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极拳枢要

2020-04-04 12:03 作者:金阳铄目  | 我要投稿

前言

时荆楚大疫,处粤府而缺口罩,不敢多出门,天雨冷,于家中总结传武学习的经验,而成此枢要。

此枢要者,以八极为主,而不常言套路,外附形意,心意等功法,以快准狠,切中线,走近路,肘膝靠打,为主要风格,总结成一脉,以备教材。




一:八极部分

马步桩

马步桩,是八极拳的基础,马步桩的姿势什么的,网上到处都是,就不细说了。

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必须提臀落丹,说白了就是得收下背部,拉伸腹部,不是拉的很开,但是这样才能让重心下沉,让上身竖直,这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刘云樵先贤的姿势,也是如此,当然他那个是练功的方法,打起来是竖直的,他是比较古老的,类似熊步,和八仙桌下打拳的方法,低功架法。

另一点,是收下巴,记住侧面的撞击会对大脑产生振动,只有收下巴,才能减缓大脑的振动,这一点在贴山靠里面会细说。


脚尖功

八极拳有练习脚尖踮脚的桩步,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打跺的时候,是脚尖着地,然后身体顺势做碾,不是为了碾而碾,你一个碾的动作,身体强行转一下,不仅没有任何打击力,而且还浪费体能,纯表演除外,否则没有意义,必须练习踮脚的能力,甚至于脚后跟都不用踩死。

脚尖的重要程度非同小可,但是网上资料几乎没见到提到过这个,八极和拳击是很接近的,都是转身的时候带一边的腿脚,只不过八极重前腿转,出重拳,拳击重后腿转,出后手拳,所以完全可以在移动的时候用前手重拳八极,站定的时候用后手重拳拳击。


钉桩

八极没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我提出的,什么叫钉桩,就是步步为桩,身落如钉,或者说如螺丝。

在八极拳的重要单式,上步撑掌里面,打出去的力量就需要用身体,如同螺丝和钉子一样,两腿砸地面,同时螺旋出拳。

上步撑掌的方法是,前脚打跺,重心移到前脚,身体向前旋转,同时后脚上步。

身体旋转到后脚上步到正前方时,身体大概与正前方是30°左右的时候,后脚用力下踩,带动身体瞬间旋转完这个30°,同时,前后脚落地,胯部拧动,加速身体旋转,如果觉得可以,还能加入前手后拉的对挣劲,但是一般会影响重心,所以加不加可以见仁见智。

然后,后手是贴着身体,随着身体一起到30°这个位置的,在打跺和转胯的同时,后手螺旋向前打出,而注意力不要在手上,应该在胯部,保证落地的时候,胯部要沉下。

所以一共有5个力在发出:

前腿打跺移动身体的移动力;

后腿上步打跺短距离扭动身体的爆发力;

自身扭动胯部形成的转动力;

前手后拉形成的对挣力,主要影响肩膀的转动;

后手贴身螺旋打出的螺旋钻劲;

特别注意,一定要把身体在前后脚打跺的时候,猛地下沉,就是钉桩,这样的桩才稳定,同时,能打出足够的支撑力。


暗劲支撑力

支撑力,也叫暗劲,这个是一种一瞬间的力道,主要是为了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把自身的冲撞力,完整的转移到对方身上,而不是软软的像抽鞭子一样形成皮外伤。

但是这种力如果练得不好,会变成缓慢的推力,就没有杀伤性了。

所以练习的方法是,松活弹抖,然后在最后一点距离的时候,全身猛然收紧。

松活弹抖的好处是前期加速度非常快,而在最后全身收紧,架子稳定,也不会因为松活而泻掉自己发出的力量。

就像现代搏击中,也有这类的选手,重炮手,级别小的重炮,基本都是站宽马,硬腰硬马,攻速不快,但是每一下都让对手十分难受。

这种暗劲在八极拳里面叫缠丝劲,太极中的缠丝劲是一种螺旋的化劲,而八极中的缠丝劲更接近一种钻劲,类似于形意里面的钻拳。

在上步撑掌中,缠丝劲开始与上步之后,碾步的阶段,身体在旋转过程中,从大腿和胯部,开始一个猛抖,一下子收紧,然后瞬间的肩膀和手臂,在螺旋出拳的时候,一下子依次收紧,在出拳完整后,再全身一下子放松。

和形意拳不同的,形意拳的弹抖劲是不会有撑的阶段的,而是全身软绵如鞭子一样抽出去,这是两者的不同。

简单点说,八极拳是在最后中的一瞬间全身一紧。

如果刚开始练得不舒服,次序把握不好,就先练习瞬间收紧核心肌群,就是腹部。

八极拳特有的虎豹雷音,就是在瞬间收紧腹部,让胸中空气喷涌而出,自然而然形成的声音,不要重虎豹雷音,你不能做到核心瞬间收紧,你哼哈多少下都没意义,虎豹雷音只是个表象,核心是收紧腹部。


贴山靠

八极拳的贴山靠很有名,但是八极拳并不只是贴山靠。

许多人对贴山靠很有误解,认为贴山靠是八极拳的特色,首先这种办法很多地方都有,心意拳,太极拳都有靠打。

其次,八极拳重视练习贴山靠,靠墙,靠树,其本质不是只为了练习肩膀的硬度,在实战中,贴山靠的用处很大,但是用到的时候不是很多,常见的比如拳击手在公牛式抱架的时候,你能近身,就好用贴山靠。

实际上,贴山靠练的是八极拳出拳的根基,就是桩功,和拳击一样,手部运动并不是八极拳的主要输出力量的方法,身体的旋转,最后的点是在肩膀上,从肩膀上发力,而手臂只是保证力道能击中目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所以贴山靠要练,但是练的时候必须要主要,感受和熟悉用肩膀发力,用身法冲撞的发力模式,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撞树,撞墙的肩膀上,这也是让人不用王八拳的好方法,学习用身法发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禁用手臂。

而且八极拳最常用的,其实是肘,上三路就是肩肘手,而一般来说,肘手的用处更大,因为肩靠不容易把握距离,必须很近很近,而肘手之间的配合和转换,能在一个和对手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给与很大的杀伤,一般不必用肩,对方还容易抱摔。

贴山靠如果练得不明白,可以去看看南拳蔡李佛里面的一个基本功,五轮马,五轮马就是没有任何手臂动作,只是步法来锻炼的方法,还包括了弓马转换等训练,是一套很好的辅助练习的方法。


二.洪拳部分

1.桥功

洪拳也是一种猛烈地功法,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和八极互补。

洪拳的桥功非常的有用,而其中,定桥和寸桥是最有用的。

但是,要训练的话,最好还是把桥功练完,网上林欣的教材里面有专门桥功的一个套路。

在定桥里面,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指定中原,实际上这个动作是可以用虎爪来代替的,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最好使用虎爪代替,否则对手臂背部的肌肉锻炼会出现问题,食指的部分不是很好练。

另外,桥功练的是小臂的坚硬,所以要用虎爪,手指肌肉互相拮抗发力,记住,是手指互相拮抗发力,有的人把重点放在手臂推出上,这是不正确的,手臂推出的时候,胸背和大臂的肌肉就会锻炼到,但是为了练出铁臂,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虎爪上,这样力量的锻炼才能力达指尖,小臂上的肌肉是手指的屈伸肌,所以洪拳,还包括其他南拳,才要重视指抠力,为的是力达指尖。

所以南拳里面不常见握拳用力推的动作,几乎都是指抓虎爪,练习手臂的坚硬程度,切记,这个是重中之重,不得用拳头代替。

洪拳的桥功能很好的弥补,八极拳在非上步的,短距离的状态下,发力不够猛烈地情况,因为如果八极不用重心和冲撞,其短距离内的攻击力就没有那么强悍,使用洪拳的办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会说,为何不用劈挂?

首先劈挂的发力很猛烈是没错,但是我在前言说了,距离要短,要脆,劈挂的抡摆发力距离还是长了点,不如直接短距离的撑打和砸挑好。


三:心意拳部分

四把捶

四把捶是心意拳的根,为何,因为心意拳主要功法,舍弃转身,而使用人的重心,用起落的方法来进行攻击。

这在一些场景之中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说鞋子摩擦力太大,或地板太滑,都不好使用过强的冲撞力,转身发力很容易打滑或者摩擦力太大转不了身,这时候,心意拳就是比较好的发力方法。

四把捶里面的,和八极拳是很接近的,两个前顶的力,两个打跺的力,如果把两者结合,就和八极拳的差别不大了。

鹰捉是前顶向下的力,由上打上,挑领是前顶向上的力,由下打下。

斩手是打跺向下的力,由上打下,横拳是打跺向上的力,由下打上。

后来的发展之中,因为斩手给人一种用途不大的感觉,被舍弃了,而也有人把横拳,改成了虎扑。

在八极拳之中,劈砸的方法有,但是风格接近于劈挂,劈挂的发力距离太长,所以我个人认为,用鹰捉挑领虎扑,来代替劈砸等方法,距离短,而且也有很好的攻击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一般的训练顺序是:挑领——鹰捉——虎扑。


四:形意拳

八式拳

形意拳里面,五行拳是基础,但是,形意拳不能只学五行拳,某种意义上,也不能只学十二形,八式拳就是一个很好的套路。

八式拳可以理解为五行连环的一种拓展,但是发力和速度,套路设计都非常的好,很实用,也很有效,非常推荐大家去拓展一下。


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础,而主要的设计来说,形意拳必须配合步法,心意拳的练习也必须配合步法,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配合步法!!!前进的步法,这是一定要的。

钻拳,从下打上,劈拳,从上打下,崩拳,向前打,横拳,向侧打,炮拳,劈拳的一种变体,前手下拉为劈拳,前手上架为炮拳。

某些派别的形意拳,比如孙氏,就非常的刚烈,而舍弃了脊椎弹抖,用了类似于八极拳的提臀的方法来固定腹部核心,这或许是因为孙禄堂是先学八极后学形意吧。

至于恶技,我个人看法,不是八极拳打人很恶毒,形意拳也要求打人恶毒,只是八极拳是舍身无我的恐怖分子式攻击,这种设计理念,其实很不好,这样的贴身进攻,往往是人家只要躲开或者扛住,就是你的死期,连缓期都没有,实在是不是很安全。

形意拳的好处是,猛也猛烈,却有余地,因为架子不是那么的沉,中和一下,有冲撞和打跺,但是移动速度也快很多。

形意拳的设计类似于拳击的架子,听闻中国最早的拳击技术,就是形意拳门人引入的。


钻拳

我个人看法,实际上在形意拳之中,并不是每次攻击都带钻拳的,我不是很明白,为何现在的影视作品也好,有些地方的实战也好,钻拳成了形意拳的标志,钻拳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好用,特别是形意拳的功底不够的时候,身法还跟不上变化,是用钻拳就不如使用崩拳。


五:杂谈

八卦掌

八卦掌是很好的,化用八极拳的方法,是用八卦掌的招式,而用八极拳的发力,可以很好的把移动和输出结合起来,八卦掌并不是一套以灵活为创立之本的方法,董海川是什么体型,大家在他的画像上应该能看得出来。

老八掌很多内容就是撞击,而不是像后来的新八掌,是甩拍为主的,侧面攻击方法,看看老八掌,就知道八卦掌之初是很刚猛的。

听闻最早的八卦掌就三招,外手刀,内手刀,和塌掌。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简直就是螳螂化的形意拳,和形意拳的发力一模一样,劈拳化成了里面的勾搂手,不断下劈,不过用的是拳头的侧面,形意拳里面的脊椎弹抖,在这里很好的保留了下来,非常出名的螳螂腰。

六合螳螂拳有个很有趣的特色,就是圈抱拳,双手指扣,然后前顶,左右肘,在八极拳里面也有类似的,起势的拿一下,双手前顶,在整体发力的时候,双手紧扣是一种很好的传导方式,分开来的虎扑总有点难度,可以考虑圈抱。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里面,最有名的是囫囵劲,囫囵劲就是小范围的旋转身体,在散打,和八卦掌里面都有,但是七星螳螂拳打的最为细致,这种小范围的旋转方法,应该是八卦掌的内容,在实战之中,这种步伐对闪避,和擒拿,还有走位,都是极好的技术。

我甚至怀疑八卦掌原版就是这种距离的旋转,而不是后来展现出来的,那么大的范围内走位。

比如有名的董海川和一个徒弟的切磋,那时候还不是徒弟,是少林拳的什么传人,然后董海川一个怀中转身,把人家门牙打掉了,怀中转身就是小范围内的转身。


八极拳枢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