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功能性室壁瘤(一):溯源
在王新房教授主编的《超声心动图学》冠心病章节中,室壁瘤分三种:真性室壁瘤、假性室壁瘤、功能性室壁瘤。书中对功能性室壁瘤的描述如下:“在形态上与解剖性室壁瘤(真性室壁瘤)不同,是由纤维组织或瘢痕组织构成,局部可有心肌纤维,同样影响心肌的整体收缩运动,引起射血分数降低。功能性室壁瘤仅见于心室收缩期,膨出的室壁区域与邻近正常心肌区域不构成‘瘤口样’形态,是心肌梗死扩展的结果”。但是在我学习心超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见过心超报告中出现“功能性室壁瘤”这个诊断,我也没有遇到过仅仅在收缩期向外膨出的的梗死心肌节段,这个概念困惑了我很久。通过查阅文献,我找到了一篇符合《超声心动图学》中对室壁瘤分类的文章,该文章发表于1980年的CHEST杂志(PMID:7363674),早于《超声心动图学》第一版1981年的时间。文献作者Cabin等建议对室壁瘤进行规范定义以适用于造影、手术或尸检的研究。
定义如下:
左室室壁瘤是左室壁局部凸向轮廓外的腔体(充满血栓时除外)。
分类如下:
解剖型室壁瘤(包括真性室壁瘤、假性室壁瘤)、功能性室壁瘤。
解剖型室壁瘤:舒张期左室壁局部凸向轮廓外,收缩期瘤壁收缩活动消失,或比舒张期向外凸出的程度更大(减弱或矛盾运动)。
真性室壁瘤:瘤口宽大,宽于室壁瘤最大径,心肌没有断裂,含有坏死心肌(急性心梗)或纤维化组织(心梗梗死治愈后)或二者兼有。
假性室壁瘤:瘤口比室壁瘤最大径更窄,急性梗死部位断裂,瘤壁为心包壁层。
功能性室壁瘤:局部左室壁只在收缩期凸向轮廓外,收缩活动减弱。含有缺血心肌(可逆转),坏死组织或纤维组织为主。

读完文献后,我对功能性室壁瘤的理解是:与真性室壁瘤不同,虽然梗死处心肌没有完全坏死,但承受压力的能力弱于正常心肌,表现为舒张期左室轮廓无异常或局部略膨,而收缩期活动减弱,与相邻正常心肌节段的运动相比,表现为收缩活动的滞后,加之收缩期左室腔内压力的作用,呈现出向外凸出的表现。真性室壁瘤、功能性室壁瘤、以及平时报的最多的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代表了梗死所致的不同程度心肌损伤。 功能性室壁瘤的诊断很少见,因为它不符合经典真性室壁瘤的诊断,通常被归在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的诊断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