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南亚语言联盟

2021-10-03 23:24 作者:Nulll_Official  | 我要投稿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东南亚语言联盟

东南亚大陆(中南半岛)民族语言群体,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台、仡央-黎、汉、缅、钦、那伽、克钦、其他、克伦、苗瑶、孟、越、南亚语山地部落、高棉、亚斯里、马来-莫克伦语、占(~语支/语群)

东南亚语言联盟是包含部分汉藏语系、苗瑶语系、壮侗语系、南岛语系和南亚语系语言的语言联盟,分布在从泰国到中国的广大地域。这些语言横跨各系属分类,虽然起源上无关,但常有相似的形态特征。詹姆斯·马提索夫将其称为“汉文化圈”,与“印度文化圈”相对,并将其视作是古代一片发生共时语言接触的区域。


语言分布

南亚语有越南语和高棉语,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分散在马来半岛和印度东部的小块地带。大多数语言学家相信南亚语曾一度连续地横跨整个东南亚,今日分散的分布就是从华南来的其他语言族群的迁徙的结果。

汉族文化和汉语在公元前最后一个千纪、公元第一个千纪从故地华北平原散播至长江谷地,并随后传入华南。这一地区的原住民汉化、退回山区或向南迁徙。一些壮侗语,比如今日的泰语、老挝语和掸语,原先就在华南地区使用,在这里仍能找到壮侗语内部最大的多样性,原先的使用地区可能北达长江。除壮语外,大多数仍留在中国的壮侗语都分布在彼此孤立的高原地区。相似地,苗瑶语也可能曾分布在长江中游平原。今日他们散居在华南分散的山区。许多人在18至19世纪在贵州省数次起义遭到镇压后迁徙到东南亚。

缅甸的高原是藏缅语族的故地。南岛语在东南亚语言联盟中的反映是占语群。

粤语和平话等最南端的汉语族语言也是东南亚语言联盟的一部分。

Mark Post (2015)发现藏南地区的达尼语支在形态上符合东南亚语言联盟,还含克里奥尔式句法模式,这与一般藏文化圈的情况不同。Post (2015)注意到达尼文化与东南亚山民文化很相似,有些习俗甚至仍未适应寒冷的藏南山地环境。

David Gil (2015)认为东南亚语言联盟属于更大的湄公-曼伯拉莫河语言联盟的一部分,这个分类还包括新几内亚岛曼伯拉莫河以西的许多印度尼西亚语言。

音节结构

东南亚语言联盟普遍存在的特征是单音节语素为主、落在音节上的声调、一套庞大的辅音系统,其中包含音位性送气音、受限的音节首复辅音,以及大量元音音位。末辅音一般都高度受限,常常只有调音部位相同的滑音、鼻音或无声除阻辅音,没有复辅音和清浊对立。区域北部的语言一般都有更少的元音和韵尾,有更多的声母。

大多数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倾向于有单音节语素,不过也有些例外。一些多音节语素还出现在上古汉语和越南语中,常是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孟高棉语族等语言中相关音节结构,即所谓“倍半音节”(sesquisyllable),包含重读音节和只有一个辅音和一个Schwa/ə/的次要音节。这一结构出现在许多较保守的孟高棉语中,如高棉语和孟语;还由不少古汉藏语系语言所持有。

声调系统

声调系统是东南亚语言最有特色的特征之一。许多语言都有相似得引人注目的声调系统,这显示它们经历过相似的声调形成过程。

声调对立的起源

中古汉语、原始苗瑶语、原始台语和早期越南语的声调系统都在非入声音节显示一种3向对立。在传统分析中,以塞音结尾的音节才能获得第四个入声,而且它们的分布与鼻音韵尾的韵平行。另外,最早层次的借词展现不同语言声调间的规则对应:

汉语、台语和苗瑶语词汇中,这些声调的比例均接近2:1:1。《切韵》等韵书出于排版考虑,将平声分成上下两卷。越南语的分布不一样,上声字总数(B类)是去声字总数(C类)的4倍多。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声调是个恒定特征,这样的话这些声调语言间一定有关;但声调语言横跨没有共同基础词的语言。1954年,奥德里库尔通过假设越南语声调与其他南亚语的末辅音对应,解决了这个悖论。他据此论证南亚祖语无声调,这些辅音是音位,为古越南语带来了音高的不同,随后辅音脱落,音高发展为声调、变为音位,这一过程被称为声调产生(Tonogenesis)。奥德里库尔还试图将这一假设推广至其他相似的语言。其他学者通过研究汉语中这些辅音存在的早期证据,得出上古汉语无声调,或声调至少不是音位的结论。量较少但类相似的证据也适用于原始台语声调。另外,因为调类升降的实现在不同语言间极为多样,早期借词中观察到的对应可能支持那些辅音在借词的时代仍然存在。

浊声丢失及声调的阴阳分裂

一个特色音变(音位分裂)在约公元1000年发生在许多东(南)亚语言中。首先,浊声母音节的调值变低;随后,大多数语言中,除吴语等少数例外,清浊对立逐渐消失,声调的差别留存。每个声调都会产生这样两个“音区”,最终发展为阴阳与平上去入相乘的“四声八调”系统。接着,平话、粤语和邻接的台语的入声继续发生分化,官话等其他汉语方言则发生调类的合流。

非声调语言没有发生这样的音区分裂,而是在元音上发生浊音的气声化。气声元音常常会随后发生复杂的音变(如裂化)。发生这一变化的典型例子有孟语和高棉语。气声在北部高棉语中未经讹变,仍然保留;在标准高棉语中已经消失,不过它引发的元音变化仍保留。

许多语言都有浊阻碍音。最常见的是/b/和/d/(常带内爆),来自古代前声门化的/ʔb/和/ʔd/,它们在许多亚洲语言中都存在,但随后常常变成清音而不是浊音。

这之外,越南语通过不同的步骤发展出后起的浊擦音(具体地说,是在“倍半音节”的词中,前一个是非重读的次要音节,中间的塞音处在元音间,发生弱化、变成浊擦音,后来次要音节丢失)。沙加尔和白一平假设中古汉语浊擦音也有些是这样产生的。

形态与句法

大多数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都是孤立语,都以单语素、单音节词为主,缺乏词形变化,词缀系统弱。名词大多来自复合,如官话组合多音节词的方式。语法关系通过词序、助词、副动词(Coverb)或介词表达。情态通过句末助词表达。

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的基础语序是主宾动语序。汉语、白语和克伦语不是主宾动语序。名词小句组分的顺序多样:名词–修饰词常见于台语支和苗语支,汉语和勉语支则以修饰词-名词为主。话题与述题的结构也很普遍。

东南亚语言联盟语言一般都有完备的量词系统。孟加拉语在东南亚的西北缘,尽管是印欧语、没有很多东南亚语言联盟特征,也有不少量词;此外还缺乏印欧语一般都有的性。

湄公-曼伯拉莫河语言联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湄公-曼伯拉莫河语言联盟

湄公-曼伯拉莫河语言联盟是一个由David Gil (2015)提出的语言联盟。它将东南亚语言联盟、印度尼西亚群岛和新几内亚西部语言结合起来。语言联盟覆盖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包括马来半岛和婆罗洲),以及曼伯拉莫河以东地区除外的所有印度尼西亚语言。

特征

Gil (2015:271)列出17个湄公-曼伯拉莫河语言联盟特征。

  1. 经历体

  2. 重复的齿搭嘴音表达惊愕

  3. 带“哪里”的样式化问候

  4. “目天” > “太阳”词化

  5. d/t调音部位的不对称

  6. 量词

  7. 归属动词

  8. 基础的主动宾语序

  9. 友好完全体

  10. “给”可做使役

  11. 同词根构词的低多样性

  12. 不完全的语态

  13. 孤立语

  14. 词汇较短

  15. 虚词密度低

  16. 可选的语义角色标记

  17. 可选的时体气标记


东南亚语言联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