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体到简体 浅聊时代变迁
大家好,我是静歌如月,今天我们聊的话题跟几个汉字有关。这几个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竟巧妙地映射了当今时代的某些现状及特征。废话不多说,接下来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聖(圣)

繁体的聖字,拆开后分为耳,口,王三个字。耳,顾名思义就是耳朵,有倾听和接受的含义。口就是嘴巴,有言说,传授之意。王字就不用多解释了,大家都知道。耳口王三个字组成一个繁体的聖字,意思就是有大智慧,能言传身教,并且言论被众人奉为真理,达到最高或最完美境界的人。这是古人对聖的理解。


再来看看简化后的圣,一个又字加一个土字。又字有重复,多次的含义,比如:你又来了,又怎样怎样,会给人一种不耐烦的感觉。这个土字,也有陈旧,过时,迂腐的意思,比如形容一个人没见过世面,就可以说他:土里土气。

又,土两个字组合为现代汉语中的圣,就像现在某些领域中所谓的专家或知名人士,经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姿态,但观点言论则是荒唐迂腐,让人莫名其妙。


鄉(乡)

繁体的鄉字,拆开后是乡和郎。乡是家乡,故土。郎一般指青壮年男子。理想中的故乡,应该是田园家舍,儿孙绕膝,人丁兴旺。

简化后的乡,没有了郎,人少自然也就没有了烟火气,那这些年轻人都去了哪里呢?

愛(爱)

繁体字的愛,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受的上半部分,心和夂(zhōng)。受,就是接受。心是心意和爱恋,夂是终点,结局,最后的意思。愛,就是从心出发,接受了一份心意和爱恋后,就会相互陪伴到最后终老。这是古人对愛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是爱的本意。

现在的爱字,没有了心,用友字替换掉了原本的心和夂字。如果爱失去了心的支点,那就变成了利益关系,如同于普通的朋友。

现代社会扭曲的爱情观,相互缺乏信任的夫妻,居高不下的离婚率难道不正是对“愛”之本意的亵渎么?

親(亲)

繁体的親字,由立,小,见三个字组合而成,立,就是站立,小就是小辈,晚辈。见,有见面,相见,侍候的含义。就像一个晚辈恭敬地站在旁边,随时照看侍候着长辈或家人。这便是古人对親字的理解。

但如今这个親字简化后,失去了右边的见字,便不能与长辈亲人随时相见了,包括很多有亲情关系的人,也选择了尽量不见面,不理睬。即便是父母,很多时候也不能做到朝夕相处,有些甚至几年才能见上一面。亲情的疏离,有个人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时代造成的悲哀。

禮(礼)

繁体的禮字,包含了示,就是祭祀,仪式。曲,就是歌舞等一些助兴的节目。豆,泛指五谷杂粮等贡品礼品。我们是礼仪之邦,自古就对“禮”十分重视和讲究,程序也极为复杂。

简化后的礼字,则将这个原本仪式感满满的曲与豆字,替代为一个甲乙丙丁中的乙字,一划就写完了,不论是笔画还是寓意都简单的不能再简单,随意到不能再随意。


我们常说,文明的发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现在是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大都一概去之。甚至于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也是越来越冷清,毫无气氛可言。现今社会,冷漠与孤独是常态,生活已经被我们活成了生存。一种没有人情味和仪式感的生活,看似简单事少,有诸多方便,但真是我们想要的么?
汉字,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表意类文字,就如同一幅自带逻辑的图画。它绝不仅仅只是信息传达的工具符号这么简单。在这里,我并不想搬出:"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这类千年烂梗。只是平常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总认为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但事实的真相可能并非如此。姑妄言之。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