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在教资考试前

2022-10-14 17:41 作者:景育  | 我要投稿

一场秋雨一场寒。突如其来似的,短短半个月,夏日的艳阳下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盆地里的云雾与阴霾。

再过半个月,就是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时间了。我也并没有复习完,尤其是连篇累牍的背诵内容,我还基本没开始背。但我似乎就已经佛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天气转冷的缘故。

其一是,我就算过了教资,也无法通过下一个关卡——教编。网络上常有“今年是非科班教资的最后一年”的说法,然而实际上教资每年都允许非科班的报考。反倒是法考,几年前已给非科班的同学关上了大门。

但是,考过了教资,并不代表能够当上老师。广义的老师,自然是校内的、校外的,有编的、无编的一切教育工作者。但是大家脑补的那个教师,狭义的教师,却只是公立学校的在编教师。得到了教师资格证之后,可以参加各市、区、县的教编考试,如此才能成为一名狭义的教师。

并非能力不够,而是我根本不具备报名资格。教资的考试不限专业,而教编现在基本限制了专业,无论是青年人才引进,还是普通的教编考试。虽然也有零星的例外,譬如小学老师不卡专业,也譬如某些小城市的人才引进对研究生不卡专业……

如此看来,我即便拿到了教资,也很难在教师这条路上走。虽说大门没有完全关死,譬如小学教编,譬如私立学校的教师职务,再譬如公立学校的无编教师——合同老师与代课老师。

其二是,这条路的前景。现在的生育率已经比往年低很多了,完全可以预见,未来的儿童、学生会更少。更少的学生,意味着对教师需求的减少。知乎上有人讨论会不会出现西方式的小班教学,但是大多数人也都是持悲观态度。将来说不定,即使是公立学校的有编教师,也会“下岗”,何况是无编教师。

其三是,就算我入职了,公立中学的在编教师,这份工作,也会和我理想中的教师,相差甚远。从微博、豆瓣、知乎和群聊里可以窥见,只有四成的精力花在教学,六成的精力,花在数不完的表格、数不完的会议、数不完的报告上。还有友人提醒的,我是男性,刚入职后,会作牛作马,专做脏活累活。

我其实也还有其它的路可以选。甚至教师这条路,并非我最愿意的路。我有朋友在游戏公司工作,一两年前曾邀请我投身游戏行业。但是现在,他在抱怨自己公司的游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发行不了国服,在尝试日服等现行。我有本科的同学毕业后去了教培行业,同样众所周知,这条路已经被切断。我还有不少同学和朋友去了互联网行业,降薪、辞退,他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看网上发的贴子,今年就连华为的OD岗(外包岗)都卷上了天,要知道前几年华为还是“点击就送”。我去年毕业的师兄去了一个央企,然而从他们那一年开始,他们公司不再给编制,一律都是合同……

说到此,似乎天气又阴霾了点。

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的动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近景的和远景的。单就十月底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而言,我学习这些是出于外在近景目的。但是我觉得我的收获,却没有那么急功近利。我现在对科目二通过与否不太关心(没通过我可以明年上半年再来一次,或者放弃这条路)。

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想起很多自己以前被教育时的故事。我曾经一度对“教育学专家”鄙夷(实际上现在也鄙夷),但是在学习教资考试的过程中,却又常常陷入神思。

我看到行为主义学派推崇的“熟能生巧”,正如卖油翁能精准地倾倒油汁,正如音游人能敏捷地击打屏幕,想来自己做数学题,有时候看一眼多项式就能想出因式的分解。但我又看到认知学习者的针锋相对,学习并非是什么巴甫洛夫式的“刺激-反应”。

我看到洛克、裴斯泰洛齐主张发展能力,至于知识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我的导师,也是这样的论调,要我们掌握科研的方法,锻炼做项目的能力,以后工作了,我们做的这些具体的科研内容,都是没有什么用的。我也看到,赫尔巴特、斯宾塞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要学“有用”“有意义”的知识。

我想起来在知乎上有人讨论,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毕业生,应不应该回去建设家乡。

我看到裴斯泰洛齐、康德说,教育是为了个人的需求,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是为了促进个人的自然实现。自然,我也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为生民立命”,和周先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也有杜威的教育之目的在于教育本身……

想起来自己小时候,也曾想过当一个科学家之类的。到了高中,想当一个为社会做大贡献的工程师。而到了现在,却想着自己能不能报考教编,或自己能不能卷进大厂,或自己能不能赶上央企国企编制的末班车云云。

算上幼儿园,我已经受了二十年的学校教育。我觉得自己必然不是张载所言的那种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教育学家们的理论针锋相对,我自然也在其中有自己的倾向。

须弥教令院的贤者说什么五育并举,其结果只能是各项指标都量化、数字化,然后加起来算总分。教令院的贤者又说什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结果教令院的学生连实习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去奥摩斯港买什么罐装知识……

我又想起来很多事。诸如校园霸凌,诸如体罚,诸如偏心。我不说都经历过,但也有朋友经历过。

教育学专家把教师的职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关注生存阶段,这个时候教师在乎的是自己的工资、事务、上下级关系等等。要“修炼”到更高阶段,才能关注情景,才能关注学生。我是反对把教师神圣化的,这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普通职业罢了。我不觉得教师有多光辉,教育学专家喜欢把教育者吹捧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云云,难道耕耘的农民,就不光辉吗?没有耕耘的农民,大家连饭都没有吃。

教育学专家的吹捧,或许并非只是吹捧,而是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绑架。受害者,还是千百万的普通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就除了上课教学,还要德育,还要综合素质,还要心理健康,还要社会责任感,还要包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面面俱到。

我很羡慕原神里的柯莱,因为她遇见了提纳里这样的老师。或许提纳里也没有什么教令院的“编制”,只是一介小小的巡林官,兼职带一带柯莱罢了。想必提纳里不会给柯莱灌输教令院那套假大空的东西,而是教真正有用的知识,教真正有用的技能,培养柯莱当一位合格的正式巡林官。

我也自知,这不过是桃花源式的一厢情愿罢了。工业时代的到来,教育的普及,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必然淘汰。何况农业时代的师徒模式,瓜也有那么多,并不是多么美好的。

或许十月底的考试,我可以通过。也或许,挂一门或两门(科目二最难)。无所谓,如果我以后不走这条路,教师资格证于我而言也不过一个笑谈,一如我的普通话二甲证、计算机二级证等,没有什么用的。

教育学专家(奥苏伯尔)把学习动机又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简而言之,就分别是自我求知的欲望、赢得地位提高成绩、家长老师的期待要求等。上个月在家看了电影《夺冠》,似乎有问“为什么打排球”,有的人就说是为了父母,也有的人说是为了自己。我想,我其实更多地是为了自我求知的需求,外部一张教师资格证,也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前文说了,我就算拿了教资,也难以报考教编)。

想来我前前后后还选过4学分的管理学,2学分的法学,又在MOOC上粗略地看过一些经济学。加上课外读物和现在应试的教育学,如此说来,各门学科都有涉猎,唯有医学实在看不懂。

我又想起来,我的一位友人,报考了考研,就在两个月后初试。但是他现在还没开始复习考研,我都劝过他两三次快点复习了。他在准备一个数学竞赛,就在11月份。他是爱数学还是爱研究生,我想不言而喻。外部近景的动机是肤浅的,内驱力才是深邃的。我祝愿他,他是数学系的研究生的话,就不存在我面临的教编卡专业的问题。虽然这么说,他考研大概是考不上了,11月才开始复习,很难。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写在教资考试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