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风险因素有哪些?预防大于治疗!
腰椎间盘有着充当椎骨之间的缓冲器、吸收压力、防止椎骨之间互相摩擦的作用。正常来说,纤维环没有那么脆弱。但如果经常做以下这些事情或有类似情况,是会增加患腰突风险的。

一:缺乏运动
经常运动具有保护身体,维持健康的作用。长期缺乏运动,会让腰部肌肉力量下降,增加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加腰突的风险。这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
针对“缺乏运动”这一问题,并非偶尔进行一次剧烈运动就能够解决,反而可能会因为身体未适应剧烈运动而导致创伤。为保持经常运动的状态,建议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二:不良姿势
不良姿势会给椎间盘带来额外的负荷,增加椎间盘突出的风险。例如,很多人喜欢直接弯腰,用腰部发力将重物搬起;或者习惯弯腰驼背的坐姿。

三:长期保持单一姿势或重复单一动作
长期保持单一姿势或者重复单一动作,会对椎间盘造成重复性压力,容易出现疲劳损伤。有研究调查发现,在两千多项职业里面,司机的腰痛复发率最高,其次是护士。这两个职业的共同点是长期保持单一姿势和重复性动作,例如长期久坐开车和重复性弯腰护理。

四:长期吸烟
研究发现,长期吸烟会增加椎间盘突出风险。[10]腰椎间盘基本上是无血管组织,主要通过周围血管的扩散作用获取营养物质与处理代谢废物。香烟中的尼古丁与其他化学物质会减缓腰间盘附近的血液循环,阻止椎间盘从血液中获取它们需要的营养。这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化,让椎间盘的纤维层更加容易出现撕裂。

五:体重超重
虽然肥胖不会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但也会增加腰突风险。仔细分析,超重提高腰突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体重变大会直接增加腰部负担。每天的站立、坐位、行走中腰椎承受着身体的重量,体重增加意味着腰椎的负担增加。第二,腹部累积的脂肪过多,容易造成骨盆过度前倾,增加腰椎压力。第三,肥胖不仅意味着脂肪多,还说明本身肌肉力量的减小。腰部的肌肉力量不足,能够吸收的负荷会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变大,突出风险增加。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主要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腰痛:出现腰部酸痛、疼痛,在劳动、弯腰负重、久坐、久站后症状加重;
2、腿痛:可见于一条腿或两条腿,可以是外侧、后侧或前侧疼痛,也可以有腿部疼痛、酸、胀、麻木、抽痛等常见症状,出现行走困难;
3、大小便异常:严重椎间盘突出和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时,可能会出现便秘,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会阴区麻木,也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刺激、压迫的神经不同,产生症状也不同。刺激硬膜周围产生神经损害,会产生腰部疼痛。刺激、压迫神经根,会产生腿的抽、麻,甚至小腿外侧、足底、足背的麻木。当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则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异常。

腰突严重的情况下一旦导致马尾神经损伤,前期需要手术解除压迫物,之后症如果还存在需重视术后康复。术后的康复护理是让突友重返正常工作、生活的重要一环。部分马尾神经受压者在术后需要接受膀胱功能训练,改善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西医手术虽然能够解决掉马尾神经的粘黏或压迫,但对于病人术后的促进恢复提升,没有更针对的方式,多数都是不论哪个神经受损,基本以康复科理疗,营养神经等药物来恢复,而病人可能需要的是针对性个体症状来进行治疗的方法。

在中医上王相全将马尾综合征归属于“痿证”、“筋症”和“痹症”的范畴,神经损伤会让损伤部位,血气不顺,而病机多为经络受阻,气滞血瘀以至于肢体气血不通,供养不足,肌肉、经脉、皮肤难以正常得到濡养,从而出现麻木不仁,肌肉萎缩,感觉异常,乏力怕冷等情况。王大夫认为,马尾综合征治疗需要立足于“顾及脾胃、滋肝补肾、疏经通络、益气养血”。有血瘀证象的应以活血化瘀来治疗。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临症特征等情况来辨证论治。只有对症治疗,随症加减,才能够在后续病情恢复上发挥最大作用。王大夫和医生组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大量临床治疗中总结出“生经益气汤”疗法来针对性调理马尾综合征,万人同病,一人一方,此疗法重在灵活运用!

生经益气汤精选:黄芪,人参,蜈蚣,全虫,白芍,泽泻,大黄,丁香,木通,木香,鹿茸等数十位中药材来打通气血,从而给神经创造恢复的条件。对大小便不利、困难的患者可以增强膀胱的收缩力,促进肠胃蠕动,从而让二便得到一定的控制、甚至恢复正常。温肾,补脾,滋肾,填精可以让性功能减退或者丧失的患者支配能力提升,好转恢复。益气养血可以让痿弱不力的患处得到一定的恢复,让麻木感、刺痛感等感觉感知障碍逐渐缓解甚至消失。

王相全大夫说:大家不要太担心腰突导致的马尾神经损伤。第一它不是恶性病。第二它属于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因此,只要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早诊断,早治疗,都可以延缓疾病发展,促进恢复进程。目前除了手术及术后康复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中医药生经益气汤疗法,都可以干预调理这个病。只要我们早发现早治疗,经过对症的方式去诊治后,即便得了这个疾病也是可以逐渐恢复到一个较好的阶段或回归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周围神经损伤”,咨询\/:nd7650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