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卡夫卡《巨鼹》

2019-08-17 14:57 作者:盛堪白  | 我要投稿

《巨鼹》写于1914年12月8日,根据作者日记所载,是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写的,继续了几个晚上后辍笔。是一篇未完成之作。根据以上信息,《巨鼹》的完成更偏向于一种情绪的宣泄,又由于写作时间之迅速,作者的暂时放弃,《巨鼹》真正的含义也就更加扑所迷离。所以对《巨鼹》的解读将更可能偏向读者私人化,以及利用文学理论进行解剖。

而我对《巨鼹》的解读分为两种。

1.不可靠叙述支撑的故事。

《巨鼹》是由乡村教师、青年商人,以及社会人群三方所组成的围绕“巨鼹”的对话,以青年商人“我”的主观视角进行叙述。因为是青年商人的主观视角,所以本文其实是一篇不可靠叙述支撑的回忆性的意识流故事。由此,青年商人的叙述又分为三种,对具体发生事件的叙述,对乡村教师行为的猜测,以及对自己当时感觉的回忆。

从文本中可以看到,青年商人对乡村教师的行为进行多次猜测,既认为乡村教师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多次阻碍,又认为教师抱有某种敌意,克制着他。但是,如果一位教师写了一篇文章被群而攻之,想要获取学者的认同却被忽视,当他面对一位能够支持他并且信任他的人,又怎么可能像是暗藏异宝一样拒绝着他人的介入。教师应当更想到像是对自己过往文章的一种逃避,一时间难以对其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你年轻的时候写个中二言论,哪怕就算是个不错的话,但是被大众骂的狗血淋头,过几年,忽然有个人非要把你的中二又堂而皇之拿出来,还美名其曰,是在意你的正直品性,你可不有些尴尬,甚至还想让对方闭麦。

而青年商人,他忽然对巨鼹感兴趣,研究起来,说是研究全部资料,但又绝对不研究教师的文章,甚至写着写着觉得似乎自己是第一个听目击者作证的人,是第一个整理那些材料的人,是第一个从中得出结论的人。这可不是一种有偏向的自我欣赏么?但是他这么搞巨鼹,搞出文章却偏偏是在强调教师的无权无势、心怀善良。这看上去并不像一个认真严肃的研究,更像是兴趣所致的渴望。商人反复强调教授的敌意与抵抗,但是从他们见面的回忆中却又能看出教师明明接受了青年商人,这是为什么呢?青年商人与乡村教师有过好几次的商谈,而教师一直沉默寡言,又是毕恭毕敬,又是规规矩矩,还热烈地握着我的手。有一个原因是商人能给教师钱,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教师的确希望“巨鼹”能够被大众接纳——教师说道如果城镇的商人支持,乡民也会对其另眼相看,城里也有人等候着他的出现。但这样的幻想被青年商人反驳了,他强调研究的过程与成果不仅仅依靠个人,反而主要是靠来考察的大学生,学者的会议。并且教师年老无用,除了发现巨鼹之外,做不出超出这个个别事范围之外的研究。青年商人也借由这个理由放弃了对巨鼹的研究,他心里没什么过大的波动与变化,反而就像是放弃一件平平无奇的东西。但乡村教师的反应是什么?教师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比之商人,情绪的落寞更加明显。

商人劝告教师,研究的困难,这些他都明白,那为什么之前却仍然在做研究?明显他也曾一时热血冲昏头,那这样的人,说一些主观的话,到底有多少可信?而文章中又充斥着大量的猜测与回忆,又有多大的比例是自我记忆的填充和自我认知的推理?

如果在商人的叙述下,教师有着“维护自身利益,追求名誉与钱财,又曾经为艺术而艺术的狂热者,但却打压与反对后来者的研究,死命保住发现第一人的名号”这样鲜明的特征,但通过文本的细节还原教师,他却更偏向一个普通人。

2.自嘲式的隐喻。

巨鼹存在在哪里?只存在在教师、商人、大众的文字里。巨鼹到底什么样子,在教师愤慨的语言里。所以,巨鼹到底是什么?巨鼹真的有教师说的两米那么大么?为什么非要揪着一个其实也过于普通的巨鼹不放呢?要知道,南方还是有半身高的老鼠的,如果真的有一个巨鼹,又哪里值得一位教师当做毕生事业呢?

《巨鼹》是无意识的创作,更偏向私人化的情感,卡夫卡写作时的主观性藏在各处。如果以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我觉得教师与商人反而是一体化身,巨鼹其实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也许就是卡夫卡本身笔下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卡夫卡的故事在生前并没有多大的反响,但是卡夫卡的写作成果却着实丰富。什么能够支撑作者写下去,那当然是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卡夫卡认可自己的作品么?我个人认为是的。但是个人的认可又有多大的作用呢?于是当个人认可消磨之后,现身的是更多的自我质疑。

于是,你觉得自己笔下的东西很好,很了不起,但是你潜意识在想就算它再了不起,也不会超那些名家名作多少,也不过是一个“巨鼹”。但是你偏偏又会捧着这个“巨鼹”当做一个宝,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是着实好。然后就拿出去,渴望得到认同,但是却没有。这时你该不该放弃你的“巨鼹”呢?想一想,你觉得它很好,而且你又是发现它的第一人,并且如果最后事实证明你是对的,那么所有的质疑与嘲讽都会消失,而你将赢来更光明的未来。你不可能真的放弃,你在蛰伏。于是青年商人出现了,他要求给予你公平,反对社会过分的嘲笑,只抓住巨鼹与乡村教师两个词汇,却没有人关注文章。但是最终他也厌倦了,放弃了,反而劝起你放弃巨鼹。这个青年商人到底是谁?是正在质疑你自己的自己,理性的你。而感性的你——即乡村教师,虽然知道该放弃,但总是无可奈何地陷入一种沉默。二者在一个房间——即你的大脑里,搅动。

一个正在质疑着自己的人总在想——真的有人会认可我么?我的想法会不会终有一天被埋没,而另一个人会因为这样的想法成功?

青年商人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教师的文章——为什么只有自己的东西往往被忽视。教师甚至发问,为什么商人不去指出他文章的雄辩的说服力,不去强调这个发现的意义并加以阐释,为什么总是置文章于不顾,而非要去自己发现新东西。

最终这些思考都化作一个——即便你的确发现了你的巨鼹,那有多大的意义呢?最后成功的,获取荣耀的,把发现扩展的是那些研究者、学者。你发现的权利会被剥夺,那些发现的效力并非你自己发挥的——你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乡村教师。最后,也只可能在发现的地方盖一个纪念馆,而发现者只是掌管了钥匙。

你仅仅只是开启了一扇门,而通常又有谁能够记住谁帮他开门了呢?他只记得,这路是他走的,这最终的成功也是他自己双手获取的。


卡夫卡《巨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