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化叙事#01——《无耻混蛋》两场戏的设计策略
电影化叙事————一切不用对白,画外音,或特别设置的镜头讲述故事,而是通过镜头内的调度来构成构图或起交代、暗示作用(这可能更多来源于舞台调度)。或者不用马上起到叙事作用,但能够暗示人物关系,情绪变化的一组镜头语言。
比如两个场景双方都在进行同样的事情,混剪到一起,互相起到对照作用。
再 比如《美国往事》开头跨几年时间进行剪辑:
1.中国烟馆里一小段回忆,用一个显然是主观的电话铃声穿起来。






2.火车站一个镜头跨越几十年


这里除了蒙太奇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开头所说的,和小说等媒体不同的叙事思路。因此在事件选择上就会有很大区别。
-----------------------------------------------------------------------------------------------------------------------------------
《无耻混蛋》
影片开头反派上校出场
直接放电影片段,主要只讨论体现“电影化叙事”的地方,而不讨论其他课题。
1.影片开头女孩儿正在晾衣服,画外音汽车声,掀开床单看到汽车。

2.前段只是例行调查,而当两人谈到一半镜头下摇地板下藏人,从此对话构图改变,从两人一起入画变成对立切换,而且都是侧面。此时观众已经知道两人是在互相博弈。直到在抛出问题时才给上校和农夫正面推近至特写镜头,体现出压迫感。



3.上校很亲切的说着话,画面上却让士兵射击,所构成的错位感。

4.上校对苏珊娜有着决定性的控制权时,却又自得的将其放跑,更让人难以琢磨其性格。

第二次上校与苏珊娜见面
首先剧情里有双线:上校对女孩的审查,和两人在餐厅品尝点心。(就如我们一般去咖啡馆,饭店谈事时,除了谈事的真正目的,还有其表面的礼貌或优雅。)
1.剧情上双线不断交叉、打断,构成其戏剧张力。在女孩儿战术喝水,战术吃饭时,又被上校拉回来谈审查的事。而女孩做好了回答的辞令时,又被侍者上餐打断。不断的调整节奏加强女孩的压力(在近期的面试或谈判时也有这样的体会,不断有意外事件蹦出来非常消耗人脑力的)。


2.表演上女主所有动作都收着,维持在最小幅度,而上校的手上和嘴部动作都及其夸张。这样的表演方案源于性格和剧情。 女主提到叔父死于闪电战,上校依然在美味的品尝点心。 再提到姑母也死了,上校停住:“真遗憾”。我们以为他在有所感触,但他只是准备着提出关键问题“剧院是不是有个黑人”。 讲关于黑人时也是常见的诱导性提问,不展露目的一步步提具体问题。这个阶段上校都还处于一个正常的表演,而提出最终“你能不能替他操作”后显然是有意夸张的嚼蛋糕表演,这也呈现出一段问答结束的节奏感。


3.分镜上,这里中景呈现的是人物“客观状态”,所以所有涉及女主讨好的笑容,摆给上校看的表情都是特写。讲述双亲也是最终推到特写。食物作为剧情点之一也有不少特写。上校最近也只在一个到胸部的近景,一小段话结束时还会到一个很轻松的双人镜头。 因为这里上校是施压者,就很自在。除了最后一个镜头的特写,这个镜头就和整段形成了对照。并且走前一个烟头怼到蛋糕上,就如他性格一样,轻易毁掉自己前一刻还在赞美的东西。蛋糕作为一个道具更加强其恐怖。




4.就算整段戏再如何表现女孩儿不适,开头上校出场的压迫感和那句“我好像本来有什么要问你”加怼蛋糕依然是最不可或缺的。这样女孩儿怕到喘不上气才成立。





以上所有这些我都不知道文字该咋表现得和它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