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分析笔记:人格结构

【自体和他者】
当我认定某物属于我时,该物质就被纳入了自体(self),而意识着自体的就是我(I),我意识着自体,自体是我观察的对象。而他者与自体相对,是我们头脑中对非我之事物的认识。自体和他者都源于我(I)对客体的主观认识,客体是客观实在,是自体与他者的源泉。
在人的主观世界中,自体和他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初为人父的男人以他父亲对待他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他者)转换为了自体,而当这个男人认为如此对待孩子孩子也会产生与自己当年一样的感受,这时候男人心中的自体就投射到了孩子(他者)身上。再比如,当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家乡时,会想要奋起反驳,因为此时家乡成为了自体,但当他很想念家乡时,家乡就成了他者。
当我(I)与客体互动后,就会生成、内化自体和他者以及自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这在承袭上一辈的行为模式上很常见:一位童年时候遭受到父亲暴力对待的孩子,会产生一个拥有弱小、岌岌可危的感受的自体(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以及一个拥有强大、咄咄逼人感受的他者(来源于对父亲形象的内化);当孩子长大成家为人父母后,ta的行为可能与当年其父亲的行为别无二致,此时,现在的孩子原本心中并不是那个弱者的自体主导,只是现在的父母作为“迫害者”的角色才导致了弱者自体被分化了出来。

【本能】
书中将本能分为个体本能、人基本能和群体本能三种,其中,个体本能是个体与物质世界的交流中产生的,如饥饿想要进食;人际本能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产生的,如想要得到对方的关心、理解或者是爱;群体本能是个体和群体以及群体和群体的互动产生的,如渴望被群体接纳,害怕被群体排斥。在人际本能中,有些个体在环境中受到挫败而匮乏主动给予对象联结请求的能力,只能够等待别人主动提供(难以主动表达爱,只依赖对方主动):这是一种处于早期本能状态的表现,认为自己和照顾者、自己与朋友或自己与被自己照顾的人是一体的,所以他者应该主动满足自己的需求,此即为“共生”。因而,自体需要来自世界的积极回应才能够从最初的索取状态成长,发展出交换的能力——通过自体对他者的主动接触来获得积极的回应,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由此发展出共情能力,学会照顾、关系和尊重他人。
在完整的人格中,主体是觉醒的:他人也是一个主体;他人不只是满足我们需求的客体,而是一个同我们一样富有人性的主体,他人与我们具有主体性所以他人与我们自身一定是不一样的;我既不能只把他人当成满足需求的对象,也不能想当然地把他当成与我一样的人,而是要用我的整个人格去理解和对待这另一个主体的存在。这种主体间的理解和对待,只能够通过倾听,沟通与共情来实现,且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会必可避免地影响他人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其实本质上是两个主体之间互动出来的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