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老子
【先秦】老子
一、道论
本意是道路、说话、引导等,引申为规律、法则。
1.实存意义的道:
特点:无名、无形、生万物
(1)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2.运动规律的道(朴素辩证法)
反者道之动
(1)对立转化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循环往复规律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3.生活准则的道
落实到生活准则的道就是德
(1)贵弱、自然无为:弱者道之用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二、认识论、修养论
1问题:五色令人目盲,无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解决: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无身,贵身:无身即无患,但非消灭肉体,而是要贵身,即意识到过多的欲望中包含着一种离道的倾向且最终对自我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对自我加以修炼和提升的态度和方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是做加法,为道是做减法)
致虚极,守静笃
三、政论
1问题: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国家昏乱,忠信全无,孝慈缺失,盗贼丛生)
2解决:无为而治、自然无为
为无为而无不为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理想状态:小国寡民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四、评价:
是道家哲学的源头,是整个中国哲学发展演化的智慧源泉之一,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哲学体系,与儒家学说一起构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
其次,老子提出了道、德、无、有、常、无为、柔弱、虚静等重要范畴。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构建了一套玄妙的义理系统,形成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
最后,落实到人生论和社会政治论,如果说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礼制传统,创立了儒家学派,老子则对于当时社会功利化和工具化的倾向加以反思和批评,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建立了道家学派。
总之,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家,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一个可以与孔子哲学相提并论的思想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