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讲堂:早期干预的那些事,每个新手妈妈都应知道
什么是早期干预?
早可解释为“发生的早期”或“症状出现的早期”。干预开始的年龄对干预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生后的第一年最重要。
早期干预越早越好,早产儿、高危儿最好从出生开始。
“干预” 的含义有两种。
首先,根据婴幼儿发育规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即利用触觉、视觉、听觉、运动的本体感觉和前庭平衡觉,促进婴幼儿智能和运动发育,促婴幼儿发育里程的获得, 减少发育风险。
其次,当发现有脑瘫或智力交往能力等有落后表现时进行干预,其优点是直接针对功能障碍和只应用于选择的人群,这种情况可直称为“康复”。所以,早期干预既包括预防也包括康复。
对于那些在后来显示出特殊的神经发育异常需要特殊治疗计划的孩子来说,早期干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哪些宝宝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应该是任何一个宝宝都应该进行。
对于健康的宝宝, 我们应该了解孩子在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什么, 如何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带养行为,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发育支持。
比如我们日常跟孩子多说话, 多互动, 而不是扔一个手机。比如在孩子需要翻身、独生、爬行的阶段,我们给孩子提供一块硬度适中的垫子。再比如我们减少生活中过多的包办代替,让孩子多一些说或做的机会等。
对于有发育风险的孩子(如早产、围生期缺氧、胆红素脑病、孕期疾病等),我们预防性给予干预,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的发育,另一方面也可以预防一些发育问题的产生。
对于已出现发育问题的孩子,及早进行干预或康复可以更好的减少伤残发生减轻伤残程度,尽可能的使孩子接近正常儿童。
早期干预包括哪些内容?
大运动是指姿势或全身的活动,包括俯卧位抬头、翻身、坐、爬、站、跑等。
精细动作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包括大把抓握、对指捏和一些简单的手眼协调技巧等。
语言指面部表情、发音、懂话、说话。
认知能力指小年龄儿童的适应性行为,包括感知(视、听、触、嗅、味觉等),摆弄物体、手眼协调、使用简单工具、解决简单问题等对物的反应能力。
社会行为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包括自己会吃、喝、穿衣、脱衣、穿鞋、脱鞋、自己知道大小便等。

早期干预的方式有哪些?
01、家庭干预
提倡袋鼠式护理,或母子肌肤亲密接触。
1-3个月主要是培训家长根据高危儿身心发育规律进行干预,指导家长进行听、视、嗅、触觉以及前庭运动的刺激训练。
制定训练计划,在医师指导下,每天按照具体计划实施,定期进行体格发育以及心理发育评估。
02、医院干预
3个月后进入医院的早期干预中心继续进行早期干预,根据患儿的实际发育情况制定合适的个案干预教育计划,促进高危儿智力发育,以降低智力低下的发生率。
03、高危儿干预
对筛查出有重度脑损伤的高危儿,在参加早期干预的同时,转入脑瘫康复中心,有专业人员根据个体病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在脑瘫康复中心内进行训练以及治疗,并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包括利用视觉、听觉、皮肤触觉刺激、智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等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等疗法,定期进行疗效评估。

极轻度异常型
主要以婴儿操作为主,包括视觉、听觉干预和丰富的环境刺激。
轻度和中度异常型
出生后应以稳定内环境为主,严格三支持、三对症,采取综合干预的方法进行功能训练。
重度和特殊类型
极易发生脑性瘫痪,干预的重点是康复训练,建议长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一些有特殊疾病的患儿,例如癫痫,要配合药物的使用。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婴儿期的早期干预,很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宝宝的安全感,任何让宝宝过度惊恐的干预或者康复都会对宝宝的生长不利哦。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