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生锈的铁甲
在中国历史上,东周是皮甲盛行的年代。至西汉,铁甲开始逐步取代皮甲成为主流。但铁甲也存在固有的问题,那就是容易生锈。特别是表面经过抛光处理的明光铁甲,多数情况下是不允许表面留有锈斑的,需要经常的护理和定期的大修。至明代中晚期,传统的明光铁甲已沦为仪仗之用,实际作战已用暗甲(现代拟名布面甲)。但依旧例,普通军士亦有配置明光铁甲,维护这种非作战用途的旧式铁甲让普通军士苦不堪言。实际上,暗甲反面亦用铁甲叶,只是位于反面,即便生锈也见不着。
《明经世文编》卷四一六,吕坤《摘陈边计民艰疏》:臣视师鴈门,见官军射箭,皆以便衣。臣责之曰:“汝临阵而射,亦便衣耶。”令之甲冑。须臾更来,皆罩甲也。臣又责之曰:“汝临阵之甲,亦用此耶。”曰:“此正临阵甲也,凡临阵皆暗甲,而以衫罩之,一便于旋习,二不生戎心,故临阵无不暗甲者。”曰:“尔之明盔甲,安用哉。”曰:“接送上司,眩耀观瞻耳。”因环跪而泣曰:“军士之孽,明盔甲居其半,阅科抚按廵边岁不减一二次。各军无高房广厦,湿气所侵,盔甲生绣(锈)。把总管队,责之锃磨,片片拆开,日日刮洗,数日始新。又觅人穿结,修刷一次可费一月之粮,雨雾一经又生满甲之绣(锈)。至于盌子盔,不但宜头,渴可挹水,饥可温食,从来称便。近顶上加枪数寸,餙以旗旄,岂不壮观。……臣请敕下该部,询之京营。如果明甲无益,盌盔有用,除将官武职,听造明盔甲一副,以壮观瞻外,其军士似宜通行免造。
相似的情况也见于日本光仁天皇天应元年(781年)的太政官符《停铁甲造革甲事》:“右被内大臣宣称:奉敕如闻,诸国甲胄,稍经年序,悉皆涩绽,多不中用,三年一度,立例修理,随修随破,极费功役。今革为之甲,牢固经久,摆躬轻便,中箭难贯,计其功裎,殊为易成。自今以后,诸国所造,年䉼甲胄,宜皆为革,即准前例,每年进样。但其前造铁甲,不可徒烂,每经三年,依旧令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