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沉迷手游,两个月充值近三万元,亲妈直呼被儿子坑了

最近,民法典成为了热议话题,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将在明年元旦正式施行,而这部民法典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关于未成年人的部分规定也是备受关注。民法典一出,就有不少家长打来电话,说的都是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问题,一起来看看。
01
购买游戏装备、往直播平台充钱
我发现他充了那么多钱之后,就把他手机拿走了,不给他玩。他就不吃饭,在家里睡觉哪也不去,水也不喝。
不让玩游戏就不吃饭?
这让作为母亲的彭女士十分头疼。
彭女士的儿子小玄上五年级,
前段时间一直都在上网课,
每天几乎手机不离身。
02 银行账户余额“人间蒸发” 彭女士:
吃完饭回家打车的时候,就用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显示余额不足。我很清楚地记得我下午的时候,农行的短信显示大概有5000块钱,我就很奇怪钱为什么会没掉。
不到一天时间,
彭女士账户里的余额
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她立马打开了支付软件查询,
发现了多笔来自苹果商店的扣款记录,
一问才知道,钱是儿子花掉的。
彭女士:
非常地惊讶,好伤心啊,我觉得被我儿子坑了。
儿子小玄:
看到被人都充,自己也想要。
03 充值游戏已经不是第一次
彭女士说,
她有察觉到这两个月的花销明显增大,
但是到底花在了哪里?
她也说不上来。
每个月赚的钱都是拿去还信用卡了,我记得我明明有短信提醒,可是我有时候翻手机,就看不到短信了。
小玄:
我删了。
原来,正是因为小玄删掉了
每一条银行扣款短信,
彭女士才发现得这么晚。
她立马解绑了所有与手机关联的银行卡,
并联系了腾讯公司,要求退款。
04
苹果公司拒绝退款
现场,记者也致电了
作为载体平台的苹果公司客服。
对方表示拒绝退款。
并称,
即使彭女士能够举证某笔消费
确实是未成年的儿子进行的,
苹果公司也不予退款。
05
律师:按照法律规定应当返还


如果未成年人充值费用过高的话,那可能就超出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智力的认知范畴。在他的监护人或者代理人不予追认的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是有影响的,应当是无效的。只要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能够证明确实是孩子本人所为,游戏开发商和收款方应适当退款。
律师表示,
一旦法律上认定该未成年人
充值款项的行为无效。
那么收取款项的平台,
无论是第三方还是中间的载体平台,
只要有收取
未成年人所支付的款项就应要返还。
无独有偶,泉州的苏先生一家
也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苏先生的儿子小明今年上初一
疫情期间借着上网课的名义
玩起了手机游戏,
并且先后往游戏里充值了8万多元,
玩的两款游戏也都是腾讯公司旗下的。
警察也有跟腾讯公司联系过,腾讯公司叫我们把交易记录发给他,后来他说八万多元的消费,退给我们六万多。但是到现在也没有退,一直在拖。
苏先生说,警方介入后
游戏平台承诺会退还大部分的消费金额,
但是迟迟没有到账,
面对这种情况苏先生该怎么办呢?
如果说游戏公司的员工已经与监护人或跟孩子本人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比如说退还相应的份额。如果有沟通记录,游戏方不予退还的话,可以携带相关证据,去消费者协会或者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情况。
06
《民法典》针对未成年人
高额手游消费有进一步规定
律师表示,
当前未成年人高额手游消费案例频繁出现,
家长们大多面临退款无门的处境。
而针对这一现象,
今年通过审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也特别做了相关规定。
民法典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尤其是年龄低于八周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相关法律行为的时候,一定要由监护人来代为实施。年龄已满八周岁的未满十八周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法律行为时,只能实施与他年龄、精神状态、智力情况相符合的法律行为。超出这一部分,应当由监护人代为履行或行使。未成年人向游戏进行充值或者向主播打赏,金额远远超出他们的认知能力,这个时候是可以向收款方要求返还适当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