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大的荣校爱国故事”——回望东大峥嵘岁月之川师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回望东大峥嵘岁月之川师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物理专业 材物2201班 姜振宇
一、摘要
本实践所选课题为百年东大的荣校爱国故事。本人主要前往了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别称蓉城的四川成都市,在实践过程中参观了四川师范大学校史馆,同时在校园里也参观了东北大学刘长春雕像,在东北大学喜迎一百周年校庆之际,回望东北大学南下四川三台的辛酸历史,感受东北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对东北大学刘长春的事迹做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同时通过网络调查,老校友采访等形式来了解东大人在东大的留下的往事和对东大百年校庆的诚挚祝福。
二、实践时间及过程
7月14日
1. 参观东北大学本校刘长春雕像
本人于7月14日前往了刘长春体育馆并拍摄了照片。

8月12日
2. 前往四川师范大学校史馆
本人在一个云朵飘逸,天气也还晴朗的日子里,通过乘坐高铁,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成功抵达四川师范大学,并在校门口拍摄了照片,然后通过在四川师范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顺利进入校史馆,并拍摄了东北大学在南迁四川后改名为川北大学的部分资料。

三、实践成果
本实践所选课题为百年东大的荣校爱国故事。本人主要前往了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别称蓉城的四川成都市,在实践过程中参观了四川师范大学校史馆,同时在校园里也参观了东北大学刘长春雕像,然后采访原东北工学院的老校友在东大的一些回忆以及他的往事,也对东北大学刘长春的事迹做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在东北大学喜迎一百周年校庆之际,回望东北大学南下四川三台的辛酸历史,重温东北工学院旧时光,感受东北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回望历史,重忆川北大学
在介绍川北大学之前,先看看川北大学现在的模样即我此行的目的地—如今的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东北大学校址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到成都现址。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我校。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和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
在我在网上浏览到了这些讯息后便十分好奇,然后我又查询了东北大学在四川办学的相关资料,发现了当年的川北大学,已经大致变为了两所四川的高校,分别是西华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然后又在四川师范大学官网上查阅了以下相关资料后,决定独自启身前往四川师范大学校史馆。

所以让我们重新回望历史,看看当年的川北大学到底和东北大学在有什么关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东北大学流亡内迁,辗转各地,1938年—1946年间在三台办学长达8年。在三台这8年,东北大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传播民主思想。在他们的带领下,东北大学师生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与三台人民一起发展教育事业,投身革命运动,渡过了欢笑与泪水、鲜血与汗水并存的8年艰苦时光,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在三台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后,先后建立的进步组织和社团多达80个,主要包括共产党领导的读书会、民主青年社等进步组织,以及团结在党周围的各种壁报团体、学术团体、剧团等。他们大力宣传抗日救国,让三台这座后方城市的人民深切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已经深入到祖国腹地,使得抗日救亡思想深入人心。三台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捐款捐物,为抗战贡献三台力量。前线将士奋勇杀敌,后方人民毁家纾难。在三台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四川百架献机运动中三台奉命完成一架半任务的情况报告及捐款收据”。这是当时后方支援前线一种非常特别的捐献方式——“一元献机运动”,即每个县人民捐献一元钱,用于前线购买战斗机作战。在缺吃少穿的年代,三台人民和东北大学师生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来参加“一元献机运动”,捐献的金额甚至够买一架半战斗机。 三台作为抗战的后方之城,家园两次被日军轰炸,但全县人民依然竭尽全力捐献军粮钱物支援前线,更有4.3万名热血男儿离别故土奔赴烽火前线。值得一提的是,三台还是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的发源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灭功勋。抗战胜利后,1946年,在三台人民的送别下,东北大学师生陆续从三台返回沈阳,在原址开学,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如今在东北大学旧址上,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三台中学,凭借全市前列的办学水平,续写着当年东北大学在三台的辉煌。直到今天,东北大学师生与三台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同甘共苦的深厚友谊,以及当时共产党员留存下来的红色基因,还在被传承、延续。
根据馆里和我在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显示四川师范大学其前身是创建于 1946 年的私立川北农工学院,而川北农工学院又与东北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以下是我在校史馆里也拍摄了相关的私立川北农工学院的照片。

川北农工学院于1946-05成立,设农艺、农经 、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数理、农田水利七个系。1949年12月,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西山书院合并组建私立川北大学。设文商学院、理工学院和农工学院,增设中文、哲史二个系。
而我的母校,东北大学,是由张学良父子 1923年在拥有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的东北大地上创办的。“9·18”事变后,东北大学辗转流亡于北平、开封、西安,1938 年 3 月迁至四川三台县,在此坚持办学八年,抗战胜利后迁回沈阳。时任东北大学理学院院长、川籍教授李季伟先生等人利用东北大学校舍、迁余的部分图书、设备与羁留师资、学生(迁走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留下的学生占三分之二)在四川三台创办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 年吸纳西山书院,1950 年 7 月,在时任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兼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的关心支持下,合并川北文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四川南充。

1952 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 年本科部分迁到成都现址,才有了今天狮子山的四川师范大学。正是基于此,2005 年 4 月四川师范大学《关于确定我校建校起始时间和校庆日的决定》根据近代高校演变的历史继承性原则,认定四川师范大学的根在三台,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的历史渊源)在东北大学。
以上便是东北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川北大学的种种故事。
(二)采访老校友,再次感受东大旧时光
其实很巧,我的姨姥爷就是东北工学院毕业的,以下有他近期的照片

根据与他的交谈中,大概了解了一些当年的往事。
我姨姥爷从小认真学习,但他曾经一度认为因为他的家庭成分(地主)不好而不会分配到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因为他就是东北人,所以他的梦想就是去离他家比较近的东北工学院。最后,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后进入了东北工学院也就是东北大学的前身学习机械制造工艺机器设备专业。
回问他对东北大学现在的印象,他就讲到他最近去东北大学的老二舍参观后,就会回想到他们当年虽然物资比较匮乏但是房间里都很干净,没有什么异味,东西也比较整齐,然而这次他回去参观现在的老二舍,形容就是闻起来就像是在猪圈一样,垃圾也到处都是,强调如今的大学生应该要讲究卫生,踏踏实实得去学东西,也要去适当的扩展,不要局限在书本里。最后,他也十分感谢国家,感谢党,感谢东北工学院当时能收留他去学习,而不计较他当时比较特殊的身份,同时也祝贺东北大学一百年校庆,希望东北大学可以越办越好。
(三)体育之光,东北大学刘长春
在查询东北大学的百年校史中,我发现刘长春是一个与东北大学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于是在网络上浏览了相关资料,观看了相关影片后,我再回看东北大学的百年历史,我更加认为,刘长春在东北大学的百年历史中不能忽略。
刘长春家境贫寒,中学时就辍学去当学徒工。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没有放弃短跑和足球。1927年,在大连中华青年春季运动会上,18岁的刘长春跑出了100米11秒的成绩,被当时东北大学的足球队领队看中,后加入了东北大学体育班。
从此,刘长春的光荣事迹便与东北大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在我看来作为他东北大学的代表,刘长春在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上既展现了中国人永不服输的态度,同时也蕴含了东大人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宝贵精神。
其实当年还有一段往事发生在他独自出发奥运会的前夕,那更是表现了东北大学和刘长春的爱国精神。
在1931年9月18日晚,爆炸声不断,一夜之间,沈阳沦陷。也是在这一年,中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的机会,洛杉矶奥组委给中国发来了邀请。但国民政府以“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为由拒绝了,只派沈嗣良前往观礼。
1932年5月,已被日本控制的《泰东日报》发出一则消息,称“满洲国”已派刘长春参加奥运会,并已通过国际奥组委认可。消息一出,全国哗然。一时之间,骂刘长春“汉奸”、“卖国贼”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其实这只是日本的“一厢情愿”,同年5月,刘长春先后在《体育周报》和《大公报》上发出声明,表示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绝不会代表伪满洲国出席奥运会。后来,为了不把奥运舞台让给傀儡伪国,刘长春便决定代表中国前往洛杉矶奥运会。于是各方都行动起来,体育界联系人脉,让国际奥委组通过参赛申请,东北大学时任校长张学良则是资助8000大洋做路费。
1932年7月1日,张学良校长更是郑重宣布,“刘长春和于希渭作为运动员,宋君复作为教练员,将代表中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但最后,于希渭被日本监视,不能一同前往洛杉矶。
这便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刘长春的故事。
四、实践认识和感受
本次实践我在距东北大学(沈阳)2500公里的四川成都感受当年东北大学的种种过往,对当时东北大学的南下的历史做了详细的了解,深刻体会到了和平的珍贵性,同时被东北大学不屈不挠,生如野草的顽强所震撼,也为东北大学为四川高校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且在采访了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的老校友的后,为东北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培养人才建设祖国的作出的努力而感到敬佩。同时,还被同为东北大学的刘长春前辈的事迹所感动,让我意识到了国家的意义和其重要性,也为东北大学不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的事迹而骄傲。在我看来,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让我从中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历和来自不同年代的东大人的珍贵教诲。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与东北大学之渊源. 四川省情网[N].2018-10-19.
[2]三台县人民政府.东北大学与三台: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融媒体中心[N].2021-4-8.
[3]段永清.我校最早的历史渊源——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办学述略.四川师范大学新闻网[N].2018-8-30.
[4]馒头大师.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02期[J].2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