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不愿意告诉我们关于他的一切
牛顿467、牛顿不愿意告诉我们关于他的一切
为什么网上没有人黑 艾萨克·牛顿?——网友提问

Philae(编辑于2021-01-30 15:45,860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为啥几乎没有人黑爱因斯坦?因为几乎黑不动。
那么牛顿……就完全黑不动了,要知道:
世人皆以为牛爱并称,
…牛爱:牛顿、爱因斯坦…
实不知爱因斯坦的确令寰(huán)宇为之色变,
…寰:从宀(mián)、从瞏(huán)。古代帝王京城周围千里以内的地方…
…宇:形声。从宀,于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屋檐…
[…形声:一种造字法…是说字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和全字的意义有关,声旁和全字的读音有关。如由形旁“氵(水)”和声旁“工、可”分别合成“江、河”…]
…寰宇:指整个宇宙、整个空间…
但首先是牛顿带给人类普彻的光明——
在牛顿之前,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只有零星的灯塔,却从未见识过如此磅礴伟力,
…知、识、知识:见《欧几里得5、6》…
(…《欧几里得》:小说名…)
在牛顿之后,他开创的现代科学成为不朽的标杆,任何崭新的体系都只是又一次对他的赞美而已,
…科、学、科学:见《欧几里得4》…
…标:见《欧几里得64》…
…杆:见《伽利略13》…
(…《伽利略》:小说名…)
…标杆(百度百科):指道路两旁带有标志的立杆,常用于指示方向(或有关限制)…
(…标、志、标志:见《欧几里得64》…)
…体、系、体系:见《欧几里得27》…
就像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otto:
…历、史、历史:见《欧几里得111》…
…motto(英语):n.(名词)座右铭;格言…
“以自然之神奇呈现上帝之荣耀。”
如果科学是一神教,
那牛顿便是唯一的神。
这就是为什么拉格朗日嫉妒牛顿:
…约瑟夫·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1736~1813):全名为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1736年1月25日生于意大利都灵,1813年4月10日卒(zú)于巴黎。
他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尤以数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数、学、数学:见《欧几里得49》…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物、理、物理,学、物理学:见《欧几里得139》…
…卒:死亡:生~年月…见《欧几里得35》…
…力、学、力学:见《伽利略9》…
…天、文、天文,天文学:见《伽利略1》…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牛顿不仅是天才,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人,
(…天、才、天才:见《欧几里得54、55》…)
因为宇宙体系只能被发现一次。”
将来不敢保证,但这句话迄今仍然成立。
“幸运的牛顿,拥有一个幸福的科学的童年!
大自然对他来说,就是一本翻开的书。
他站在我们面前,那样高大,那样坚定,那样孤独。”
——爱因斯坦
那是科学的金色童年,却也无意中塑造了文艺复兴的巅峰——虽然经典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已经过去。
牛顿作为现代科学的缔造者,他的贡献当然首先是让科学与哲学正式分道扬镳、大行其道,
但他对人类文明最永恒的伟大意义,则是用科学的力量给人文主义精神完成加冕:
…意、义、意义:见《欧几里得26》…
…力、量、力量:见《伽利略79》…
横空出世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比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更加震撼人心,
…自、然、自然:见《欧几里得128》…
…哲、学、哲学:见《欧几里得110》…
…原、理、原理:见《欧几里得41》…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见《牛顿1~77》…
他展示血肉之躯,可以如何履行神迹。
不过这也使得他的崇拜者渐渐失去理智,
当时欧陆民众已经开始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个人。
法国数学家洛必达侯爵问英国人:
“他吃饭么,他喝水么,他睡觉吗?他和我们一样吗?”
不知道牛顿会不会觉得这些人实在是带不动……
他一生就笑过一次——那是有人问他学习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有什么用。
当然就他本人而言,牛顿基本上没有想要带动谁,
…基、本、基本:见《欧几里得2》…
如果不是哈雷使尽浑身解数,《原理》根本就不会问世,如他的很多手稿在20世纪才重见天日。
…根、本、根本:见《欧几里得57》…
“……但是,牛顿不愿意告诉我们关于他的一切。”
——James Gleick
“把自然界中所有的现象都解释清楚,对任何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来说,都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对一个人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做你有把握的事情,把剩下的留给后来者。
请看下集《牛顿468、从两方面观察胡克与牛顿之争》”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