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加藤惠痛车之旅

上一篇文章,up主对某些赛车游戏进行了疯狂的批判,也对入rfactor2以及assetto corsa之类的拟真模拟器进行了大方的赞赏。我原本打算在这一期专栏文章中对GT sport,FM7以及Project Cars 2进行一个8个月更新情况的对比,但一方面由于懒,另一方面想让这个世界少一些嘴炮,还是选择了太监。本期专栏我将向B站的各位朋友介绍一下up主是怎样从车迷一步步走到拥有一辆痛车的道路。
step1 接触痛车

2014年的我,以及既是一个赛车迷又是一个冻鳗迷了。我喜欢既埃尔顿赛纳驾驶98T在赛道上的疯狂舞蹈,又喜欢炮姐发射超电磁炮的帅气英姿;既被HSV 010 GT的高转咆哮所震撼,又被公主殿下的《夕日坂》所迷倒。但是,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赛车和动漫两个爱好结合起来。而是把这两件事无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爱好在喜欢。
作为一个日常在原型车吧学(水)知(经)识(验)的保时捷车迷,当然少不了了解kimiaimar先生的一番高论。K君为了贬低德国赛车水平,在DTM和GT500合规前,一直在嘲讽“DTM的张扬风刀不如Super GT的帅气宽体”,“SGT速度超越c组”之类的。对于sgt了解不深的我在k君和山内的《Gran Turismo 5》的共同作用下,开始试着去看一些super gt的比赛。
于是我点开优酷(b站当年赛车内容太少),搜索“super gt”,点开一位名叫MIKUw10的up主上传的揭幕战冈山站的比赛,开始了观看。
不得不说,GT500组别的赛车真的是快的令人发指,动力充足,还有巨大的下压力和轻巧的车身,不愧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房车赛事。But,当时我的注意力完全不在上面KeePer,Tom's还有上面DENSO之类的高组别神仙身上,而是被一家名为Good Smile Racing的车队吸走了魂。



外观凶悍,搭载S65 V8引擎的Z4 GT3对于车迷的我已经吸引力十足了。如果在赛车上再搭配以娇小可爱,纯洁无瑕的公主殿下,那对于宅男+车迷的我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会心一击了。这台Z4不仅又帅又萌,在赛场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14年揭幕战冈山站中,从杆位发车并一路拿下了组别冠军。从此之后,我就深深的被这辆Hatsune Miku Z4 GT3所吸引,并成为了good smile racing的粉丝。那一段时间,我的梦想就是买一辆Z4M,然后加上GT赛车套件,并做个初音的涂装。



除了miku x Z4,super gt中还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痛车,比如:Lovelive x 911 GT3 R, 初号机 x MP4-12C GT3,乌贼娘 x 法拉利430GTC等等痛车。在这里向各位朋友推荐一下GT300的比赛。这个组别你可以看到FIA GT3规格的赛车和JAF-GT规格的赛车同台竞技。你不仅可以看到诸如中置普锐斯,V8 Mark X之类的套渴原型怪物,而且也能欣赏到改装幅度稍小的AMG GT3和GTR GT3之类的GT赛车常客。两种规格的赛车争夺同一个冠军,配合以适当的bop,竞争激烈,观赏性极佳。
Step 2 设计痛车
去年年末,up主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G37 Sedan。这辆车的强劲动力和甜美的高转声浪点燃了我心中的激情,让我感觉自己回到了刚开始喜欢汽车的年纪,一下子年轻了十岁。但是,当时的我没有下定决心把这台G37变成一辆痛车。第一是因为在异国他乡找不到合适的门路来做痛车设计,第二个是因为没有想好以哪个角色为主题来做痛车。有一天,up在b站看SGT视频时,猛然发现一个up的头像居然是我惠,而且投稿了大量的SGT视频。我大喜过望,立马把这位up拉进了我的原型车x二次元群。


这位up进群之后,立马给我分享了一台以加藤惠为主题的GK5。惠痴群主当时就把持不住了,甚至后悔自己的车不是GK5,。这位up还给我分享了这个车队的官推(https://twitter.com/fcart_official)。我当时想:惠痴果然没有坏人。



G37点燃了我对于动力和驾驶的激情,而这辆GK5点燃了我对于痛车的激情。当时的我虽然没想好怎么处理和GK5不同的A柱,但还是行动起来,在网上寻找一些案例,希望能获得一些启发。我打开逼乎,搜索“痛车”,澳洲第一香厨的火红明日香G37便进入了我的视线。


这位车主对于推行痛车文化的理想和对痛车的爱令我十分感动,有幸开车接送野中蓝和宫村优子的经历更是令我这种一般宅男十分羡慕。这位“澳洲第一香厨”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去做自己的痛车。同时,相关帖子推荐的工作室也让设计痛车这件事有了眉目。
由于我的车子是银灰色,做出和官方痛车类似的效果难度较大,当时群里有小伙伴劝我“别想加藤惠了,印个德舰和DMM.COM帮田中做宣传不也是美滋滋”。但是,作为惠痴,我并没有轻易认输,和痛魂工作室进行了一番交流之后,我同意了全车贴膜改色的方案(巨坑)。花了三千多软妹币的设计和打印费用之后,我终于获得了最重要的道具--车膜。
Step 3 贴车
回到加拿大,既没有相关工具也没有车库的我,只能求助于专业人士来完成这个工作。多伦多的汽车美容机构在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也给出了2-3k的报价。最后,我找到了一个伦敦的做车膜的朋友,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大概是一张2080ti)帮我完成了这个工作。我原以为加拿大人是不喜欢通痛车所以不做,后来发现是贴不起。
虽然代价极大,但是结果是令人欣喜的,接下来请大家欣赏G37 Kato Megumi version。https://h.bilibili.com/7299846高清版








后记
考虑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因素,在北美做痛车的条件显然比国内宽松。但是,从人工成本和社会环境来说,国内又比北美更适合痛车。我如果把这辆车停在多伦多downtown,那是大概率没有好果子吃的。希望各位朋友在做之前考虑好成本再下手。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自己最喜欢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