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犀之战【一】:拉杆和按钮上水之争
大约从1910年开始,可以一直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钢笔业界内两个最大的巨头就是派克与犀飞利,他们之间以各自不断的推陈出新的产品为武器,在整个世界掀起了一场钢笔之间的斗争,今天我们先聊二十年代打响的第一枪。
拉杆上水,英文 lever filling ,取代了康克林的新月上水,成为了圆整笔杆的第一个范例。从1910年代西华发明这种上水方式之后,几乎主宰了半个世纪的钢笔市场,直到卡水的普及。
陪伴我们童年的国民级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经常出现拉一下拉杆就直接滋水的场景,以至于在当时拉杆上水一度成为钢笔的标志。

拉杆上水的构造很单纯,笔杆上有一个金属横杆,拉起横杆和笔身成垂直后,可以带动连接拉杆的 j 形条,进而压迫装在笔杆中的胶胆,推回拉杆后,胶胆本身的弹性会造成吸力,将墨水吸上而入墨。
拉杆上水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用户使用的学习成本低。

拉杆上水是如此的好用,以至于其融入了钢笔的DNA,它超脱了个别品牌的特色,而成为了整个钢笔界的记忆。
不仅仅是犀飞利自己在使用,其他的公司也纷纷跟进,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譬如较知名的 ESTERBROOK 几乎全系列都使用拉杆上水,还有什么康克林、永锋啊,当时美国的一线品牌差不多都用过。

但是尽管这玩意好用,但肯定还是不能一统笔坛,其中最大的刺头就是派克。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派克和犀飞利确实是一直谁也不服谁。
派克自认为是笔坛老大,和犀飞利又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拿竞争对手的上水方式来用,岂不是就是默认自己做不出更好的东西?这不就是认输了吗?
所以派克向来都开发自己的上水方式,这就是属于国际一流大公司的牌面,只在最便宜的学生笔 parkette 系列上真香了一把。
毕竟那副牌的事情,和我派克有什么关系?

尽管稍稍落后,派克在 1916s 终于推出了按钮上墨系统。
按钮上墨和拉杆一样,都是非常简单有效的上水方式。笔杆内部有一个长墨囊,而在墨囊之外还有一个长并且具有弹性的杆,这个杆在尾部弯曲并且最后汇聚于按钮的背部。
当按钮被按动时,这个杆子向内弯曲,压迫墨囊,然后挤出墨囊内部的物体,当墨囊再次膨胀时,如果笔尖和笔舌正好浸没在墨水中,气压就会带着墨水进入墨囊。拉杆上墨也算同样的原理,只不过它是直接拉动拉杆压迫墨囊。

相对于拉杆上墨的直观,按钮上墨多了一个尾纽,结构上更复杂了,但是私以为这种复杂是有利的。
拉杆上墨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套入口袋时拉杆常常会勾住布料,造成未预期的漏墨,尽管不少厂商在拉杆上做过不少设计上的努力,但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缺陷,除非完全推翻,不然难以解决。
派克开创性的将尾纽这个元素引入进来,工作的构件都藏在了笔杆里面,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外按钮上水的结构拆修也更加简单方便,相对于拉杆上墨的 J 形条是半固定在笔杆上,一旦笔杆上的金属横杆损坏,有可能连带着笔杆损坏,相应的维修就显得很困难。
但是按钮的结构拆解起来基本上都是可以无损的拆解,只有尺寸合适移植到其他的的钢笔都比较容易。
此外需要注意按钮上墨的压杆是要发生弹性形变的,见过不少压杆损坏的案例,但是犀飞利的拉杆不需要发生形变,相对来说是耐用一点。

总而言之在犀飞利的拉杆上水风行之后,派克作为其最大的对头也给出了自己的答卷,其效率不输给拉杆,并且在部分领域还比拉杆好用。
但是可惜一步慢步步慢,最终没能实现拉杆那种恐怖的统治地位,不过由于派克在华市场开发的比较好,不少老的国产钢笔都使用的按钮上墨,包括但不限于各种金星、关勒铭。
这一场斗争应该算是犀飞利略胜半筹,早出世几年就是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