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后代表作解析之Kylie Minogue】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 (1995)

2021-09-16 16:55 作者:柏原Dellen  | 我要投稿

这首歌描绘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野玫瑰的美丽因死亡而永恒。

“我在创作《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时,脑子里经常浮现出Kylie的身影。我一直以来都很想为她创作歌曲。我当时已经喜欢她差不多6年了。此前我为她创作过几首歌,但没有一首我觉得适合她演唱。只有在我创作这首歌,一首杀手与被害人对话的谋杀情歌,我才觉得我写出了一首适合她的歌。我把这首歌发给她,她收到的第2天就回复了我。她要唱这首歌。”

——Nick Cave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是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与Kylie Minogue共同演唱的歌曲,由Nick Cave独立创作,可能是Kylie Minogue职业生涯演绎过最深刻、最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之一。

2012年,这首歌入选NME评选的90年代百佳单曲,位列35。在2014年,这首歌被列入NME评选的史上500佳单曲,位列378。

对于Kylie Minogue这样一位以流行舞曲成名且出众的天后而言,她在这首歌里展现出的表现力让人惊艳,而她会选择这样的歌曲演绎也是出乎意料。她的经纪人并不想让她唱这样的歌曲,但她坚持要唱。2014年在接受《每日电讯报》采访时,Nick Cave称:“Kylie愿意来唱这首歌简直是个奇迹。”

在外人看来,不就是首歌吗?至于那么夸张吗?

其实,经纪人不愿意让Kylie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是一首谋杀情歌(Murder Ballad)。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大众心目中已有良好印象,已经很有成绩的流行歌手,基本不会碰这种容易被控政治不正确的歌曲。谋杀情歌由来已久,但伴随着这类歌曲的是历史上一直争议很大的议题:美学/艺术与道德。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的歌词写得很美,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两人交替讲述了他们相遇相知的浪漫经历,以及女性的死亡。两位恋人从认识,到男性用石头谋杀了女性,只有3天时间。而歌中这位无名男性杀死这位昵称叫“野玫瑰”的女性,原因是:

“All beauty must die.”

他爱的是美,但美是短暂的,而死亡能让美永恒。所以他用死亡让“野玫瑰”的美丽永恒。

这句话的内核是死亡美学,也带有哥特的色彩。

哥特式美学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多数具有黑暗、恐怖、神学、死亡、颓废、古堡,甚至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主要表现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对唯美主义的启发很大。

想必大家至少都听说过王尔德写的《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作品就具有典型的哥特美学特征。比如《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就典型地用道林格雷对于美的追求,刻画了一出又一出的悲剧。追求到美的极致,就是对于道德的松懈。为了美,道林格雷害死了多少人,以自己的灵魂与魔鬼交易,企图以画像替代真实的自己老去,终究把最丑陋的样子留给了自己。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其实就有《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一点影子——追求到美的极致,就是对于道德的松懈,甚至放弃。所以出现了这样一出仿佛被美化了的谋杀案——“因为太美了,所以想让这样的美永远地保留下去。”

这样的美学意识在近现代也有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西方美学艺术当中有一种“死亡美学”。爱伦坡就是死亡美学的代表诗人,其《安娜贝尔•李》、《致海伦》、《尤拉路姆》、《渡鸦》等诗作中描绘的无一不是早逝的美丽女性。在诗中,他与这样的女性在现实与虚幻,美丽与死亡中相融,达到唯美效果。这样的美丽来源于他对于死亡的理解:“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死亡,而美丽的年轻女子的死亡更让人痛彻心骨”。

美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来自于求而不得的失落感。

一个美丽的女子在其最美丽的年华消逝,总会让人感叹惋惜,充满回忆,而通过回忆,人物的音容笑貌自带一层回忆滤镜,更加让人着迷,但回到现实,人已不在,这为死亡增添了一种忧郁、独特的美感。日本对于樱花的喜爱其实也有这种理论的影子——樱花在最美的时节绚烂,但时光短暂,绚烂即意味着迅速的凋零,但至少它辉煌过,值得人们记忆。

回到《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Nick Cave通过叙事的手法作词,男女主人公低吟浅唱,把一段有情人相爱,最终男性为了追求美的极致,放弃了道德,杀害了女方的故事介绍给了听众。

当听众听完两人交往的前两天觉得很美的时候,同样低吟浅唱的第三天,交代了美丽的年轻女子在河边死于非命,而谋杀他的正是她的情人。这样的反差,就这样以诗一般的语言,淡然地从歌曲两位主人公的交谈中输出——这表明从一开始,这首歌就是生死两界间的对话。演唱的角色是活着的男主人公和以灵魂形式存在的女主人公。这其实就是爱伦坡的创作方式。

这首歌MV拍摄的灵感源于画家Millais的名作《Ophelia》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是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的专辑《Murder Ballads》中的一曲。他这张专辑就是每首歌讲述一个谋杀故事,所以就叫“谋杀情歌”。创作《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的灵感来源是阿巴拉契亚民谣《Down in the Willow Garden》,看这个名字大概也能猜出来,这首歌也是一首谋杀情歌。《Down in the Willow Garden》描述的就是男女一起出游,然后男方把女性谋杀的故事。

我们具体看一下这首歌的歌词:

"They call me The Wild Rose 

But my name was Elisa Day 

Why they call me it I do not know 

For my name was Elisa Day"

这是歌曲的第一段,在一段小提琴演奏的intro后,响起了Kylie明亮的女声,低音伴唱是Nick的乐队the Bad Seeds。这一部分旋律也就是副歌的旋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时态切换,“They call me”和“my name was”暗示了某件事情成为了划分过去与现在的界限。这一段叙事简单介绍了背景:“我叫野玫瑰,但我真名是Elisa Day,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叫我,我就叫Elisa Day”。

随后进入Nick Cave的独唱部分:

“From the first day I saw her I knew she was the one 

As she stared in my eyes and smiled 

For her lips were the colour of the roses 

They grew down the river, all bloody and wild

这一段正式开始叙事,其实刚开始就是一见钟情的故事。随后男女主人公以各自视角出发,把这首歌的故事告诉了听众。Nick Cave的音色几乎就是Kylie Minogue音色的反义词。如果说Kylie的音色是甜美、明亮,带有小女生的天真,那么Nick Cave呈现出来的音色便是低沉、阴郁,带有男性的城府甚至隐忍。

在这一段歌词中,歌曲男主人公就已经把roses引入了,他用玫瑰色来形容女主人公的嘴唇。而这让他想到沿岸的野玫瑰,开得血红,开得充满野性——这里铺垫了结局。

“When he knocked on my door and entered the room 

My trembling subsided in his sure embrace 

He would be my first man, and with a careful hand 

He wiped the tears that ran down my face”

这一部分是Kylie独唱的。从内容来看,其实这一部分是和Nick Cave演唱的第一部分同时发生的——也就是两人对于“一见钟情”时不同的记忆,这里也反映了两人的思考差异。歌曲中的女性角色在男性的怀抱中获得了安全感,她记得他为自己擦去了脸上的泪水。而第一段中,男性记住的是女性的美貌和她那让他联想起野玫瑰的嘴唇。

仔细听Kylie的部分,她的演唱有些有气无力的感觉。按理说这样的回忆应该是充满甜蜜的,但她的演唱却让人感觉,这种回忆好冰冷。而这也是伏笔。

随后,副歌部分来了。

"They call me The Wild Rose 

But my name was Elisa Day 

Why they call me it I do not know 

For my name was Elisa Day"

这首歌的副歌部分重复多次,几乎没有任何改动,没有新增歌词,没有新增乐器,也没有什么升key等常规重复副歌的操作。每到男女主人公对同一件事情回忆完成后,也就是主歌叙述完成,这段副歌都要来一次。在这样一首叙事歌曲中安排重复的副歌唱段,就好像在叙事文中安排重复的某一句话,必然是有强调的作用,同时极大可能在每一部分有其独自的作用,故事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

因此,副歌虽然没有改动,但在主歌部分二人叙事的铺垫下,这段副歌的色彩随着每一次的重复,越发阴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到副歌结尾,乐器减弱,最后一句的旋律也越走越低,Kylie在演绎时到这一句最后一个字几乎就是用气音唱出来的。再看一下这一句的歌词“For my name is Elisa Day”,“Day”在乐器和Kylie的演奏下仿佛迅速消失了,也代表着光明消散,“Darkness”笼罩。

随后进入第二天,两人的回忆。

“On the second day I brought her a flower 

She was more beautiful than any woman I'd seen 

I said, 'Do you know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 

So sweet and scarlet and free?' ”

男主人公已经迷恋上女主人公的美貌,称赞她比任何他见过的女人都要美丽。这里,他为女主人公送上了花朵,没有明确交代是什么花,因为对于他而言,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到最美的女主人公。他问女主人公:“你知道野玫瑰生长在哪里吗?野玫瑰是如此美丽,开得那么艳丽和自由。”这里其实听上去是很正常的对话,男主人公仿佛要带女主人公去欣赏玫瑰。

注意这里描述红色的用词是scarlet,不是普通的red。Scarlet程度的红是鲜红、猩红,跟血色更加接近。

而同一时间,女主人公对于两人第2天的爱情是这么回忆的:

“On the second day he came with a single rose 

Said: 'Will you give me your loss and your sorrow?' 

I nodded my head, as I layed on the bed 

He said, 'If I show you the roses will you follow?' ”

这里,女主人公揭示了男主人公送她的花——果不其然是玫瑰。他对她发出了浪漫的邀约——一起去看野玫瑰,因为看玫瑰能忘记忧愁。

随后是一段副歌。

到了第三天的部分。这一次和前面不一样。之前的两段叙事都是Nick Cave先,Kylie后。但这一段是Kylie开头,而这一段Kylie在演唱处理上有略微不同——她更有气无力了。她这一段在尾音上有明显松掉的感觉,气声非常明显。这是因为,在她演唱的这一段,交代了女主人公很突然的结局。她先是和男主人公在河畔看玫瑰,甜蜜地亲吻,然后——她挂了,被男主人公用石头在河畔砸中了。

他好像在说什么,但她听不见了

——这是她生前的最后记忆。

“On the third day he took me to the river 

He showed me the roses and we kissed 

And the last thing I heard was a muttered word 

As he stood smiling above me with a rock in his fist

视角回到男主人公这里。

"On the last day I took her 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 

And she lay on the bank, the wind light as a thief 

As I kissed her goodbye, I said, 'All beauty must die

And lent down and planted a rose between her teeth"

男主人公对最后一天的回忆只有她的死去。他吻别了她,告诉她:“所有美丽的事物终将逝去”。他俯下身来,将一朵玫瑰放在了她的牙间。

副歌响起。现在听众知道为什么她被叫做“野玫瑰”了。她嘴里含着野玫瑰,躺在野玫瑰生长的河畔,在她最好的年纪,美得像自由生长的野玫瑰。而这首歌也在重复着Kylie低音演唱“For my name was Elisa Day”中划上句点。

所有美丽的事物终将逝去,于是男主人公就让美丽的事物在最美的时节消失,为美丽添上了悲剧色彩。让一个美丽的早逝女子活在回忆与惋惜中,终是达到了死亡美学中的极致美丽。

但这种死亡美学的理念只能存在于艺术表达中。艺术家们都应该要很清楚,现实中倘若为了追求个人的艺术而让无辜鲜活的生命逝去,终是过于自私,无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物化并残害了年轻美好的生命。


【天后代表作解析之Kylie Minogue】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 (199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