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小事21件
8月初在老家待了有两周,断断续续记录一些小见闻。
1、家里的wifi基本在2G水平,着急时不如直接用手机5G。
2、已经进入“军事化”阶段,早上六点半起床开始吃早饭。早饭,有水饭、蒸发糕、炸软麻花(基本一溜主食,有一天直接吃了饺子)…再配一个昨天剩下的炒菜和两个小咸菜。
3、治疗失眠。前一阵没回老家时会失眠,莫名其妙晚上不想睡,凌晨四五点才睡也不是没有。回老家后,一方面是会跟着父母的生活节奏走;另一方面也强迫自己不想任何事,在家乖乖表现。我爸没事晚上9点就会去睡觉,我妈有时会再晚一些。因为我回家住的房间和旁边的房间是被玻璃隔出来的,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我最近十点钟怎么都爬上了床。关灯,带着耳机看一两集剧。十二点是妥妥的能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如果困,那上午就再小睡一会(可选可不选),或者中午睡个午觉(必选)。
4、晚上七八点去小县城的文化广场,人山人海、男女老少。舞种起码六种以上,还看到了踩高跷、花样跳绳、踢键子、户外卡拉ok(3元一首)。
5、户外卡拉ok,专门再说一下。有一天同一个小场地遇到了三个帮派,吸引的观众也大概是有圈层的,一为年轻人开的、一为中年男性开的、一为中年女性。其中做的最好的是中年女性场,自己地上铺了一小块红地毯,前面有两盏小灯,自己精心打扮。我凑近一看,还是两个手机,竟然在直播。“家人们,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旁边的白衣男子貌似是她的老公,负责打杂、陪伴和被呲(直播间信号不好时被教训)。

6、口罩和绿码。出去了几次,戴口罩和不戴的比例大概2:8。公共场所只去了一个当地比较大的超市,每人门口发一个口罩,多人前往一人扫码。
7、当地老年人活动巨多,官方有老年大学,其实就是合唱团、戏曲团、乒乓球团、柔力球团等,会定期举行表演或比赛。我妈参加了一次麻将比赛,荣获三等奖,一张50元购物卡;参加合唱团表演,每人发了一条牙膏?为了相应当地政府组织的啤酒节,团队接到任务过几天表演,正在每天组织排练中。
8、和我妈的活动相比,我爸就懒很多了,说不想被约束。自己每天肩负起给家里一日三餐重担,然后每天下午去河边和一帮老头聊天(据他说每天固定去的有二三十人);每天晚饭后他再出去走一圈。

9、蒜。北方应该普遍是蒜的世界吧,比如我们豆角炖土豆这个菜都是可以蘸白蒜汁的(就是蒜泥➕水)。另外一道以蒜为灵魂的菜就是“蒜茄子”,蒸熟的茄子条凉后上面铺大量蒜泥腌制。吃饺子,那就更别说了。

10、雪糕刺客。老家县城中,我爸妈是抵御雪糕刺客的高手。前两天我爸去批发雪糕,带来了40根,花了35块钱!平均一根不到1块钱。再回想我在北京时还是从直播间买的,买了20根梦龙,花了一百二十多。
11、品牌是什么鬼。由上一条引申来的,我在家里经常看到很多从未听过的品牌,从牙膏、洗发水到护肤品。不过也是,你说这些生活用品到底品牌之间差别多大呢?
12、停水。老家竟然还偶有停水事件发生,那天中午家里本来想吃饺子,结果没水了,连面都没办法和。中午我妈带着我出去,到了一家平价快餐店。我们两个点了两个玉米馍馍、一个牛肉馅饼、一个黏饼子、一个肉皮冻、一个炒西兰花、一个猪肝炒蒜苔,一共花了37块钱。当然菜都是自助的小盘子。

13、打瓜。在北方有一个我没在外面看过的水果,叫“打瓜”。比西瓜小,同样绿皮,同样吃里面的瓜瓤。有籽,白色瓜瓤。那天听见楼下有人喊“打瓜喽”。我妈花了20块买了2个,每个有5斤。我吃了半个,撑的很。我妈在我吃完的基础上,又用刀把我没吃到的瓜瓤像削苹果皮一样削成了一条,然后......把这条白色瓜条挂在了晾衣杆上,放在了窗户边。真的是万物都可以被晒干做成之后的食材。
14、咸疙瘩。北方另一个特色食物,属凉菜类。早上我爸炸了一盘咸疙瘩条,巨下饭。这是一种冬天时每家会大量购买,然后用一个大缸来腌制的咸菜。腌制一个冬天后,它会从一个类似矮萝卜的样子变成干瘪的、黑色的、身体上包裹上咸盐粒的东西。这时候能直接配饭吃(咸度够,所以堪比一个小咸菜),也可以切成片或者条油炸二加工。这次回京,我妈挖空心思想,一定要让我带点家里的什么回来。出于重量考量,我最终的选择是把我妈特意炸的咸疙瘩装了一小塑料袋带回了北京。

15、微信和微信支付。早年微信出来时,也不知道会能普及到人人必备的程度。当时没有觉得需要让爸妈装,后来也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再回家时发现他们都已经开始玩起来了。看来,他们的社交圈中也开始普及了。我爸用微信支付好像是这一两年的事。为了怕有“金融风险”,他最开始没有在微信上绑定银行卡,会拿现金在老家找邻居或者年轻一点的,把现金给对方然后让对方给自己的微信转账,他再提取到红包中,然后......再在PDD上买一些价格夸张的小东西。我妈一直没绑定,红包里据说现在有一千多,是我哥之前给他转的。后来新换手机时,我哥把自己的银行卡绑了一张在我妈微信上(我都不知还有这个功能,类似什么亲属卡),说我妈如果用微信支付等于就能直接刷我哥的卡了。早上去早市,我妈没带手机,自己带了一百块钱,说因为要买肉什么的,估计要花比较多,觉得没事就刷我哥的卡也不好。(今早买了早饭、水果、肉等,一共花了九十多)
16、食物plus。继续说这个早市。早上妈妈去早市,说要让我在家时把当地的好吃的都要尝到。她买了三根油条,每一根长的和我手臂中的前臂一样长,2根半5块钱;4个芝麻球,饭店的芝麻球都是乒乓球大小,而早市的芝麻球和网球一样大;3根玉米5块钱,玉米饱满硕大到吓人,因为我平时有网购买玉米的习惯,早市的一根玉米基本等于网络上卖的两根分量。

17、Ipad。我有一个2015年第一代的ipad pro,你说这用了多少年了吧。前两个月看到网络上有以旧换新的活动,人工过来检查后定价为900好像,再外加送了一个什么200的券。我后来一想,这个pad也没毛病,我保养的还不错,只是想换一个新款的话,要不这个旧的就直接拿回家给我爸妈用。回家后的一个晚上,花了一个半小时给我爸妈上课。明显我爸玩的更溜,我妈只在意一个功能,如何把她自己手机上别人转发给她的视频弄到Ipad上。因为她要跟着视频学唱歌和唱戏,手机屏幕太小了,一个大屏幕能在这块带来很大的方便。
18、表演。在家期间我妈接到老年大学通知,说需紧急排练,准备在我们那政府组织的一个啤酒节上进行表演。准备时间大概一周多一点。我妈要参与的是开场合唱和戏曲连唱两个节目,所以基本上每天都在排练。正式表演那天,突然下雨,整个白天就听见妈妈和各种人打电话,时刻沟通要不要化妆、要不要准备(足够重视也充满担忧)。晚上表演前,雨停了。我作为家庭代表专门去捧场,录了几段现场表演的视频(画质堪忧)。但想到和亲人也好、朋友也罢,很多时刻其实就是一起共度时间、消磨时间的过程吧。

19、沉默的爸爸。我小时候,我爸很少在家,基本都是在外面。长大后,我和他的沟通也不多。在外地工作后,每周打电话我也基本是打给我妈。我爸本身不是一个话多的人(大部分时候),加上他的表达能力不是特别好的,所以他的想法我其实很多时候是不知道的。这次回家后,在散步时和他聊过几次天,才知道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这些想法中也有关于我们家的,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一些视角。这些交流带给了我一些之前没有的感受。一方面我长大了,能够有时懂得听听父母的话了;另一方面我爸退休后,本身好像也有变化。
20、一次吵架。回家第二天全家经历了一次莫名其妙的吵架,越来越觉得“理解”这个事太难了,不可能什么事都期待别人理解,哪怕是最亲近的人。那代替“理解”的,我觉得是“尊重”。无论对方怎么想、怎么做,不必“理解”,但请“尊重”。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但这些应该都是仅供参考,最重要的还是要“尊重”对方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
21、荷包蛋。回京的早上,家里例行煮了面条,不知道是我爸还是我妈,在我的碗里放了两个荷包蛋。长途汽车9个小时,又坐了1个多小时地铁终于到了住处,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