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被印在人民币上的16岁侗族少女,如今过得怎么样了?

2022-02-21 23:33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她,是一名侗族少女,16岁那年,她出落得亭亭玉立,是寨中有名的美人,被称为“一枝花”,每每出门时,总会惹得不少小伙子偷偷地打量。

在一次赶集时,一名陌生男人被她吸引,为其作了一幅画。

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会因这幅画而闻名四海,甚至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人专程赶来贵州,只为能看她一眼。

01:一幅画像

1977年,知名肖像画家侯一民,接到了一份来自组织上的任命——负责为第四套人民币设计头像图案。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真正的重任,因为货币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形象,意义十分重大。

侯一民为此绞尽脑汁,做出了许多套方案,但总觉得不满意。

直到有一次外出,他走进少数民族村寨,看见了载歌载舞的少男少女,灵感骤然而至:为何不用少数民族少女的肖像呢?这样不仅能够符合中国特色,还能展现出民族包容性,既美观又富含意义。

于是在那段期间,侯一民不断行走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寻找他心目的那名少女。

02:一枝花

石奶引,她原名为石婢学,于1961年出生,是贵州从江县庆云乡寨锦村七组的一名侗族女孩。

除她以外,家里还有2个妹妹与3个弟弟,作为长女,她从小就得肩负起更多责任,帮助分担家务活。

因父母均为农民,窘迫的收入,难以供所有孩子念书,所以石奶引总共也才上了几天学,几乎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但这并不代表石奶引不聪明,才14岁的时候,她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绣娘,不仅能够独立织布、染布、裁剪衣裳,还时常将自己的技巧与同龄人分享。

除去心灵手巧外,她灵动、秀气的长相也总能吸引周围人的视线。

据童年玩伴回忆,那时的石奶引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笑容明媚,一双眼睛深邃动人,一颦一笑间,都能透露出侗族少女的活泼昂扬与温婉质朴。

也正因此,她被称为当地侗寨的“一枝花”。

1978年3月的一天,恰逢当地人赶集的日子,16岁的石奶引,也按照惯例穿上漂亮的侗族服饰,与姐妹们一同前往洛香镇。

在市集摊贩前,正当她聚精会神地挑选饰品时,忽然感到自己的衣袖被轻轻拉了拉,她疑惑地转身,就看见一个陌生的男人朝自己微笑。

“你好,抱歉打扰一下,请问能给你画张画吗?”

石奶引被问得一头雾水,完全没弄清情况。

毫无疑问,这个想画画的男人,就是侯一民,这天他和往常一样出来寻找“创作素材”,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石奶引吸引住了他。

他上前询问,见女孩一脸困惑,又连忙做了自我介绍。

贸然被陌生人找上,石奶引难免心存戒心,但因为是在公共场合,面前的男人也颇为和善,同时姐妹更是在一旁陪伴,所以她斟酌再三后,便同意了对方的请求。

之后,她按照要求,侧身坐在凳子上,而侯一民则从包中拿出纸与笔,对着她勾勾画画,没过多久,一幅生动的少女肖像画就跃然纸上。

画作完成后,侯一民再次向石奶引表达谢意,两人也就此告别。

对此这次经历,石奶引虽觉得奇怪,但也没有太过放在心上,不久就将其扔在脑后了。

然而侯一民回去后,在自己众多的画作中仔细挑选,最后还是觉得石奶引的画像令自己满意,无论是脸庞神态,还是装扮服饰,都能体现出一种质朴纯真之美。


也正因此,1987年第四版人民币面世,其中一元面值的红色纸币上,16岁侗族姑娘石奶引的侧颜,赫然被定格在其上。

03:依旧贫苦

不过即便头像被采用,但到纸币正式发行,其实已是侯一民作画9年后的事情,因此并没有对石奶引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这名侗族少女的人生,依旧按照原有轨迹走了下去。

到了1984年,石奶引已23岁,经媒婆介绍认识了隔壁村的青年石学海,两人历经数次情歌对唱后,便举办了婚礼,婚后不久,又育下一儿一女。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夫妇二人受教育水平都不高,又无其它专业技能傍身。

丈夫石学海,常年外出务工,靠出卖体力挣钱;至于石奶引,则留在家中照顾儿女,同时一边务农,一边靠绣鞋、绣花、织布等手工活补贴家用。

辛勤的劳作,让石奶引原本光滑柔润的双手结上厚厚的茧,又因为长时间与染料接触,指甲盖也不断发黑,无论怎么洗都洗不白,最后一双手变得黝黑又粗糙。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余年,这些年间由于住在大山深处,也缺乏其它的收入渠道,因此石奶引夫妇一直都是当地的贫困户。

在2002年后,他们一家还受到了国家政策照顾,领上了低保,生活这才多了些保障。

不过他们平静的生活,在2010年被打破了。

当年6月,有人认出石奶引就是一元纸币上的侗族女孩,很快这件事越传越开,还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并将其事迹刊登到了新闻报纸上。

直到此时,她也才回忆起自己曾被人画像的经历。

石奶引的事迹曝光后,全国范围内有不少游客为了一睹她的芳容,专程赶来贵州当地的侗寨。

石奶引也会十分热情地接待大家,并且每次提到昔年往事时,她都会摆摆手笑着说,“都变成老太婆啦。”

而即便成为了“名人”,也没有改变石奶引的经济现状,在热度过后,她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全家年收入依旧不足2000元,也依旧贫困。

直到2017年,事情才真正出现了转折。

04:脱贫致富

2017年5月,扬州大学副教授、国内知名种植专家凌裕平,来到了贵州庆云乡考察,同时见到了已56岁的石奶引。

彼时的她,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脊背已佝偻不堪,脸上更是爬满了沟壑纵横的皱纹,几乎再无纸币上那位伶俐少女的影子。

而凌裕平经过考察,更是发现当地的贫困现象十分严重,总共2800多户人家中,尚有600余户还处于贫困状态,其中就包括了石奶引一家。

看到这份令人揪心的调查结果,凌裕平决心帮助这里的百姓发家致富。

不久之后,庆云乡与扬州大学“牵线”,由凌裕平带领团队展开专项扶贫,为当地居民传授相关农业知识。

而为了给大家增强信心,凌裕平还将石奶引一家作为定点定位扶贫的第一站,用来作脱贫示范。

通过实地走访,凌裕平得知石奶引家有6块水稻田,面积不小,但由于土壤贫瘠以及高海拔等因素,产量根本提不上去,一年到头也只能收获一季水稻,而这,也是当地人贫困的主要原因。

凌裕平经过深思熟虑后,为石奶引一家制定了这样的方案:

在种植水稻的同时,田里再养殖一些价值较高的水产品,如泥鳅等,同时利用起石奶引家后面的一处荒地,用来作为经济林,种植香水柠檬。

令石奶引兴奋不已的是,在凌裕平的联系下,扬州一位爱心企业家还给她捐赠了3万尾泥鳅幼苗。

同时,凌裕平的团队,还手把手传授石奶引相关知识与经验,给她演示如何挖泥鳅窝、修剪香水柠檬枝丫……

由于听不太懂普通话,以及第一次接触此类养殖技术,石奶引最初颇为手足无措,但在相关人员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指导下,她慢慢地入了门。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到了2021年,媒体再次来到庆云乡,对当地脱贫情况进行追踪报道时,石奶引很高兴地告诉记者:

如今她家的泥鳅每年能带来五千元收入,香水柠檬更是一年能赚一万五千块,相比从前不足两千的收入,她已是非常满足。

而有了她的成功先例,当地乡政府也准备引入大批的香水柠檬进行种植,不少家中种植了果树、或养殖了泥鳅的村民,也纷纷前来向石奶引请教。

而石奶引,这名昔日作为“侗寨一枝花”,向同龄人分享织绣技巧的少女,此时已化身为“侗寨农业一把手”,滔滔不绝地向众人传授养殖经验。

虽然韶华易逝,石奶引也时常感叹自己成了老太婆,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勤劳致富、帮助他人时,似乎又重新变成了纸币上的那位灵动少女,所展现出来的精气神,完全不亚于村中任何的青年男女。

恍然间,时隔数十年,一切依旧如故。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向楠



曾被印在人民币上的16岁侗族少女,如今过得怎么样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