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14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14、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指十八世纪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哲学。十八世纪中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正是这一革命形势的反映,作为政治变革的前导,它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分别继承和发展了十七世纪笛卡尔和洛克的唯物主义。他们广泛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1],在自然观上和一切唯心主义作公开而鲜明的斗争。他们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实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运动的原因在于自身;物质运动有它的客观规律性,自然界的一切都处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之中。他们强调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有机物质的一种属性;认识来源于感觉,感觉是外界事物对感官作用的结果。
战斗的无神论思想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杰出贡献。和十七世纪英国培根、洛克的唯物主义不同,它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和神学体系。它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学的虚妄荒诞,深刻地揭露了教会是专制暴政的反动支柱以及宗教道德的虚伪本质。列宁说:“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所写的那些锋利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政论,机智地公开地打击了当时盛行的僧侣主义。”[2]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反封建斗争中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恩格斯称赞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都是“非常革命的”[3],并嘱咐把他们的战斗的无神论文献翻译出来,传播到人民中去。列宁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也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进行了反对一切中世纪废物、反对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的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为唯一彻底的哲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等”。[4]但是,由于剥削阶级地位及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它具有三大局限性:机械性,即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即具有反辩证法的性质,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这突出表现在它企图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来解释人类社会和历史问题。恩格斯曾深刻地论述了这种局限性,并且认为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
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很快就抛弃了这种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转到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的立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十分重视,批判地继承了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49页。
[2] 《列宁选集》第四卷606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6页。
[4] 《列宁选集》第二卷4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