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我才真的看懂这部电影

河流缓缓流淌。阳光倾下,波光粼粼,河流就这样不经意间悠悠淌过。
孩子们在河边的草地上玩得不亦乐乎,鸟儿鸣叫的清脆声响,静静流淌的河流,都可以感受到夏天的闲情逸致。
平静安宁的风景背后,年幼少女的尸体顺着河流漂流而下。
那尸体的旁边有着电影《诗》(李沧东,2010)的题目的字样。
这是《诗》的开端,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感觉。
以少女的尸体和与《诗》相冲的两个世界为媒介,故事由此展开。
接下来是在医院的场景,医生对美子这样反问:“对于那个是不开心的吗?”。
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渐渐想不起来,那些容易被人们遗忘的话语,导演通过医生向我们传递着。
这也预告了美子未来生活中的种种令人痛苦的事情。

诗歌是美好的。
文字中蕴含的语感,有韵律的词语而所创造出的意象是十分美丽的,同时也让人想起没有被玷污的那份纯真。
李沧东导演的作品《诗》为了追求这份美好,将美子的内心世界和她面临的残酷现实世界相互交错呈现出来。
究竟这两个世界能否共存呢?
只能够完全二分来看待吗?
他向我们抛出这样的问题。
电影中诗人金勇泰(音译)教文化中心的学生们将重点放在“看”这一点上。
询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一切是否有真心对待过,认真思考过,说到现在为止看到的并不是真的。
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但是就像诗人金勇泰(音译)所说的那样,并没有仔细观察过,只是习以为常就这样略过了。
想要写诗,就需要认真地去看这个世界,而所要去认真看的只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日常中。

美子看着寂寞淌过的河流,掉落的杏子,以及田野里绽放的花朵,虽然产生了灵感,但是是无法通过每天都要干的洗碗而轻易发现的。
去参加了诗朗诵会,觉得在本应该是单纯吟诵诗歌的场合里开着低俗玩笑的人是非常奇怪的人。
刚开始,她认为诗和日常是完全分离的,认为美好的单纯的才是诗歌。
孙子虽然是强奸犯,但是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若无其事地生活行动着。
在少女的遗像面前平静地吃饭,无事发生般跟朋友结伴玩游戏,过着跟以前一样的学校生活。
但是美子却内心饱受折磨。她来到被推测是少女自杀地点的桥上,想象着她的心情。
看着帽子被凤吹入河里,她想着少女的死亡。
还有接下来雨势较大的阵雨,雨一滴两滴掉落在诗笔记本上的场面,或许是少女的眼泪原封不动地还给了美子。

她就那样观察着少女的死亡,倾心认真思考,其他强奸犯的父母和超市附近的大妈们都丝毫不理睬的少女的死亡。
虽然她自己没有认识到,但是她已经在认真地观察,真的用心思考。
也许是这样,最后,学生中她是唯一一个完成诗歌的人。
所有人都在说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但是却无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诗是诗,日常是日常,他们证明了诗和现实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却没有认真观察里面的不同。谁都可以写诗,但是要下定决心是很难的。
究竟“诗”到底是怎样的呢?
仅仅是有难度的,充满无法理解的韵律的,无法解除的某种奇特的存在吗?
美子那样想要写的诗对我们而言又怎样的意义呢?
是能够看到在同时充满美好与人性丑恶的日常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所有事情的慧眼的钥匙吗?
对于平凡的我们,诗歌展开的那一瞬间是否能到来呢?

担任美子一角的尹静姬凭借优越的外貌和丰富多彩的演技在60年代达到了全盛期,甚至是被称为演员三巨头的那种程度。
在李沧东导演的劝说下,时隔15年再次决心挑战大屏幕的她在电影中展现了与其他60岁中后期的老奶奶不同的色调。
首先是语气和语感,穿衣打扮的风格,然后是思考的东西,写诗,这些都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年代的其他人。
导演所想展现的和没有想到的“美子”的人物形象在电影中以独特的方式得到描绘,尹静姬很好地与这个角色融为一体。
与至今为止导演所创造的所有作品中的演员不同,另有一番别的风味。
她在电影中展现的模样,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独特感的话,是完完全全可以共感的,2小时一直展现了这样的演技,并不会从那特别的语调中感到不适或奇怪。
尹静姬完美地表现了电影中人物的独特性,而这一部分与美子很好地衔接了起来。

李沧东导演之前的作品《密阳》中通过女主角申爱(全度妍)从被害者立场上讲述了宽恕的故事。
她本想通过教会的帮助来克服,但是因为教堂里的虚假人士以及断定自己会不幸的人们,她无比失望,最终离开了教会,想要通过自杀来结束一切。
而《诗》则与《密阳》相反,从加害者的立场上讲述了宽恕的故事,在宽恕与赎罪中存在着美丽的诗歌。
虽然两部电影都是有关宽恕的故事,但是最后场景有所不同。
《密阳》中以申爱在院子里剪头发,温暖的阳光倾泻而下的场景结束。
最后那隐隐约约的阳光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是不管怎样这世上怎会有一丝希望的意思吗?没有任何说明以这缕光照为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余味。
不管怎样,就算这缕光再怎样微弱,也能够照亮几个地方,也就代表着希望。

而《诗》呢,则是在奔流前进的河流上,美子写的诗出现在大屏幕上,但是见不到她的身影。
流淌着看不见尽头的长河象征着她的自杀,但是这并没有在电影中明确地表现出来。
与《密阳》中所展现出的希望不同,《诗》则以赎罪为名选择了自杀。
总要有人为此做出牺牲,付出代价。导演冷酷无情的选择向我们展现了冰冷的现实世界。
如果同等看待诗与现实世界,那么诗完成后,她是不是也可以继续存在下去呢?难道应该要延续到肉体的死亡吗?

在电影的最后,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室,操场,科学室,可以打羽毛球的别墅前的院子,乡村巴士的公交站,被害者家属们居住的村口,被推测为少女自杀地点的架在河流上的桥梁,以及熙珍微笑着的脸庞。
摄像机记录了经历了这阵风波后重新回归日常的模样。
孩子们认真地学习,在小区里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耍或者是谈笑,河流跟电影刚开始一样静静流过,一切照旧的日常。
在这平和的日子中,我们错过,任其逝去的究竟是什么呢?
这部电影最后以美子的孙子交由警方处理而结局。
但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父母们为了闯祸的孩子们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尽其所能来保护孩子,绝对不会从自己手中将孩子交给警察,绝不。
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做不到的事在电影中实现了,而看了这部电影的我们能够以跟以前不同的心继续生活。
电影反映现实,同时也通过实现现实中无法做到的事情来唤醒观众。
那么看了好的电影,看了展现了社会阴暗面的电影后,那么我们能够接受伦理上的免罪符给予吗?
看了这样的电影后,使得我开始思考我应该是怎样的态度,我内心又是如何想的。
日常的安稳中诗与现实的世界,从而电影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缩短,或许能够通过更多的共鸣和理解来引导我们,这完全取决于观众。

翻译 / 鸡仔 排版 / 优琪
你们的 “点赞”、“在看” 、“评论”、“分享”
就是小画(mai)前(zhou)进(bian)的动力^^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拥有者所有
*禁止二改二传截取部分,谢绝任何形式转载,请勿摘抄复制
画外音VoiceOver
微博画外音voice_over_
微信号voice_over_
B站畫外音voice_over_
投稿p78i6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