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周问答丨听起来像的歌就是抄袭吗?如何鉴定抄袭?

2021-09-26 10:15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本周问题☟

我一直有个疑惑,很多歌曲听起来都特别像。比如韩团歌曲里的某几句和中国一些儿歌、老歌特别像;华语乐坛这种情况更多:五月天的《温柔》和林俊杰《豆浆油条》,周杰伦《最长的电影》和林俊杰的《修炼爱情》等等。所以这种听起来这么像的旋律到底算是抄袭吗?

——deeeanfluenza


在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年代,大家可以从各个渠道听到越来越多的音乐。而当音乐听得多了,难免会发现很多作品之间,似乎都有莫名的相似之处,简而言之,就是“听起来像”。

网络上关于两首歌曲像而引发的“抄袭”疑云几乎从未停止过,音乐爱好者之间的探讨也进行得热闹非凡,大家各抒己见,争持不下。

就在上个月,本届金曲奖获奖歌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也陷入了"抄袭风波”,吴宗宪在节目上公开指责这首歌抄袭了英文老歌《Reality》,之后又有网友提出它的主歌跟内地音乐人JINBAO的《自由が丘》非常像。直到现在,这场风波也没有定论。

包括前不久周杰伦在发布了自己短短24秒的新歌前奏后,也被有些网友指出听起来很像十年前的一首歌,歌迷还好心提醒他要不要改一下,担心陷入抄袭风波。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歌会“撞调”?“听起来像”真的就是“抄袭”吗?到底该如何鉴别“抄袭”?


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一、“撞调”曾是一种良好的学术交流

先说个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事儿吧:“听起来像”,其实这个问题在古典乐中也是存在的。因为确实会有作曲家光明正大地“搬运”别人的曲目段落到自己的作品中,当然,会署上原作者的名字。

当时这样做自然不会被认为是抄袭。

我们知道,以前的音乐圈子其实是非常小的,各个音乐家甚至都互相认识,这样的“搬运”更多是一种学术交流。就像学术论文中会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样,这样的做法是一种引用、致敬,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让作品变得更加丰富有趣。通常,被“搬运”的人也会感到荣幸,认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认可。

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学术交流中诞生的。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变奏曲》,就是把帕格尼尼的作品拿过来,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变奏曲;以及《哥德堡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等著名的作品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还有个比较鲜为人知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欢乐颂》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但其实早在贝多芬之前,莫扎特就在自己的作品《主之仁慈》中写过相似的旋律了,而贝多芬在此基础上将这段旋律进行了扩展,成为了一首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B站没找到资源,大家可以自己搜来听听)

再比如之前我们讲过的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很多作品中也有前人明显的痕迹。

可以看出来,这些“搬运”行为目的并非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而是从那些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创作出更伟大的作品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毕加索说:好的艺术家是模仿,而伟大的艺术家是“窃取”。

所以,对于“搬运”这件事,其实可以用更长远更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它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件令人不齿的事,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发生了变化。

是的,说到如今的“搬运”,显然跟以前肯定不是同一种性质了。这种“拿来主义”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音乐,往往是因为自己写不出来更好的旋律了,只能抄一下别人的作品来凑数。这是一种对音乐、对创作完全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大家厌恶抄袭的主要原因。


二、“听起来像”不一定就是抄袭

当然,上面说的情况是既定事实的抄袭,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照搬。但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两首歌听起来很像,又不知道是不是抄袭。

大多数时候“听起来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对音乐的熟悉程度不够。

大家可以想一下,一般什么时候我们会说两个长相迥异的人很像,或者说两个不同的英文单词很像?

没错,通常是不熟悉的时候。对于音乐也是这样,因为对音乐这门语言不够熟练,还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只能凭感觉,在模糊的感受中,感觉到两首歌似乎很像,但这往往是因为不够熟悉而产生的错觉。当掌握了其中的和声、旋律、节奏之后,会发现其实差异也是存在的。

第二,目前的音乐市场上确实存在大量的套路化的音乐。

大家在创作音乐时,总是套用一样的和弦,自然会听起来很像。比如大家熟知的“4536251”还有卡农和弦,就是因为被用得太过于频繁,导致市面上很多歌曲都千篇一律,听起来像是一个调调。

但这种听起来的“像”,和抄袭也是两码事。

因为和弦套路是不具备独创性的,不可能禁止大家去使用。包括我们在之前的问答中提到过,很多歌手的歌曲听起来都是一个调调,就是因为会在不同的歌曲中重复使用同一种和弦,但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会有变化。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他的作品陷入了套路化,但无法指责是抄袭。

究竟如何鉴定抄袭,在法律上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的,有一套极其严谨的流程。比如,要判断他与被“抄袭”的内容是否存在接触性等等。

而在这一系列的流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要看被“抄袭”的内容是否有独创性。

如果这个音乐语言有不少人用过,甚至大家普遍都在用,那就不能说是抄袭。之前《乐夏》期间我做过一期视频,澄清“重塑”的抄袭传闻,就是因为他们创作时用的手法其实并非NickCave独创(另外仔细听两首歌的编曲并不相似)。

所以,“抄袭”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指控。网络上盲目的“空耳鉴抄”行为不可取,大家也不要感觉“听起来像”,就立马跟风说抄袭。

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客观且理性地看待每一个音乐作品;也接受音乐作品的诞生,就是从模仿、创新再到形成独立风格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给那些成长中的音乐人一定的耐心与时间。

每周问答丨听起来像的歌就是抄袭吗?如何鉴定抄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