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鉴时刻】背串古诗为哪般?

2021-05-13 12:22 作者:Rocky说  | 我要投稿

        古诗背着背着就会背串吗?

        不搜不知道,一搜一大串啊,真的是,背串诗词年年有,经典我就录了录:

        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雌雄?

        借问酒家何处有,姑苏城外寒山寺。

        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天愿作比翼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天苍苍,野茫茫,一树梨花压海棠。

        问君能有几多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确定以上这些不是原文???

天苍苍,野茫茫,一树梨花压海棠。

        更有甚者,一招鲜吃遍天:

        西北有佳人,自挂东南枝。

        欲穷千里目,自挂东南枝。

        举头望明月,自挂东南枝。

        空山不见人,自挂东南枝。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自挂东南枝。

        人生自古谁无死,不如自挂东南枝。

        读起来还蛮有味道的,看来,这《赘婿》自成一章,作者宁毅倒皆是妙人。

赘婿宁毅写诗

        那古诗怎么背着背着就背串了呢?

        正好看到《“红酥手,黄縢酒,两个黄鹂鸣翠柳”哪根神经让你把古诗背串了?》里对此有所解释,不妨就引之看看:

果壳文

        此文上来就是3句串词:

        红酥手,黄縢酒,两个黄鹂鸣翠柳。

        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识弯弓射大雕。

        读来亦挺顺口的,也正如文中所言,那些背串的古诗诗句,有时甚至比原文更洗脑上口。其实大脑有时候也不是故意的,只因为你的语言系统掉进了古诗自有的flow

        接着,文章就从机器人作诗讲起,谈及了一场由AI作诗引发的实验,由此发现了大脑和中文古诗词之间那丝默契。它能自动理解古诗的结构以及背后的韵律变化。换句话说,大脑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自动理解古诗,当你已经有了古诗的基础知识积累,就很容易进入古诗规范化的节奏flow了

研究者从受试者的MEG数据中捕捉到3个频率的振荡(图源:Current Biology)

        更神奇的是,当同一首古诗被播放第二次时,蓝色的线所对应的振荡会逐渐提前。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脑对下一句诗的“预判”——它学会抢答了。这不正是常言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意境吗?

第二次播放时会出现振荡提前(图源:Current Biology)

        所以,从这个实验结果来看,我很赞同文章作者认为用神经科学的鼻祖之一Eric R. Kandel曾推断艺术时所说的论断“可预见的结构碰上了不可预见的内容”来解释博大精深的古诗正合适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这些受试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而且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这就让UP主我想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两种理论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朗朗上口的这些背串的古诗有的比原诗词还要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是“曼德拉效应”(英文名:The Mandela Effect)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百度百科看一下。

曼德拉效应

        另一个是“商场迷失”实验,它验证了实验发起人Elizabeth Loftus的假定:你若受到细意辅导去记忆某一事情,而你又有足够的配合,你就可以「记起」这件事情。 

“商场迷失”实验

        这两个理论就让UP主想起了一件往事:我曾一直坚持地认为“我要我要找我爸爸...”这首歌是动画片“花仙子”的片尾曲,但是实际上去查一下会发现,这居然是日漫“咪咪流浪记”的主题曲,可我不记得自己看过这部动漫片啊。所以感觉就像是“花仙子+这首歌”完美的组合在我的脑子里,让我记忆犹新啊。

        因此,想想那些网络小说里的穿越者(庆余年的范闲、赘婿的宁毅、新宋的石越等等),随随便便在众人面前吟吟的诗如果都是这种串诗,会不会也可算是一种“原创”呢?

酒仙+诗仙=范闲

        最后再送各位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青龙,右白虎。真可谓,唐伯虎点秋香,诗背串对穿肠。

唐伯虎点秋香片段


【观鉴时刻】背串古诗为哪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