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声潮之下
前几天写了一篇《被解救的姜戈》的影评分析。知乎成为了优质内容,黑盒上了首页,今日头条有了7000阅读和一堆评论,唯有B站,作为该电影的唯一一篇长评,竟然只有寥寥几十个阅读。
这篇文章明明不错,是不是专栏没有推送呢?于是,我就自本次活动翻了一下推送的内容。
P站,盲盒新郎,骨科。

都是些我写不来的东西。其实,即便放在别处,几千阅读的文章,也总不至于令我如此自豪。
比起动辄十万加的大佬们,我这种有十几个评论就能乐一天的人,又算得上什么呢?

偶然间,我思考起一个问题,在自信与自卑中反复横跳的我,究竟受到的驱使是什么?
我那正常的精神,是否在那九年义务教育里,早已被揉打脆弱,早已经不起一点点成败得失?
人活着,最恐怖的并非是发现问题,而是费尽心力发现问题后,却得知人人早已知道问题的存在,人人却只将刚刚明白问题的你,当做“新人”或者“疯子”。
当指摘你为“疯子”的声潮淹没了你的声音,那么大厦坍塌时,究竟谁才是疯子?
我念的小学和初中,算不上重点。大概比普通中学还要差那么一点。
但经受的理念,却绝对是“人上人”的理念。那时,仿佛“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上大学后就能赢得完美的人生”。鲤鱼跃龙门,跃了龙门的鱼才是龙。否则就是鲤鱼,而且是死鱼。
至于上了大学后,怎么赢得完美的人生?那似乎是完全不需要考虑的,时间紧迫,你该认真学习。
我那时没有网络,家里人也没有能耐,既然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那这一定是有意义的。虽然在这努力奋斗中,我也一再思考,太过复杂的数学几何图形、红色绿色药水来回倒来倒去,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安培定律,光的折射这些东西,是否会应用在我未来的生活之中。
答案,于我而言,似乎是没用。
于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也是没用。否则,便也不必存在许多名校毕业,给孩子请得起家教的家长,无能力辅导孩子的高中课业了。
我当然也叹服于我国载人火箭能够上天,上亿温度的人造太阳,以及蓬勃的科技发展。这些离不开那些优秀的院士,与优秀的大学产出的优质人才。
只是,为了筛选出这些凤毛麟角的优质人才,又要诞生出多少并不适合这条赛道的“残次品”。
有人说:“家长、社会都在逼迫我们成功,却没有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失败。”
想起我初次面对失败,还是在我拼命考入的大学时,我也接受不了从一位优秀的学生,变成班级倒数的后几名。而这种挫败感,直至今日,还是反复出现在我的梦中,一次次提醒我,我是个无论是家庭,还是智力都比不上别人的废物。
失败的阴霾,使我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面对失败时,我总要经历许久才能调整过来,甚至是售卖会员卡卖不过别人这样的小事。
只有在冷静过后,我知道这样的情绪是疯狂的(madness),但在经历这种痛苦时,却是不可控的。
其实,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比起“没教过如何面对失败”是否更多的是“强行将不同类别的人,疯狂的赶往了一个赛道?”
有人的天赋,就是爱画画,有人就是热爱文字,有人天生就有一副还算不错的嗓音。有的孩子对调料的掌控是有天赋的。
是否不同的人,本该可以变成这世上多姿多彩的颜色呢?
我国地大物博,人非常多。
可喜欢看漫画的我,看得还是《鬼灭之刃》,《海贼王》,《咒术回战》这样的日本动漫。
一部《进击的巨人》,垃圾的结局,被全网骂上热搜。这明明有着巨大的市场。
而在中国达到破圈级别的动画,好像只有小工作室做得三集《雾山五行》和徐先哲老师花费5年自学绘画,画出的《镖人》,还是在日本杂志上连载。
是我国没有绘画人才吗?氪金手游里面的皮肤,偶像剧里的动画,您甭管剧情是不是辣鸡,这画画的不还是挺不错嘛?

但我可不觉得这些人最初学绘画的梦想,就是为了做这个。
我当然知道,有些人看到我说这些话,还会拿“别拿你的爱好,对刚人家的天赋”。
那请问,你的数学就是垃圾,你硬着头皮却要去学数学,这难道就不是刚别人的天赋了?
还是你认为,你是全省状元,却比国家二级面点师的糕点做得还要好?
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的爱好就是叨叨叨的写文,这是自小学就有的爱好。我就是会在写出几个有意思的句子,编出好玩的剧情时很快乐。
看到别人的剧情和设计时,从逻辑推导合理性。
如果我年轻时,我的老师不是按着头让我学生物、英语。而是逼着我读些名著,作为作业和考试内容,那么你现在读的这篇文,也不会全是大白话。
填满人生的“学习”以及“工作”,已将人扼住咽喉,快要窒息。
我并非“读书无用论”的主张者,但我想“学习”并非是这个样子,你可以从孩子年轻时,就告诉他就是个普通人,没必要成为谁。让他发现自己不凡的点。
你身边有几个孩子,能做几道普普通通的菜?有几个孩子会自己用洗衣机,并挑个干净晴朗的天气,把衣服拿出去晒一晒?又有几个孩子,会在父母回家时,烧一壶开水,倒点热水给自己的父母洗脚(不用蹲下来洗,光是倒个热水就成)?
疯狂的追求,一直在割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热搜上总是拿猎奇特意的点,炒作着家庭之间的矛盾与不合。似乎那些杀妻,吃绝户的要命新闻,才是我们所经历的日常。
你花时间了解过你父亲、母亲的过去吗?你曾听过你孩子的奇思妙想,并仅仅花费20分钟将他们整理下来吗?
人人宣称为家人付出所有,付出的却往往只有金钱一个指标。
跑题了,拉回来。
谈起大学专业这个问题,我是农学院的,我全班27人,真正下过田地的只有一人。
进入学校信誓旦旦,以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有回报的我,面临的只有吃瘪。
与农学无关的课程塞满了课表,缺乏对植物最基础的认知,擅长逻辑分析,不擅长背诵东西的我。加上糟糕的同学关系,许多不利因素,使我大学的求学折戟沉沙。
那是我认为自己最弱鸡的一段时间。并且,我也不知道这四年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
想想何其可笑,只是为了一个1本B段的好名声,就报了一个自己分数刚刚能够上的专业,换来的只是找工作的各种受挫。
农学——仅仅是农学这一个专业,我发现,需要这些知识的人进不来。能有能力走进来的,又没有几个真的能听懂。至少我的同学们,还在从事农业的,真的是屈指可数了。
叫得上名号的几个,都是加入了XX局,当上了公务员。至于对农业生产是否有什么帮助。我只能给出优质回答:我不知道。
其实,如果我说的分赛道只是痴人说梦。
那么是否,至少可以加一些选修课,长达半个月的在高中前的选修课。
让大部分孩子,真正能够了解到,自己未来要进入的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
而不是在高考之后,迅速由短视而趋利的父母、亲戚,快速的决定了孩子的人生。
文末回首,仍觉微醺,狂人随笔,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