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打基础了
必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养生学》《五运六气概论》《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温病学》这些学完后就开始入门了,已经对最基础的内容有所掌握。接下来可以看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内容,对临床应用有个初步了解。当然大学教材分的很细,还有很多内容,都可以看。以上这些是中医入门必读的。
第二,读经典。
这是第一次接触经典,目的不是一定学会,因为经典传承几千年,历代医家都穷尽一生在研究。初次学习目的就是了解,了解真正的中医是什么。
必看:《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主要是理论,灵枢主要是针灸,伤寒主要是外感,金匮主要是杂病,本草经主要讲中药。看了经典后,再次帮助你树立正确的中医思维。
第三,读历代名医著作(一定是宗师级的名医)
历代宗师级的大家著作是非常规范的,也算是经典,宗师级的著作学习后,不会把你带偏了,因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条理论都非常的严谨,不会出现偏颇。而且都以黄帝内经为准则,发前人所未发,创造出独特的适合那个时期的治病特点。
1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有兴趣,看书以一些有趣的中医故事为主。一来提高兴趣,二来接触一些中医基本知识。推荐的有罗达伦的《古代的中医》等著作,任之堂的《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等著作,经过这些一般能树立一些基本的传统思维概念,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还能初步会一些脉诊,可以帮家人解决一些小问题。
2入门: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打基础了。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些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思考中医》,郝万山的《伤寒论讲义》,胡希恕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座等。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
《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着重藏象、经络象、体质象、病邪象、药象、方象等内容在象思维引领下的演绎与运用,层层还原中医耐人寻味的精彩真象,助您学会和巩固观物取象、触类而通、观象明理、以意为法、法象而行、得象悟道这一学习中华文化与中医的基本功。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学生毕业后应用中医学基础知识及国家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的参考书,亦可供广大医药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内容简介: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牛黄解毒丸、藿香正气水、健胃消食片……这些耳熟能详,至今仍广为传用的中成药,你知道它们的渊源和功能主治吗?这些经典名方已经服务了中国人上百甚至上千年。
该书遵循“上医治人”的中医观点,列出了18类62种经典中成药,这些中成药都是出自中医典籍,由历代名医精心创制的经典药方传承演化而来,已经使用了成百上千年。《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针对现代人最常罹患的疾病,如头痛、感冒、上火、便秘、腹泻、胃痛、肥胖、肾虚、失眠、痛经等,解析如何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来进行日常的自我治疗与保健。同时为那些被我们用反、用窄、用歪了的中成药正名,纠正日常生活中的用药错误,阻止读者进一步在生活中因为用错药而事倍功半,延误病情。让那些被“埋没”的古代国医经典换上新装,继续为今人所用,发挥它们的神奇魅力...


这本书,可以理解成中医教材的高级浓缩版。中医学的各类基础知识,从总体形式到具体内容,这本书里大都已经列出梗概。全书不过数十页,寥寥7万字,可以让读者在很短时间内,把握中医学的大体。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是老先生当年自己写的,而不是从中医学教材里抽取编排出来的。写的书,和编的书,味道很不一样。
举个例子。书里内容的编排,在讲完人体与疾病,这部分基础理论之后,在诊断的部分,他是先讲辨证,再说诊法和治法。在中药和方剂的部分,是先讲方,再讲药。这个次序,和我们今天中医学习的过程是不太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反映的是老先生当年,更注重从临床思路,而非教学思路,写的这本书。对爱好者来说,这样的临床思维,对快速把握中医的思路与方法,相当有借鉴意义。
不过,太过凝练也有问题。书里有大量的概念,专业术语,没有来得及给出解释。比如书上讲治法,讲到了七十多种治法。但具体治法,就只有一个名字,和简短几个字的适用症,同时专业性还很强。如果真是初学者,估计很难明白,讲的是什么意思。
推荐书目二:天下无疾著《零起点学中医》
推荐理由:足够生动,有趣好懂
比较复杂的概念和术语,在这本书里基本看不见。即使出现了,也会给出比较形象,容易理解的解释。
还是举个例子。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这是中医区分疾病的一对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这本书,是通过两个比喻来讲的。所谓外感热病,相当于有外敌入侵;我们需要动员国防力量,派解放军过去,打一仗才行。如果是内伤杂兵,情况就变成人民内部矛盾,出动警察,最多派武警过去,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3提高:这个阶段要开始逐渐加深理解了。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升华了,此阶段还是以古文为主。需要看的是:《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学完后再学黄元御的著作《四圣心源》《四圣悬殊》《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等等,有着黄老前辈的指点,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这些经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单独看这些经典,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时间和极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古中医一脉,就在于此。所以理论的高度,就在于这个阶段能吃透多少。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
4实践: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但其中的谬误也有,所以不能尽信,有了前面的学识,还可加上自己思考。实践可以从自己身上试起,别乱去给别人开药,你如果不是医生,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吃死人是要坐牢的,切记不要收钱,收钱那就坐实了非法行医。在自己身上,家
必读:从朝代顺序开始。晋代王叔和,皇普谧,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陈无择,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明代张介宾,喻嘉言,赵献可,李时珍,徐春甫,王肯堂。清代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吴谦,王清任。近代唐容川,张锡纯等。
以上都是几千年来名留青史的大家,对于初学者推荐两个合适的大医家,①喻嘉言,善于议病,对病机分析十分详细透彻。②张锡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位宗师,对于病理的讲解十分详细,容易理解。
第四,接下来就是多看医案,除了上面提到的名医以外的名医乃至于近现代的很多医家的临床案例。还有名师讲课的视频等。因为你现在已经有了中医的正统思维,可以涉猎各家的观点,而不会被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