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恶魔狂想曲
关于我写小恶魔狂想曲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既然是我最用心写的一个曲子,我就想写一点东西,算是给我自己的“自嗨”找一点借口吧。不过先说好:我自己谱力十分有限,且我可能会描述很多“诡异的”“不可理喻的”“引起对立的”思路和逻辑,不论您能否理解或是接受,还请您嘴下留情。 序言:我在写本谱之前,最先定下的是全谱应该表达的基调:挣扎的,昂扬地,多情地。我想通过情感曲线表达起承转合,力求做到叙事性和指挥感。 这里我用了“指挥感”而非“演奏感”,是因为我在这里秉承的理念并非是让玩家能有一个愉快的推分体验,而是让玩家在抛弃“推分”“推排名”“追求游玩完美”的前提下,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即使满屏幕都是miss和good,只要随着屏幕的敲击或是视觉效果上的体验能感受到谱师想要叙述的故事,那么就算成功了。所以这里更像是童年时期,孩子们听到喜欢的音乐,手会不自觉的挥舞起来。哪怕只是胡乱的挥动,却也诠释着投入其中后对音乐最纯粹最原始的“体验”。而我的做谱理念,也就是想还原这种感觉。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本曲标题有“大键盘”,那我该不该写键盘呢?这又是我的另外一些思考和实验。众所周知,常规含义下的无轨键盘,大致是4k,5k,6k与位移交互的组合,其键型也可根据bpm分为切型和叠型,正常情况下,只看一只手的两根主用指,那么将只有最基础的两种操作:押与切换。通过这两种最基础的操作可以构筑出giga15以下的所有理论4指键盘。而这些键盘广泛出现在dynamite的unrank谱面中,其重复性和游玩单一性在我看来是比较高的。诚然,键盘作为最“标准”“顺手”的配置,由于其实时反应的特点,能够最简单最直接的体验出“爽”感,也最广泛的受到玩家的喜爱。键盘之于炸药犹如叠键之于4k,喜爱者大有人在。但很不幸,我对我自己的这一张谱抱有一丝“自命不凡”的偏心情结,于是选用了这么一种极其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以说自打我选择出这样的一种下键方式开始,这张谱和“手感”也已经沾不上边了。 接着是难度设置。既然是追求绝对的绘图主义与体验主义,那么我自然是选择模糊其合理性,选用我所能想到的最能表达我所理解的乐曲情感的配置,尽管其可能无理,但只要是能感受到“第一印象”,那么就尽管使用。显然这样的选择相当于断掉了所有实力不足以体验超模谱的玩家的体验,所以我自己也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先求自我满足,再觅知音。我自己的推荐游玩水平大概是:本家侧能够收割至少三个16,或是炸药现版本能达到3w3r+。其实我甚至还在想这个标准是不是低了,不过本来也就除了我没人能做到的事,我后来也就不去在意了。 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打开dynamaker,按下了第一个note。 第一部分:引子(1-272) 作为全曲的开端,我采用了一个大胆的方式:初见杀。在曲目的开头玩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快速重开谱面与熟悉配置,所以在最开头设置初见杀也应当是合理的,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跨屏大出张以及极其别扭的绝对无名指正侧(二见以上可设计合理手序规避),来使玩家对本谱的难度,设计理念和谱风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接着38cb开始暴露出了我的第一个特点:dump与流动。这里实际上是一堆我也说不上是多少分的(其实是25分,48分和64分的组合)音符的无序组合。我在写这样的配置时所贯彻的逻辑是:玩家在听歌曲时,大多数情况只能听到音符的“密”“疏”“去”“回”,而不会注意到底有多少个,或是多少分。所以我通过这样的dump,藏了一对食指的快速交互,以表现这里的音流。事实上全曲有多处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果你游玩过应该能有所了解。 接着177cb又暴露出了我的第二个特点:zure与轻重。我们都知道音是有轻重之分的,而这里的钢琴虽然都是同一个音,但每一个音的力度显然具备一个曲线的变化。常理来讲,可以通过渐变位移或是大小键来处理这种变化,而此处我将其做了十分极端的处理:通过给同一只手补上需要额外处理的结构note,以给玩家更为另类的轻重体验。而这样处理的逻辑涉及我的另外一个理论:玩家在游玩谱面时会优先注重手上的运动感,且在dy谱中,玩家的手有且仅有两种运动形态(见序),所以无论zure成多近,玩家都只能体验到一个“切”的概念。所以zure的多少分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真正需要注意的只有zure之后的运动幅度和密度。所以这里本质上是一种对运动的妥协,也算是我在一开始所定下的“指挥感”的表现吧。 第二部分:悠闲(273-883) 这一部分乐曲的情感是欢快,悠闲的。所以我选用了较为简单的键盘。键盘的构筑是完全按照我前文所述的理论进行构筑的,事实上手序和观感都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绝不存在“随意”的键盘。在键盘中实际出现了很多的快速zure,而这些zure一个是为了体现其轻重,一个是为了断连击,通过不停的杀血回血循环塑造起情感波动。 553cb开始,选用定轨6k,视觉上很整齐。这里是考虑到乐曲给我的第一印象如同在乡间午后的田野上的小跑,悠闲且富有跃动感,充满跳跃性的背景音给了我很浓的兴趣。所以我铺了一层定轨6k的蓝键,让手一直拍,以营造其跳跃与连贯,而实际最主要的体验则来源于其中的变化——黄键。即使只有单轨这样幅度极小的改变,在持续的拍击中也能很明显的体验出来。实际上还是视觉体验与运动体验的妥协,也算是我的“指挥感”的另外一处表现吧。 第三部分:磨砺(884-1454) 这里的键盘密度显然要更高一些,且zure量急剧减少,大量的叠键凸显出复杂的心理。同时一定量的衩(可拆叠)作为断连杀血用。 1059cb开始,左手锚的存在感极强,正面的单乱在侧面协调锚的影响下变得极其复杂且难以处理,情感被逐渐积累起来,在最后几个黄条后又很平缓的释放出来,让后面的键盘的情感转折变得更自然一些。不过设计是这样设计的,实际执行起来由于我过于低下的执行力,正面钢琴幅度的控制显然没有做到位,应该在游玩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我自己还是能很轻松的处理的,至于玩家体验我就难以预测了。 1220cb开始是我最满意的段落。先通过几个逐渐上升的侧面多押,配合螺旋起来的交互,将情感拔升起来,接着正面的两轨分离而又相合,富有舞曲之感。在视觉上也很有波动性,仿佛音符呼吸了起来,两组蓝键在进行舞蹈。这里简单而又有韵味,是我脑海中最想塑造出来的感觉,但很可惜由于我的实力所限,我只有这一段较为满意,剩下各处所塑造的舞蹈感都被我简陋的摆键所埋没。只能成为我自己的一大遗憾了。 第四部分:间章(1455-1530) 休息,但不休息。使用了几个zure让手指交叠起来,具有淡淡的演奏感。 第五部分:华章(1531-1744) 一段欢快的华章。多个音轨的配合是这里的特点。弦乐们更衬托出了这里钢琴的多彩。所以这里我特意写的很“满”,力求营造出乐团指挥在指挥乐团的感觉。多个指头的指序是相互交叉的,至于正确指序在此不多赘述。这里对难度的提升是我最理想的一种提升:不在于苛求玩家的底力上限,而是让玩家多动脑子,勤于思考,通过配置的多变来提高难度。这个理论我当时在某个视频下面提出过,本质逻辑是:既然一个谱面的可玩性与“15加速”差不多,那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游玩15加速?事实上,我认为(尤其在炸药中),给15加了倍速后,难度与可玩性显然不如众所周知的几个比较出色的unr17难和好玩,所以最理想的在超模难度下塑造难度,我认为应该是通过设计。都已经这个难度了,手感与顺手与否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意义,因为一个配置只要合理可解就必定有会打这个配置的人,所以谱师应重点关注谱面的设计与张力。而这就应该是tera17这样的难度畸变所带来的不同。同样,这里也是我对指挥感的另外一处“诠释”。 第六部分:挣扎(1745-2384) 这里作为乐曲的又一个重点,我给他的定义是“重复”“曲折”。2307开始的16分楼梯是我另外一个大胆的尝试——纵向设计。普通的谱面阅读应当是一维的,是线性的。而这里我将楼梯交叠起来,指与指之间的重复部分极大,促使玩家从一维来到二维,在纵向上进行拆解。显然这里由于我谱力的问题,几组楼梯的摆键很不尽人意,游玩体验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实验毕竟是实验,不得不承认这里的指序确实被拆成了二维,在后面的双押楼梯尤为突出,也算是比较矛盾的一处吧。 第七部分:追忆(复现)(2385-3002) 像,但不完全是。 第八部分:升华(3003-3585) 全曲的结尾,最后的高潮。我尽我最大的努力选用了最有流动感的配置,尽力营造出波动感,至少我自己是较为满意的。虽然现在来看排列上的问题很多很多,但至少我已做出了我最大的努力。其实这里并不是纯粹的绘图主义,这样复杂的键盘也是具有可玩性的。3338cb开始,这里是最后的高潮,我没有选用太难的配置,尝试使用了理论4k的键盘来营造流动性。虽然这里的流动变得更加隐晦,但是动作感也更强。这里算是对玩家的妥协吧,毕竟都玩到结尾了,让玩家爽一下,亦是可以带来较好的memory的。虽然最后因为还是太难了,“让玩家爽一下”的目的最终没有达到,但这里的难度比起前面还是低了很多,在反复游玩时应该会更加舒适。 第九部分:尾声(3586-3900) 我个人很满意3629处的多押。这里黄条锁手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首先要确定,一旦谱面中出现长时间的密度低迷期,玩家也会感到无聊。而当确定了这一点后,如何避免这种无聊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里我选用了细长条,在连接乐曲的同时让玩家不那么无聊,更有事可做,而3629处的别指更是额外的收获:通过前面的纵向引导(见六),在最后的多押处玩家能更自然地想到将中指移动到食指右侧,非常充分的表达出了这里结束音的不同。这处别指是我最满意的一个细节。 在乐曲的最后,3889的一组长条真的很烂。我实在是狠狠地被dynamaker坑了一把。这里由于炸药的黄条缩水的特性,中间黄条没法无缝接上别的黄条,从而我一开始设计的中间坑点没了,且观感非常的丑陋。(原本就不好看)到最后playtest的时候我虽然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依然得过且过,最后在成品时依然留下了这个问题。只能说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这里是我最大的遗憾。 综上所述,我对本谱倾注的心血远超我的任何一张谱面,我更愿意拿“作品”去称呼他。虽然我明白谱面是“关卡”,但还请原谅我个人的一点私心。十分感激您能看完我的胡话,听完我这一大坨没有逻辑的暴论和坐井观天。我对谱面的理解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但这个谱面我将一直留在心里,期待着真正的“高山流水觅知音”。 此致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