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读后感#
惧荆棘载途,浪花起于礁石
——《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题记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也许拨开书页,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这个灵魂时常躲闪,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浅难以以厚薄而论,因为它们载负的无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时常想着一本书的力量——纯粹的文字冲击人的视听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灵,撞击思想,潜入意识。
人为什么活着?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答案也不尽相同。有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物质,有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着是为了亲情与爱情。但若是一个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浑浊未开的人,看着他至亲之人一个个离去之后,这样悲剧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恰恰相反,生命的意义往往藏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经受过痛苦的锤炼才能变得完整与通达。试想年轻时的福贵,终日挥金如土,或赌或嫖,游戏人生。可他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睁眼便为该如何挥霍时光而苦恼。这样的行尸走肉,又能看到什么活着的意义?
人的一生,与黄昏一样,总是有限的。人的一生和山的长久、海的不枯相比,何其短暂。可我们不应该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度,便让生命失去了深度。好比黄昏比白昼,黄昏好短,白昼好长。可黄昏偏灿烂,偏要热泪盈眶,偏要烧出长久留在人们心底赞颂的诗章。
所以记住,生命永远值得热爱。我们只管浓墨重彩地为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着色。轰轰烈烈地爱,不去虚度年华,完成自己的事业。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将生命探到最深,完成内心执着的理想,寻找蕴藏的生命真谛。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寻找其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痛苦,可痛苦并不能代表活着的意义;人最终追求的是从痛苦中诞生的幸福。
对幸福的定义是发至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可是如今,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愈来愈优越,可幸福感呢?有了充足的物质,人们的欲望就就此满足了吗?不,因为物质的提高,更膨胀了人类的欲望,增多了更多的需求。
这样下去,幸福便如同一架永无尽头的天梯,尽管不断攀登,幸福却总在上方,可望而不可即。而福贵一家人,尽管在汪洋般的痛苦中无依无靠,却一直有一份满足存于心中。家珍即使在儿女丧尽,重病将死之时,仍然满足地总结自己的一生,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无比温情的对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这一句话,胜过多少金山银山,,胜过多少山盟海誓!
即使在无边的黑暗中,人生也总有一丝光芒如同峭壁上的缆绳,给人活下去的力量。这一丝光芒便是希望。命运总会在人面临绝望之际,重新给予生存的理由。当福贵一次次亲手埋葬至爱的亲人,苦难无数次叠加,可现实仍然为他保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
有庆没了,还要抚养凤霞;凤霞没了,还要照顾家珍;家珍没了,还要顾及二喜;二喜没了,最后还有苦根。但一切最终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儿女,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命运就这样一路使他绝望,却又留下一丝希望。他被这一丝希望牵引着走过大半生。可到最后,苦根也没了。这时的他还有什么希望呢?我想——这时的福贵老人活着已不需要指引,他已经真正看透了死亡。
死亡,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虽不至庄子鼓盆而歌那般洒脱,却也可在心中达到一种平静和从容了吧!
夕阳西下,微风吹过田野,听故事的人久久不能释怀,老人与牛却已走远。活着的信念如山般沉重,伫立在这片经历了风霜岁月、养育了这个老人的土地上。
痛苦中诞生的幸福,绝望中孕育的希望,最终凝炼成两个字——活着!人生只为活着而活着,活着二字已囊括世间所有。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