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022-1-29
昨天学到下午,心中一阵厌烦,我想了想,是因为我一路学习,没有复习和梳理的缘故

不羁的灵魂呢,这是个长期修心的过程,。。。。。不过,我还是回忆下几章的节奏吧,前三章,因为今天只用前三章就把心情给平复了,宁静了。。。。
绪论是让我们明白,自我没有那么容易get,所以,这是一条旅程,再次说,做人要耐心,凡事都要耐心,反正我决定了,耐心就是我的座右铭了,不要急
第一章是内心的室友,让那个声音显性化,然后扔掉她,找到背后的我们自己,而她的出现,其实也是因为情绪和安全感,第三章会告诉我们,想要安全感导致恐惧,安全感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的奢求,其实可以不要的,要上天赐给的生命每天的经历就行了
我们不是那个声音,也不是过去的经历、身份,也不是那些标签,不用执着,放松,站到背后,看着这一切,感受和经历就行了
第二章是能量,能量是天赐的,失去能量是因为堵塞,堵塞身体,堵塞精神,这都是我们堵塞了很多年的,所以化开也要有耐心,身体其实非常的包容,不过虐待精神我们其实是非常狠的。。。在没有察觉的曾经,所以,我们要足够的耐心和温柔给自己,去修复它们
我们执念,我们抗拒,造就了精神的围墙,想要安全感,其实,哦,是围城,钱钟书早就说了,围城,想进想出的,不管是婚姻的围城,还是房贷的围城,还是稳定工作的围城,都是围城,怕失去,其实也是围城,这些都会堵塞能量
所以,对外界的冲击不要抗拒,它们是来帮助你,而不是来毁灭你的,放松放松,围城倒下,你可能觉得暴露在自然之中,不习惯,但是,你本来就是自然之中的呀,放松就好了,而这,是真正天幕下的自由
第三章是安全感和恐惧,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想要世界按照自己想象的去前行,想让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想让事情顺利,我们的祝福语都是“万事顺意”,下次我就不这样祝福了,万事顺意这本来的意思,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我看文学史,从上古神话,中华精神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自然,青史留名的基本都是时不我与,这更加说明了,时不我与是正常的,而君臣相得是偶然的,正是因为执念而带来的痛苦,大家可以缅怀可以赞颂,但痛苦是他自己的,承担结果的人也是
有幸生在当代,有幸生于不那么偏远、不那么糟糕的家庭、拥有不那么差劲的智商情商、一路比较顺遂,所以现在,就去修复过去的错误吧,感谢我的身体,感谢上天自然,感谢精神之灵,我要细细的修复你们,对不起
感受每天的经历吧,感受每天的痛苦吧,不用细细品味,让它通过就好了,放松,痛苦是自由的代价,不要为了不痛苦而建个围城,陷入到更大的困局和痛苦中,痛苦就是自然,放松吧
这就是前三章的内容了,我觉得。。。。。下次再有需要再读的时候,我会往后记忆的^_^,然后再梳理
没有必要逼着自己一次梳理完,因为。。。。本来就是要多次要耐心的,这是个工具,用的时候拿出来就好了,一次性梳理不清的,我从12月份起,就不断的读、写、思考,还思维导图,再在这里细读和发散。。。。。。搞不完的,一次性搞不完的,慢慢来吧,菜要慢慢长的,这个最起码也是小麦的营业价值吧^_^

现在来回忆一下文学史吧
文学史总绪论,文学史的定义,定义是文学脉络和规律,类+种差,种差:并不是历史,也不是作家平生,其产生和发展,文学的内核:创作指导和鉴赏评论,文学的外在条件:创作团队、传播媒介和阅看方式
文学史分段,上古中古近古,七段,现在学的是上古,分为先秦和秦汉

先秦文学分为,神话,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说理散文,先秦诗歌
神话由于不符合后来儒学等的理性,被大量删减,所以只能只言片语中感受神话人物里的那种不屈服于自然的精神
先秦历史散文,从商朝开始有几篇,甲骨文和钟鼎文的发展,西周春秋时期的春秋,记述历史,通常只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并无事情的因果和过程,也无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左传是一部文学经典,以记述战争精妙为称道,战国策则是战国历史,由纵横家编写,各种游辩
先秦说理散文,从论语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儒家道家法家,寓言精妙,论述逐渐形成
先秦诗歌,到西周开始500年间的诗经,国风雅颂,到东周末年屈原的离骚,遭受忧患,为文学史上的宝珠

秦汉的赋和诗
秦短暂,只有李斯一位文学家,其谏逐客书为经典,碑文四言三句,古朴大气
西汉初以论秦得失为主,文人从前期独立依附再到独立,是中央集权转折相对应,中期诸侯家文人集团做赋,华丽铺陈,其中司马相如心直有傲骨,长门赋上林赋为经典之作,为帝以重任,汉武帝汉宣帝都是爱辞赋者,推动了辞赋发展,并且以国开太学,在经学上导致了太过重师承而刻板,而辞赋上变得有形无实,后期内部改革,删繁就简,并奠定了五言诗的雏形
汉朝的历史散文,西汉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第一,被称为绝唱,东汉的班固汉书

回忆就到这里了,我总觉得不总结一下,还是不想继续。。。。。
早上的时候拿不羁的灵魂梳理了下思路,下午的时候回忆回忆
我觉得自己不想继续的原因,是没有做输出,所以觉得很空,所以就不想继续
那么现在,我回忆的差不多了,其实昨天晚上就回忆的差不多了,感觉还是缺了点啥
可能就是缺了点:我能用这些来干什么吧
话说,从夏-2070开始,更早的炎帝黄帝部落大战融合,打败蚩尤,确定了始祖地位,那时候没有文字,大家每天就是准备吃喝?那时候还是母系社会?因为后稷出生的神话,就还是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比较确定的是鲧剖腹生禹是暗示了父系社会
尧舜禹,按照后来儒学家的。。。谱系强迫症,把上古神话帝王编了世家谱系。。。。后稷是尧的兄弟,???那个编法是按父系社会来编的,所以,就还是不要纠结了
中华5000多年,到殷商甲骨文有了文字,巫文化,到后期的钟鼎文简单记事,到西周的诗经,贵族和平民两极是怎么形成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那根本不是平民,而是奴隶。。。。。。到国力减弱时,中间阶层——士就成为了新的阶层,有了上升通道,因为,大家都想上升,就如关卡,国力强时守的劳,过去难,而国力弱时就松动,狭路相逢勇者胜,总有强者能过去的
诗经里的主题,赞扬明主,讽谏昏君,农事劳作,徭役厌战,男女爱情,千古事都差不多
而屈原的身份,让他才华横溢,骄傲清华,其生不逢时,又无法放下祖国,感叹怀才不遇,江山代有才人出,而盛世明主少,使得后世的许多诗词才人以他为精神寄托,抒发情绪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以文寄情,我也喜欢用文字来抒发郁气。。。。
思维变化,感觉从上古就像从人类的儿童时期,神话的具象思维,到诗经的写实,春秋的简要记载,到了左传开始抽象思维,给事情加因果过程,给人物加性格行为,不过一切为自己的宗旨服务——有礼则胜无礼则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思维,很难跳脱出来,所以世界之外只有自己,而司马迁的因果中,很多都是天命,这是因为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遭此厄运,只能归于天命,这也是经历导致的思维,个人认为后期信佛信教的人,都是遇到了无法理解的事情,只能归结于上天之强大了
说理散文里的精辟辩论,集中论述的形成,也是一个过程,后人以前人为师,总结迭代
再如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的逐步发展
在春秋战国乱世诸侯林立的时候,文学是蓬勃自由的,而到了集权时代,文学是精神统治工具,为了统治者服务了,其实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工具,为每个人传递自己的思维,当集权帝王时代,就是话语权最大的人的工具了,很难不变得死板
文人,或者说生而为人,施展抱负是成人后的追求,大部分的人都有这样的需要,集权的时候,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从权利手中获得,这其实还是一种博弈,所以,权利集中与分散,从文人大部分的脉络就能感受出来,国家文学的兴盛与否,与统治者的态度有关,当国力弱的时候,读书人那么多,中间总会涌现出个性者,本来文人就清高自负嘛
好了,3000了,就先不抒发了,感受一下人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文学是人的作品嘛,而时代的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文学肯定是有脉络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