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史常识|生态电影

2023-10-17 22:53 作者:文思不冻电影考研  | 我要投稿


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生态电影衍生于文学的生态批评,将电影批评的关注焦点从“人”转向与人生存紧密相关的空间环境,以期通过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视点转向重建失衡的价值观念体系。美国学者斯格特·麦克唐纳2004年在《建构生态电影》(Toward an Eco-Cinema)一文首提了“生态电影”(Ecocinema)的概念,确立了生态思潮和电影批评的联系,以期建构一个能使观众从消费主义的旋涡中抽身的精神花园


生态电影是后现代社会形象化、空间化、反人类中心的社会文化表征。生态电影从“家园”叙事母题中衍生出来的基本主题, 即生态家园的多样性、生态家园中各生物的“内在价值”、人类是破坏生态家园的罪魁祸首以及人类如何回归、重建生态家园等。人类最早和最后的家园都是自然, 也只能是自然。人类想离家出走, 最终只能是无家可归。



美学特点

characteristic


1)大众生态焦虑的文化体现


生态电影以其长镜头与舒缓的剪辑节奏非对抗式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像化表达长时间的凝视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生态电影”美学。史蒂芬·吕斯特在《分隔渐隐———对生态电影研究的定义和定位》中提出“在实际效果中,对先锋电影的感受可以抵御商业媒体对精神和环境产生的破坏”。再次确认了“生态电影”对消费文化的抵抗,提出了精神和环境净化的功用。“生态电影”所建构的新时期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公民意识的表达,恰恰契合当下观众对生态意识的内在诉求,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大众生态焦虑的文化体现。生态电影通过影视语言的自然表述强调生态启蒙的意义,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自然的关系。



2)生态意识溶于电影


生态电影将生态意识充分融入到视听语汇中,将自然生态空间移置成电影的叙事空间。如在生态电影《哪啊哪啊神去村》中,将自然生态的自然治愈形态与人性的修复缝合。从理想主体的被遮蔽到彰显,在多重镜像的自我寓言中既实现了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双重丧失,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与理想自我重建的双重获得。


电影的生态空间摆脱扁平故事背景的僵化状态,从物性空间上升为男性成长的情感空间和精神空间。影像语言中一个个健硕的男性躯体所呈现的不再是征服,而是以臣服的男性姿态,惶惶祈祷。这种非对抗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俯视角画面构图的人与树的对比中凸显了自然生态的无穷力量。自然生态感召了无父之子的迷惘与彷徨,完成了古老的男性成长的主题。



3)生态电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期的生态电影美学建构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具有现代性的表达公民意识、实现精神皈依、顺应生态自然规律的非对抗性的精神空间,契合了当前观众的生态意识的内在诉求,并在生态美学观念上实现了跨种族、地域和意识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互文与共振。


国内学者陈阳认为,“生态电影研究首先反对的是消费主义。对资源无可遏制的贪欲,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且是生态的问题”。将生态电影批评引入对生态现实的关照,在生态电影的多重镜像的寓言中,穿过生态环境的表象进入人类社会和精神危机反思的美学指向。



“关注非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涉及社会公正、正义以及种族、性别等大量社会现实生态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关注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关联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生态电影将自然与社会双重交叉的生态维度承纳于戏剧化情节结构之中,在理想生态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之间延展着复杂的生态视域,指涉了大量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态问题,迫使观众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生态批评

Ecocriticism


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实践始终面临着一个原则性问题,即坚持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生态中心主义,抑或坚持以工具理性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前者诉求生态本位,主张以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作为优先级,这种生态中心主义极易走向反人类社会、反发展的唯生态主义论。鉴于此,诸多学者倡导用生态整体主义取代生态中心主义,从身体性、时间性、空间性与主体性、参与性等角度切入,重视工具理性的积极意义,避免被过度的唯生态中心主义误伤。生态美学理论建构基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反思。



生态电影批评原则:


1)准确地辨析批评对象,坚持正确的生态整体主义


我们不能忽视审美活动的当下性、瞬间性,这里对生态电影批评的“视听语言层——生态审美层——生态理念层”界定模糊。如在对生态电影《2012》进行批评是,批评者不加辨别就认定《2012》是生态灾难片,在这一认识逻辑之下,影视技术手段的使用当然是赤裸裸的反生态主义的,人们在观看中自然也不能进行理性、冷静的反思;其次是未区别生态灾难与自然灾难,认为《2012》是生态灾难电影,主观预设、立场先行,忽视电影本身的叙事逻辑和叙事伦理,从而导致了“强制阐释”。



2)走出狭义生态批评思维


狭义的生态批评把“生态电影”视为“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电影。探讨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是从一种生命中心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的电影”


“生态”一词具有包容性,在使用生态批评切入具体电影批评时一定要注意区别,不能仅仅把自然环境看作生态系统位置上的一环。在整个文化圈、文明圈、宇宙圈、生命圈中,生态系统位置对象是不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仅是其中一部分。



《可可西里》与《2012》根本不是一类生态电影,如果说《可可西里》是一部自然生态片,那么《2012》则是精神生态片,其中的生态家园意识更为突出。在生态主题上,有批评者认为《2012》过度使用影视技术,这是一种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的方式,该观点便是站在了偏激的唯自然生态中心论的立场,认为生态电影一定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反映,认定《可可西里》式的表达才是正宗的生态思想。这种观点是一种生态原教旨主义,它认定生态电影只应表现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关系,放弃了对精神、社会生态的探索。



3)生态批评的核心原则是坚持具体的历史性


坚持生态电影批评的具体历史性需要重视生态批评当下的现实性与审美性。当前的生态电影批评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将生态电影视为一种发生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实践活动的产物”。所谓“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实践的产物”,实际就是生态批评应坚持的具体的历史性。



所以生态电影批评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重视对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元理论的思考,譬如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与自然改造之间的关系;二是生态电影批评是一种审美批评鉴赏活动,要遵循审美层面的规律,从审美层滑动到生态层,从生态层揭示生态哲学,这一过程离不开媒介中介手段,不能因为电影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影像奇观便对技术进行盲目的否定。


内容参考:

生态电影的叙事机制与文化认同:卞祥彬

生态电影类型化的突围:刘艺

论生态电影批评的现状及其原则——由电影《2012》生态批评谈起:李忠超1刘彦顺2

生态电影的家园叙事:李启军


影史常识|生态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