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课外地理 | 萤火虫的美与“悲”

2023-03-27 08:35 作者:地理蹊  | 我要投稿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唐·李白《咏萤火》




天气转暖,萤火虫开始活跃。萤火虫喜欢在湿地附近活动,只有水质良好、植被茂盛、光污染少及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才能繁育,是环境优良的指标性生物。换言之,萤火虫对环境要求很高,被称为生态绿色的“指标”——水生萤火虫对水质要求高,陆生萤火虫对栖息地环境质量要求高——萤火虫存在,足以定性地指示环境质量的优劣。



注意,萤火虫体内含有萤光素和荧光素酶,而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气作用,产生淡黄色的微光(卵、幼虫和蛹都可以发光,主要用于警戒和求偶交流)。萤火虫的光是冷光,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日光、火光、灯光等光,都是发热过程的副产品,属于热光)。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动物的总称,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而得名。全世界有两千多种萤火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几乎全年都能见到萤火虫(成虫)——每天日落后的0.5—3小时,是萤火虫出没的高峰期。但在东部(华东)地区,萤火虫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七、八月)。由于萤火虫特殊的生活习性,故古人有“腐草为萤”的说法。



注意,萤火虫,在大暑(7月底)节气前后大量活跃,故大暑节气的一候就是“腐草为萤”。在古人的理解中,萤火虫为腐草化生,如《逸周书》记载:“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这种错误观点的产生,与萤火虫栖息的环境有关——萤火虫栖息地以潮湿腐败的草丛为主,而萤火虫常出入其中,故有“腐草化萤”的错误观点。


古人认为,萤火虫“腐草为之,食蚊蚋(音同锐)”。但实际上,萤火虫成虫口器退化,通常都没有捕食性,只能取食少量的花蜜或果实汁液,如条背萤的成虫几乎不进食,寿命并不长,仅有十天左右。萤火虫是肉食性昆虫,很多萤的幼虫主要吃螺类、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另有部分萤捕食蚯蚓或其他昆虫。所以,萤火虫是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能控制生物数量,也是自然界重要的分解生物。



注意,萤火虫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是完全变态昆虫。母虫一般把卵产在草丛和溪水边,便于幼虫孵化出后寻找食物。雄性成虫的生命周期通常为3—5天,成虫后不再捕食蜗牛等动物,而是依靠空气中的水分或花蜜为食。萤火虫幼虫以软底动物为主要食物,而软体动物如果达到一定数量,会威胁森林植被和农田,所以萤火虫的存在,有益于生态和人类生产生活(生物防治)。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萤火虫的踪影渐少。萤火虫数量减少有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变化(如生物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二是人类活动频繁。其中,目前各地时常出现的萤火虫放飞、展览等活动,多数都是源自野外采购的个体。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对野外种群打击很大,另一面也可能将非本土的物种人为带入(类似外来物种入侵)——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人类对萤火虫的干扰也能导致萤火虫迅速死亡。



例如,旅游业,可能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直接破坏萤火虫栖息地(导致其退化),如柏油路和水泥路太过干燥,且会成为隔离带;各类光污染会打扰萤火虫求偶、繁殖;游客的踩踏会导致土壤压实、轻度破碎和侵蚀,影响萤火虫生存和繁殖。此外,杀虫剂的滥用,河道池塘的消失,公园绿地的过度清洁,枯枝落叶的过度清理,消除了产卵环境,也会让萤火虫生态空间紧缺。

 

如今不少地方萤火虫保育已和当地农业深度融合,如发展“稻萤共生”,让对环境要求苛刻的萤火虫监测和代言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如萤火虫对环境的湿度、温度及其他环境要求非常高。有大量萤火虫的地方,说明这里的生物生态系统非常健康),提升传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巧妙地促进了农旅融合。



注意,去年(2022年)长时间的高温和干旱,湿地的水体质量和植被、水草、丛林多样性等环境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了萤火虫的生长。再加上某些地区干旱前后有持续暴雨、洪涝,萤火虫的幼虫和腐草很多都被洪水冲刷得厉害,萤火虫幼体、卵等遭受较大破坏。因此,今年的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很多地方,都面临着萤火虫数量大幅减少的问题。



西藏林芝二高2022学年高三上第三次月考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萤火虫是萤科昆虫的通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萤火虫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它们对光线、土壤、水质要求非常高,喜欢在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里“居住”,也因此成为公认的“环境指标生物”。近年来,夏夜里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壮观的萤火虫飞舞的景象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年来萤火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


参考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年来萤火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


答案: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的修建占用大量土地,压缩了萤火虫赖以生存的环境;(2分)河流湖泊污染、农药等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土壤污染及化工产品的过度使用给萤火虫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破坏;(2分)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破坏了萤火虫宁静的生活空间,使它们被迫迁移到更偏远的地方;(2分)植被破坏使萤火虫缺乏生存空间;(2分)光污染日趋严重,影响萤火虫繁殖后代。(2分)


图片及部分搜索资料均来源网络(侵删)


图文丨《钱江晚报》、上观新闻、百度百科、《扬子晚报》等

文字 | 利之王

编校 | 小庞哦

审核 | 利之王

欲探更多宝藏

请移步地理蹊公众号!

课外地理 | 萤火虫的美与“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