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题笔记: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
无冕之王[中国传媒大学2019年研]
答:“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是指没有权威的名义,但影响、作用极大的人,现多指新闻记者。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虽然没有具体职务,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却处处高人一等。“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新闻体制(制度)[中央财大2022年研;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央民大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西北大学2014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研;复旦大学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传媒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新闻媒介体制的核心,是资产的所有权和新闻报道的支配权。新闻传播体制实质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新闻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人事制度问题等。在这些具体的体制内容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新闻体制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新闻制度、新闻体制受制于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下,在一种主导的新闻体制下,可能会有其他一些非主导的体制形式。新闻体制在新闻业的运行中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舆论[复旦大学2019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
答: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简单而言,舆论就是公众或很多人对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现象或事件公开发表的意见。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舆论的客体是舆论主体共同关注的问题、现象或事件,舆论的结果(也就是舆论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一定的公开意见。
新闻选择[中南财大2022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22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研;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研;聊城大学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华农2009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①新闻价值标准;②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在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舆论监督[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4、2012、2007、2005年研;深圳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新闻倾向性[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则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新闻倾向性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新闻倾向性受新闻客观性制约。
报刊的四种理论[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报刊的四种理论是指1956年出版的施拉姆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到的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四种新闻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共产主义理论”。这四种新闻理论描述了四种大众传播体制。①集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理论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非常严格,必须受政府控制。②自由主义理论,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来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启蒙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等。该理论认为:报纸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它不但不受政府控制而且还可以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和销售的功能;是一个自由的意见市场。③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该理论认为媒介为大众服务,并以自由意识论中的自由原则与需求为核心,完全脱离了政府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社会组成部分。④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助手而存在。
软新闻[北京印刷学院202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4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华中农业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湘潭大学2009年研;华师2005年研]
答: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新闻框架[南开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人大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
答: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一定的框架之中。
新闻价值[清华大学2022年研;宁波大学2019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人大2014、2008年研;复旦大学2014、2011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北大2009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研]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是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主要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对于一个能成为新闻的事实而言,时新性是必备的,其他要素可多可少。所具备的要素越多,要素的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越是一件特别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
新闻舆论[河南大学2019研;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南京大学2003年研]
答: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营造的舆论。通常传播者通过强化(淡化)报道某一或某类新闻、强化(淡化)评论某一或某类新闻事件的方式,营造一定的新闻舆论环境,使广大的新闻收受者接受传播者的“洗礼”,以传播者期望的方式议论相关舆论客体,最终形成传播者期望的舆论结果,从而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传播者在以新闻方式塑造舆论环境时,同样可能犯错误,即传播者可能以错误的新闻舆论去引导错误的社会舆论,或以错误的新闻舆论去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媒介融合[浙江工业大学2022年研;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重庆大学2016年研;西北大学2016年研;北大2015、2008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华科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5年研;上海交大2014年研;北师2010年研;清华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3、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北师2010年研;北大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
答:“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微博等;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
舆论的公共性[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研]
答:舆论的公共性是指舆论始终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公共性是舆论最重要的特性之一,舆论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那么话题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与公共利益关联的事务往往能够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热点,形成舆论。即使是某个偶发的突然事件,能够引发大面积的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也必是因为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实质等构成要素中,蕴含某种触及公共领域生活,契合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的因素。
传媒核心竞争力[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处理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新闻敏感[复旦大学2022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研]
答: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一种新闻素养,又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新闻敏感要求记者:①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对当前社会的重大意义;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的受众;③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④在很多事实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⑤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增强新闻敏感需做到:①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趋势;②认真学习辩证法,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观念,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③深入调研,熟悉基本情况;④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⑤善于不断总结经验。
“三贴近”[同济大学2022年研]
答:“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的基本要求,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到实际、基层和群众中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调查研究,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寻找新闻题材。
简述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南昌大学2019年研]
相关真题:
(1)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
(2)简述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兰州大学2007年研]
答:
(1)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在现实社会中,新闻自由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的自由。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实质上是指新闻自由的条件性,即新闻自由总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由。这种条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闻自由具有历史性。新闻自由的含义本身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代、时期,人们理解的新闻自由是有所差别的,其历史内涵有所不同。新闻自由的实践具有历史性:新闻自由与人类所有的具体的自由一样,是人类自身历史发展的产物,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绝对权利。新闻自由的历史性表现为,从新闻自由被看作人的自由权利的那天起,新闻自由就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闻自由的实质性范围、水平是不同的,这是由具体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②新闻自由的关系性。新闻自由是人的自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的自由。新闻自由是人的一种社会权利,是一种从自身出发,而又指向他人、指向社会的自由。新闻自由的关系性决定了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它必须和他人的权利相平衡,即任何人在行使自己的新闻自由权利时,也有尊重他人同样权利的义务。
③新闻自由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实际的界限。没有绝对的自由,法律对于自由是必不可少的。
④新闻自由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没有超阶级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总是建立在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以另一个阶级的不自由、丧失自由为条件的。因此,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2)新闻自由的具体性
①从内容上看,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具体性,主要是指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公民权利,体现为一项项具体的、可行使的权利。
②新闻自由的具体性,使新闻自由实现具有了可操作性。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往往是原则性的,只有落实在具体的法律规定或其他相关规范中,才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
篇幅有限,更多内容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曹小值真题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