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做一个超强的学习者

2019-05-05 23:14 作者:老楚解欲  | 我要投稿

结果导向: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给自己创造身份认同,不断倒逼自己去达到那个目标。

 

你在高考,就给自己设置一个高考状元的身份认同;你在学习摄影,就是自己设置一个摄影大师的身份认同。

 

需要注意的是,为自己塑造身身份认同,不是要你装成这样子;而是要你用这样的人对自己的严格的态度来自律,来学习。

 

 

具体说来,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输出目标,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倒逼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问题。

 

笔者最近在录制一些吉他弹唱,我给自己设置的初步目标是:挑出自己经常弹唱的十首歌,全部翻唱出来。

 

一试吓一跳,我发现自己对软件的操作一无所知,光是录音设备调试都搞了几天;

 

以为自己非常熟悉的歌曲,实际上并不能一口气唱好;

 

当我完整的弹完一首全是大横按(吉他术语)的歌曲时,我的左手居然酸痛得几乎没法继续,而我以前对自己的指力还是颇为得意的;

 

当我试着在其他音轨上添加更多的伴奏时,我再次意识到早就引起我的注意,但我一直没有真正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我每唱到一首歌的高潮,速度都会加快,也就是说,我的节拍很乱;

 

当我准备给这首翻唱加入我自己的风格时,我发现我还有很多乐理需要学习……

 

 

发生了什么?我为什么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那么多问题?

 

因为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身份:在网络上做高质量的翻唱的人;因为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目标:录制十首翻唱。

 

 

实际上,在笔者学习编剧、摄像、写作的过程中,都在发生着这样奇妙的事情。

 

而这一切,都来自与于这个神奇的工具:给自己创造一个身份,设置一个合理的目标。

 

一旦你去追赶那个你想象的自己,进步就会悄然开始。

 

 

 

学习者,不能要脸

 

笔者大概猜到,我们前面讲的身份认同工具应该让很多人跃跃欲试了。

 

不过在这里,我要来给你浇一盆冷水:一个过于热血的学习者,是没办法走太远的。

 

因为,当你越具有热情,你其实越容易被学习中的挫败伤害,最终导致你对自我的否定。

 

 

最近笔者所在的小组在拍摄一些东西,组员看了我拍的素材,发现了很多问题,经过讨论,最后我们决定全部重拍。

 

讨论结束,我身心俱疲,趴在桌子上,想挤出点泪水,发现没办法,因为我突然间意识到:我如此的失落,完全就是因为我投入太多的热情,由此产生了太多幻想;


这让我在发现我还是个菜鸟,这个不争的事实的时候,居然都不能、不敢去接受!

 

我给一位外国友人发微信求助,他用中文回了我两句话:

 

 

没关系的,你相信自己,这就是生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你开始了一个挑战,你坚持下去。

 

 

这简洁得如来自上帝措辞,给了我巨大的震撼。

 

对啊,学习本来就是迎接挑战,自我否定啊,学习者,狼狈得厉害!要脸?那你凭什么变强?!

 

 

 

问题导向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讲到:

 

当没有问题引导时,可能我们常常只是零散、随性地去涉猎学习材料,去捕获一些不相干的知识。这种学习的结果是得到一盘知识的沙砾。而在问题牵引下的学习,则是连续不断地构筑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缀在一起。

 

 

笔者也多次和你谈到过罗振宇那句话:心中有一个问题,读书就跟查字典一样。

 

当你有一个明确的问题的时候,你整个的阅读、思考、输出,都不会局限在一两本相关书籍,或者是课堂内外,因为整个人类的知识宝库,你的生活,都成了你进行输入的素材。

 

 

 

刻意练习

 

我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储存在大脑皮层中的,在大脑皮层中,其实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你持续使用的技能慢慢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大脑中更多的部分也会被连接起来;而那些较少使用的技能,会渐渐失去阵地。

 

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它只能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你做得最多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在学习一样东西,一定要反复去练习,去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说起来就是一句话:持续的做你不会做的事情。

 

这句话里,每个字都是关键词。

 

 

持续性,是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难的东西。

 

这,也是人们为大师鼓掌的原因,因为方法人人都知道一些,但真正一直坚持却很难。

 

持续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追求,一种饥渴,我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动力。

 

你要做的,其实就是再深入的去挖掘,强化这些东西,每天都拿来提醒自己。

 

 

刻意练习,最重要的,其实还是『 不会做 』这个词。

 

笔者见到很多弹吉他的人,经年累月的弹一些自己已经弹烂的曲子。

 

其实他们每天的所谓『 练习 』,不过就是图个爽,根本没有任何长进。

 

 

在中学生群体中,这个现象也是广泛的存在的,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太一样,那就是对基础题目、常规题目不屑一顾。

 

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

 

 

所以说,要真正清晰的定位好这个『 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不仅需要你挣脱“图爽”的怪圈,更需要你静下心,认真把自己不会的基础打好。

 

 

 

 

注重高频率反馈

 

练习应试,就要不断的考试,定时定量完成题目;练习吉他,就要不断的给自己录音录像,从旁观者视角看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当你给自己设置好反馈后,千万不要陷入到对反馈的迷恋,而忘记了反馈的目的本身,不断刷题但是不订正就是典型……

 

请记住:反馈只是手段。

 

顺便再次提醒你,反馈真的很痛苦,要做个“不要脸”的学习者。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

 

碎片化学习曾饱受争议,笔者真的没办法理解这些人 —— 给你一天时间看书、听课,你学到的知识,就系统了?

 

实际上,完整的一天学习时间也好、地铁十分钟的阅读也好,我们收获到的,都是一些信息的碎片;

 

对于知识的整合,是建立在我们良好的笔记习惯,以及想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的强烈欲望之上的,它和你是不是有整块时间来学习没有任何关系。

 

学习了,就记下来,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对自己心中的特定的问题做出回答。

 

这篇文章、人类的所有知识成果,不都是这样产生的吗?

 

 

请记住:世界上的知识无一不是碎片化的,但又无一不是可以纳入你的知识系统的。

 

学习,从来都是动态的,修修补补的过程。

 

 

 

 

怎样正确的使用老师这个资源

 

老师指导对你的帮助都是非常有限的,不管你在哪里,所有的学习,在底层上仍然是你一个人事情。

 

其实有一个老师,有时候我们反而会陷入思维的懒惰当中去:

 

有时候我都突然发现,自己老向老师问一些没有明确的边界的问题,浪费了老师的事件以及自己的时间;

 

有一次,我居然还拿着自己的一本长长的剧本,要一位老师帮忙修改……对老师的时间根本没有一点尊重……

 

 

所以说,要利用好老师这个资源,最好的方法反而是无视老师 —— 尽自己的全力独自行走(其实你也只有这样做),将请教老师当作一个学习计划之外的变量。

 

这样,你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自己的思维的懒惰。

 

 

 

 

最后才来谈谈记忆的问题

 

限于篇幅,笔者只能在这里简短的提一些最核心的东西,有关于科学记忆的文章,我会陆续在我的公众号『 单华伟 』中更新,记得关注。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要想成为超强的学习者,大量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

 

在笔者看来,唯一的科学记忆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提取、不断交替

 

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先记忆,再理解 —— 先给自己创建心理表征,有一个概念你才有理解的基础。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单华伟

回复『 方法 』:可获得一份我原创的有关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文章文集

回复『 时间 』:可获得一份我原创的有关状态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文章文集

回复『 认知 』:可获得一份我原创的有关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人生规划和自我认识的文章文集

回复『 书库 』:可获得一份如何找电子书的方法清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此再也不愁找书啦


如何做一个超强的学习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