中给出猜想:


这里明显地是在提示老师和同学:根与系数的关系将会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只是不知道老师和同学是怎么对待这样的提示的。
第二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九年级数学教材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主要讲解了三种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课本上不仅给出了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而且对这三种方法的关系作了归纳:
配方法要先配方,再降次;通过配方法可以推出求根公式,公式法直接利用求根公式;因式分解法要先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领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总之,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
但不少同学提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往往指记得求根公式,实际上,遇到一元二次方程我们首先将它整理变形为一般形式,先考虑因式分解法,如果因式分解法不能凑效,我们经常是利用配方法对式子进行整理变形,公式法尽管不用多思考,但由于其运算量大,因而它不是我们的首选,而且我们也知道公式法是由配方得来的。所以说,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因式分解法属于技巧性方法,不是每个方程都能用的,要明确能不能用;而配方法属于通性通法,每个一元二次方程都能用,而且在配方的过程中能逐步整理变形,避免了用求根公式时大量的数字运算。在这三个方法当中,配方法是最应该熟练掌握的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同学对配方法并不是很熟悉。这是导致遇到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屡屡出错、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具体地说就是方法选择不当。
第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有关数论方面的概念混淆不清。像不知道自然数中到底有没有0;不知道奇数和偶数与整数的关系;不明白什么是素数(质数),什么是合数;不清楚互质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分解质因数是干什么;对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以及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区分不清等等,对概念的对象不清楚,导致在学习集合时,遇到涉及有关概念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弄不清题意,解决不了问题。
这些方面的知识与方法的欠缺,导致进入高中之后,感觉数学太难了,听不明白。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必抱怨过去,毕竟过去已经成为历史,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我们要想方设法弥补知识与方法上漏洞,就是每当遇到不清楚的概念就回头去找相关的内容,查缺补漏,追根问底,要及时解决在课堂听讲或者平时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而不能一拖再托,甚至避而不谈,也就是要求同学要主动地去弥补自己在知识网络中的不足,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美。可是实际当中有不少同学却对老师的劝告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最近看到一本畅销书《千万别恨数学》,是韩国人写的。他指出,数学学习绝不可能成功的三种情况是:(1)不背诵。(2)不相信老师。(3)讨厌学习。不是没有能力,而是讨厌学习本身。
我想这的确也就是我们之所以“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的重要原因吧!
(2007-11-08 13: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