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1世纪的天使-第二十二章 天使与太空战舰试航(下)

2020-04-13 17:04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第二十二章 天使与太空战舰试航(下)

9月28日清晨,我们即将开始新一轮的飞船试航工作。这一天主要日程是飞船武器系统的测试。

早晨8点整,我们开始进行各个设备单元的试射前准备。父亲亲吻了我,给我注入额外的魔法能源,然后我们天使们便开始了设备巡视之旅。

我告辞了父亲,披上了天使的宇航服。天使虽然不需要呼吸空气,但是我们的结构并不能够直接接触星际环境的低温和射线,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保暖和防护射线的宇航服。穿好宇航服后,我们调试了一下无线电通讯系统,和飞船的通讯无线网连接起来。完成准备后,我们便从六角形框架的气闸舱爬了出去,进入了宽阔的飞船人员舱和外壳之间的空隙里。

“这里好大啊。”第一次来这里的龙樱花天使说:“感觉就像在地铁隧道里一样。”

“毕竟这个飞船的施工工艺也和地铁盾构差不多呢。”我启动了照明灯,顿时“隧道”里亮起了几条光带。天使们根据每个人的分工,从这里分头出发,有的去检测飞船的结构稳定性,有的去检测舰艏的中微子探测器和雷达,而我则带领几个天使去检测即将进行的主炮系统。

顺着两个壳体之间的指示牌,我很快找到了巨大的主炮炮座的位置。主炮炮座就在人员舱的旁边,通过框架结构连接在飞船的笼型龙骨之上,这里同时也是飞船不带附加舱的重心,因此可以有效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我来到炮座底部,只见核聚变堆的离子流管道插在了底部的能量接口上,旁边就是进入炮塔的门。

“火控台,这里是林宇航,我们已抵达入口。”

“收到,摄像头也看到你们了,马上就给你们开门。”随着代理火控长栗大海上尉的声音,炮塔底部的门打开了,我们便从中“飘了过去”(因为是无重力环境)。进入炮塔后,炮塔内一片漆黑,只有应急灯的按钮发亮。我点亮照明灯,带领天使们开始了炮塔检查。

“姐妹们,从弹药库,一直往上检查,根据检查手册测试所有的旋转、仰俯和供弹机构。以及测试所有的发射线圈。”

“明白。”

我们采用的是三连装能量炮塔,左右两个炮塔是完全一样的,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需要重复做两次。太空战舰的炮塔考虑到减重,主要的结构都是钛合金的,非支撑结构都是铝合金,和厚重的钢炮塔还是有些差别。炮塔从底部算起来分别是旋转基座、能量接口(承接离子流和供电)、弹药库、炮塔旋转机构、炮室。

旋转基座就是我前面说的固定在舰体龙骨框架结构的基座,它本身是固定的,通过一个导槽固定炮塔。这点和地球上的坦克炮塔差不多,而不是战列舰靠重力固定的炮塔。

能量接口是一个电磁轨道,可以通过洛伦兹力将反应堆释放的聚变产物导向炮塔内部三个离子流通道,然后从三个炮管各自发射出去。由于洛伦兹力会让带电粒子流偏转,而炮管距离接近,不易采用电磁屏蔽,所以我们的离子炮都是交错发射的,让3枚炮弹在0.1秒内交错射出。由于炮塔本身要旋转,所以能量接口也是需要旋转的,因而电磁场会根据实时炮塔位置和角度进行调整,所以这里的电磁结构也是最复杂的。

我们天使将计算机的检测模块插入检测接口,然后由火控室发出模拟控制指令,我们的任务就是检测线圈的信号是否安装程序要求进行改变,同时检测这里的传感器的可靠性。只有保证传感器、线圈和火控台显示的数据全部一致,才能保证开炮时离子流会准确注入每个离子流管道,射向敌人。

“能量接口和离子流分流设备检测完毕,数据已回传计算机,等候分析。”30秒后,中央计算机比对了我们发回的数据和火控长自己计算机回传的数据,确认一致,这就证明这里的设备是完好的。我们恢复好设备原样,然后爬上上面的平台进行检测。

上面的平台就是我们的弹药库了。我们虽然是用的是能量炮,但这种炮经过优化,既可以发射定向能波束,又可以用离子流加速实体弹丸,所以实战效果要远强于单一的动能炮或定向能武器。由于是试航,我们左侧弹药库一共只携带了3枚高密度金属氢炮弹(另一侧带了2枚)。3枚炮弹垂直排列在同心圆式的弹药架上,这是学习了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炮塔的结构,使用时旋转弹盘到输弹机的入口,再把它垂直提升进入炮塔。

“启动选弹机构。选择弹种:200万吨高密度金属氢炮弹。”

“选弹完毕。”随着火控台的口令,同心圆弹药架立即旋转,3枚炮弹缓缓地向中央炮管的提升入口移动。这时候我才注意到,这些炮弹居然和我们8月份那次模拟太空作战使用的核弹一模一样。看来这些炮弹是天界产量最大的通用武器,既用于太空飞船的能量炮,又用于地面作战的自由落体核弹。

“选弹机正常。”

“很好,我们继续上去。”

炮弹被推回了原位,然后我们继续上到炮室。炮室和地面上战列舰也是一样的分成3个隔间,每门炮有自己的仰俯机构。其中中间的炮比较特殊,它的能量管道接口还有一个暗能量转换器,这是用来把离子流转换为空间膨胀的暗能量的设备,可以把炮弹包裹在膨胀的空间泡中以超光速射向敌人。

“数据线已接好。”

“OK,启动主炮偏转线圈和加速电极板。”

随即,主炮内部传来一阵抖动,由于是真空,这里听不到声音。这是主炮大功率电极板的继电器接通的标志。我们检测每一个加速电极和每个加速线圈的加电情况,同时测量电极板电压差和磁通量,保证发射时离子流能够精确汇集在中轴线,并按照规定的动能加速飞出。

检测完线圈后,我们还需要检验炮塔的仰俯机构。仰俯机构虽然是简单的液压结构,但是在太空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对角度问题。由于作战距离从几万公里到上亿公里(据说他们最远一次甚至达到了150个天文单位,亚光速炮弹要飞行40多个小时)不等,定向能和亚光速实体弹丸主炮发射又是无制导的波束/弹丸,所以要做到0.01度的调整精度,并配合炮口的磁偏转微调系统(进一步提升到0.00001度),以最大化提升打击精度,所以这个机构加工精度是最高的。地球上的主炮可以根据重力校准,而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必须要通过激光测角的方法准确对准基准方向,录入陀螺仪,然后用步进电机测量主炮仰俯时步进的刻度,才能保证炮管在太空飞船多个自由度的转向时,随时保持正确的指向。

龙樱花用放大视觉仔细地查看仰俯结构的刻度,不由得叹了口气。“……真是复杂啊,难道不能开发制导炮弹或者什么超光速导弹的玩意吗?”

我也不由得叹了口气。“亚光速阶段没法对外探测啊……而且运动惯性又太大了。如果减慢速度,那么就需要飞行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飞到几亿公里外的目标,完全就没有时效性了。”

“别担心,我们的人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栗大海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而且,据说上面的人也在研究小体积的超空间跳跃导弹。”

“……超空间跳跃的导弹?”

“对,但是这艘船是没戏了,毕竟这船是后勤保障的,那东西可能你们去驱逐舰能遇上。”

“……还真想见一面呢。”

检查完主炮系统后,我们顺路检查了一下近防炮系统。近防炮系统安装在外壳上的一个旋转环上,共有2组,每组武器环各有8门37mm电磁机炮和8门脉冲激光炮。电磁机炮初速可达1000公里每秒,主要是应对数千公里内的敌对物体,如小行星,敌舰碎片或者靠近的敌方渗透卫星;脉冲激光炮都是200兆瓦的短脉冲激光炮,可以在30万公里内对敌方战斗机,100万公里内对导弹和低速炮弹进行拦截。不过总而言之,这些武器使用的场合并不多。

在2小时的设备检查之后,我们天使的魔力已经消耗殆尽,当我们通过气闸舱返回舱内时,我们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被各自的主人抱回作战的位置上。我们在紧急补充魔力后,就投入到了真正的试射工作中。

10点30分,靶标准备就绪。我们近防炮的靶子分别是1万公里、30万公里内的若干个小行星和其他废弃物体,主炮的目标则设在200万公里、2000万公里和1.2亿公里之外。

“各单位注意,拉响一级(训练)战斗警报!”

顿时,飞船里警铃大作。飞船内部照明也切换到了红色照明灯,这样能够降低人眼的敏感度,专注于控制屏幕上。我们的数据线也源源不断把目标更新的数据发送给我们,然后我们再向主人进行汇报。我对父亲说道:

“舰长!各系统准备就绪,可以进行火炮和近防炮测试!”

“非常好。启动S波段雷达和光学测量系统,捕获目标!”

雷达控制台顿时汇报:

“近距离雷达已经确定目标,01批:废弃飞机和小行星,共计3个,方向060度,上17度(即右前上),相对我方速度220公里每秒,航向092,上005,距离9837.672公里!02批:小行星物体,共计4个,方向322,上02度(左前),相对我方速度-187公里每秒(速度和我方相反),航向187,下002,距离278277.366公里!”

“火控长,准备对01批进行电磁炮打击!采用漏斗形弹幕齐射!”

“是!”栗大海喊道:“近防炮3,5,7,11,13,15开炮!”

飞船传来了微微的晃动。与此同时,计算机立即驱动姿态控制器,进行了反方向的喷气,以平衡我们的飞船。由于太空是真空环境,震动波不会立即通过声波传出,所以飞船内部持续了很久的震荡。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何前苏联早在1976年金刚石2号航天站就进行了太空机炮射击测试,但现实中凡人并没有武装太空站的服役。

“原来太空开炮的震动这么强啊……”

“这才是开胃菜呢。”父亲拍拍我的头,“跟紧了目标,汇报打击结果!”

“是!”我接通了光学雷达跟踪系统,炮弹经过10秒的飞行,34发炮弹形成的弹幕覆盖了目标物,很快就打出一片火光。“报告,17发命中目标,废弃飞机被打碎,小行星被打出若干弹坑。”

“很好,火控台,对02批进行激光拦截!”

“是!激光炮1,2,7,8,10,11,15,16开火!”

我立即把摄像头转向30万公里外的目标,由于激光以光速飞行,反馈的光学信号也是光速,所以2秒就看到了命中成果,激光炮16次脉冲全部击中,小行星被打的个个冒出了一片尘埃。

“真厉害,如果是现实中敌方飞机和导弹在这个距离上,应该会被打成碎片的吧?”

“是啊,这也是现实中太空中导弹、战斗机不太流行的原因,除非采用全电磁波谱隐形技术,否则基本上在100万公里的位置就会全部被拦截掉。”

“但更远距离的开火的话,命中率会更低啊。”

“是啊,所以说他们打算开发一种能够用暗能量发送的导弹,在敌方近距离位置上跳跃出来,再通过核聚变脉冲加热冲向敌方。不过哪天能开发出来就得看科技部了。”

“确实是很难呢。”

“不多说了,准备进入主炮测试。”父亲低声道:“火控台,为主炮加电。超空间通讯部门,接通前面的无人侦察机和HEC-116号工程舰的超空间信号,确认目标位置。”

“超空间数据链接通,在1037时32秒发送的数据显示,远程01批目标为小行星,位于020,上011方向(右前上),距离178.1711687万公里,相对速度113.31公里,航向090,下004;远程02批目标为小行星,位于332,下077(左前下),距离1789.622161万公里,相对速度76.21公里每秒,航向001,下002。”

“左舷主炮2号炮(中央炮管)装填200万吨高密度金属氢炮弹,准备射击02批目标;右侧主炮1号,3号炮准备进行脉冲离子流发射,射击01批目标。主机,姿态控制器做好轨道维持工作!”

“收到!已将主机和姿态控制器控制权交给火控计算机!转入自动控轨模式!”

“左舷开炮!”

飞船剧烈一颤,控制舱也传来了嘎吱嘎吱的变形声,我们感到飞船有向右侧横滚的冲击力,但很快被反推火箭稳定住。左舷主炮把120公斤重,200万吨当量的高密度金属氢炮弹加速到了0.2倍光速,飞向了1789万公里的目标,预计需要298秒的时间才能抵达。在5分半后(距离击中30秒),虽然光学信号还未回传,我方在目标附近的无人侦察机倒是第一时间用暗能量编码的超空间信号汇报了目标命中的情况,解码后的图片显示,目标被炸成了碎片。又过了30秒(距离击中目标约60秒),光学信号终于返回,一团绚丽的核爆火球吞没了小行星,把它炸成了碎片,和超空间信号一模一样。

“打中了!太好了!!”

“是啊,毕竟有无人侦察机汇报的超空间信号,命中精度好很多。”父亲微微一笑,“右侧主炮准备开火!”

“准备完毕!”

“开炮!”

右侧又一次传来了强烈的冲击力,但比起发射高密度金属氢炮弹的后坐力要低一些。不过,压缩离子流同样能达到50万吨当量的冲击力,而且速度可以达到0.97C的速度,不到7秒就能打中目标。又过了几秒钟,光学信号回传了,小行星被两枚离子流命中,炸出了大片的气云。

“真的很准啊,不过,既然脉冲离子流威力也这么大,为啥要发展离子流加速的实体弹丸呢?”

父亲微笑着说:“因为离子流会被电磁防御场干扰,现在所有的战舰和大部分大型货轮都有电磁防御场,平时可以防御大型恒星的太阳风,战时就能偏转离子流。中性粒子流虽然不受到偏转,但是加速难度也很大(中子只能用粒子对撞在中子靶来释放,对飞船有损坏风险),且温度较低(高温会把原子核电离成为等离子体),所以就不如用离子流发射实体弹丸,降低被对方电磁防御场拦截的可能性。”

“但这样一来,敌人打击我们的弹丸也同样难以拦截啊。”

“所以。”父亲拍了拍我的头,“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的飞船要设计成核潜艇的模样了吧?”

“……还涂上了雷达和可见光吸收涂料,果然是增加隐蔽性让对方难以探测啊。”

“是的,既然被发现就难以全身而退,那么就尽可能增加对方发现的难度吧。”

“怪不得要装置巨大的中微子探测器呢,这样就能无源探测敌方飞船的发电反应堆和核聚变推进器的信号了。”

“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笑道:“很好,准备主炮最后一个科目。暗能量超光速炮弹打击任务。联系02号无人侦察机,汇报第三个目标位置。”

“收到。超空间数据链已建立。根据1052时回传数据,超远程01批目标为小行星,位于002,上007方向,距离12001.7261万公里。速度161.37公里每秒,航向097,下002。”

“飞船向右侧转向030度。左舷2号主炮准备空间能发射。装载200万吨高密度金属氢弹药。”

“装弹完成,可以开火!”

“放!”

随着一阵震动,飞船的雷达信号、中微子信号和重力场信号都发生了异变,这是空间膨胀干扰了电磁波和引力波的直线传输导致的,并产生了强烈的引力场信号。这种信号也经常被用于探测超空间跳跃和短距离空间泡的移动。由于是空间膨胀飞行,速度远远超过光速,我们的超空间数据链只用了不到2分钟就回传了打击结果:小行星被打中,由于体积很大,它没有被当场粉碎,而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弹坑。又过了快7分钟,我们才收到了光学信号,而且拍摄的效果因为距离太远而非常模糊。看到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采用超空间发射系统和超空间通讯了。

“果然,没有超空间技术,远距离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啊。”

“没有超空间技术,就算是天界人,也没法在生命结束之前飞到太阳系外的星系啊。”

“……也是呢。”我想起了凡间目前飞行最快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飞行了40年才摸到了太阳系的边界,而最近的比邻星还得4光年。要知道,飞出太阳系的人类常规动力飞船通常只有略多于第三宇宙速度(17公里每秒)的速度,而光1秒就能走29.97万公里,相当于常规速度的17629.4倍,换句话说,光走1年,现在的航天器就得走17000多年,而我们这里最老的陈泰大将算上做龙的岁月也不过12000岁,基本上是不能指望这东西飞出太阳系去其他星系的。而我们其他的非超空间推进技术最快也是太空战斗机的1000公里每秒,也不过是光速的300分之一,4光年的距离同样要走1200年,也不是现代人乃至于天界人能接受的。所以,超空间技术真的是进入宇航时代(而不是航天时代)的门槛科技啊。

早晨的试射工作非常顺利的结束了,这也代表飞船的厂方验收试航结束了。按照计划,我们在晚上就会超空间跳跃回到109基地近地轨道,然后乘坐交通艇回到地面上。就在这时,喜欢随时检验战斗力的陈泰大将忽然给109基地司令赵宝山发来电报:

“109基地:

HXX-102号飞船试航完毕已收到。现命令由林正安上校转任正式舰长,从舾装人员抽调人员组成第342舰员队,立即前往6944基地编入第二舰队参与深空作战演习。

第十八集团军司令暨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陈泰大将”

父亲看完电报,不由得苦笑着说:

“真不愧是老龙,做事经常出人意料。”

于是,一场毫无预警的实战演习到来了,我们全部后勤部人员编组的舰员队和天使们摩拳擦掌,准备打好这一仗。


21世纪的天使-第二十二章 天使与太空战舰试航(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