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军医生|作为家人,怎样去开导抑郁症患者

高海军
30年临床诊疗经验
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6医院(济南空军医院)。先后在国内多家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熟知精神心理科的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与康复,长期致力于综合应用药物诊疗、物理诊疗、心理疏导贯穿到诊疗全过程,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类诊疗技巧,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及对药物过分依赖等问题,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疾病及心理困惑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尤其是失眠、抑郁、精神分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同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儿童行为障碍的治疗。
行医格言:
尽心尽责,医术精益求精,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的疾苦。
经常会有抑郁症的家属来咨询:“家里有抑郁症患者,我该怎么跟他(她)相处?怎样去开导他(她)?”
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与抑郁症患者相处,怕自己小心翼翼引起他(她)多想,也怕自己大大咧咧不顾及他(她)的感受。总之一句话,太难了!
那么,作为家人,怎样去开导抑郁症患者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作为家属,如果身边人被确诊了抑郁症,首先要积极的认识并了解该疾病,这样在生活中与抑郁症患者相处起来也会轻松自如。
01什么是抑郁症呢?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符合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有显著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
抑郁障碍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以及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应迟钝、行为活动减少及疲乏感。
而抑郁症的病因,与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遗传学、心理社会因素、应激事件刺激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在面对抑郁症患者时,了解其发病因素也是很重要的。
02具体该怎么做?
1、尊重患者,不要区别对待
抑郁症患者很敏感,也不喜欢被别人知道自己有抑郁症,所以应该为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保密,保护尊重他们的隐私,这样他们才能更多的信任你。
在生活中,与抑郁症患者相处过程中,很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一个同情的眼神产生心理波动。所以,作为家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病人的心理造成刺激。
2、多点耐心,鼓励支持患者
日常生活中,与抑郁症患者相处请多点耐心、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让病人体会到自己是被别人接受的,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没有用。
因为抑郁往往是一个慢性的过程,走出抑郁又需要耐心的历程。家人与朋友的关爱是患者走出抑郁的支柱。
当病人和你倾吐内心的心事时要耐心的倾听,不要催促病人,而是反复的宽慰他(她),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有时我们可以采取沉默的方式陪伴病人,使他感到更有安全感;鼓励患者,给予希望“不好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种负面状态这一切都会改变的。”
3、少讲道理,多点陪伴与体谅
作为家人,千万要避免对病人进行过多的“摆事实,讲道理”。因为大道理“他”都懂,过多的理论说教往往只会加剧病人的挫败和无力感。有时候,家人觉得是为病人好而提出诸多建议,而这对病人来说往往会成为负担。
家属要经常陪伴他们,陪他们出去玩,陪他们打发时间,特别是要不厌其烦的听他们倾诉,认真听他们说的每句话,并且帮助他们分析,早日从抑郁里走出来。
可以经常带他们参加一些团体活动,逐渐培养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满足感。对他们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使其获得自信和自尊。
摆脱抑郁症的困扰,少不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家人要最大程度的接受和体谅患者,而不是批评、指责;积极传播正能量,给他们带来希望与光。
以上,作为抑郁症病人的家属,仅是心理或言语上的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支持。抑郁症病人缺乏行动力和意志力,所以家属的陪同和参与可以起到推动和督导的作用。只有让抑郁症病人行动起来才能获得有效改善。
温馨提示:抑郁症不是矫情,无病呻吟;抑郁症是一种病,是需要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帮助、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